“买房不如买内存”,内存价格暴涨背后的逻辑

  从今年9月份开始,内存条(以下简称“内存”)的价格就一路飙升。而截至我们发稿前,内存涨价潮还在继续,有网友戏称“买房不如买内存”,屯内存似乎成为了又一投资手段。那么,在内存疯狂涨价的背后,又有什么逻辑呢?

  内存厂商:这锅我们不背

  对于一根内存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上面附着的那一排黑色内存颗粒了。而内存颗粒真正的生产者,主要就只有三星电子、SK海力士、英特尔、镁光科技和东芝半导体几家,虽然他们也出自有品牌的内存成品,但更多是依靠出售内存颗粒来盈利。这几个内存颗粒厂家加在一起的市场占有率超过95%,所以,任何一家出现任何问题,无论是灾害,生产事故还是经营策略变更,都会引起内存颗粒市场的价格波动,最终影响内存价格,毕竟内存最主要的部件就是内存颗粒。

  那么内存厂商又是哪些呢?比如金士顿、海盗船或是威刚等内存品牌厂商才是内存厂商。作为内存厂商,面对这波涨价其实也很苦。大家都认为这波涨价潮让内存厂商也是赚得盆满钵满,实际情况还真不是这样—内存厂商要采购内存颗粒、要做PCB、要做周边电路,还要测试、要物流成本、要质保和促销推广,最后到用户手里内存厂商每条内存一般不超过10元人民币左右的利润。

  此外,最要命的事情在于,面对缺货其实内存厂商比用户还要害怕—没得卖,价涨得再高又有什么用?

  市场需求带来的变量

  在笔者看来,内存涨价的原因有两点,第一便是市场因素。

  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会推动产品的不断革新和进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一升级到最新系统,前两年的老iPhone就卡到不行。因为新的iOS系统需要更强劲的性能支持,而旧款iPhone的配置已经完全不够用了。所以,每隔一两年,你就会冒出换新手机、新电脑的念头。可这跟内存又有什么关系呢?

  目前涨价比较猛的内存主要是指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简称DRAM)。DRAM是用于电脑和手机当中,与CPU直接进行数据交互的存储器,具备读取速度快、随时可读写等特性,经常作为处理系统或程序的临时数据存储媒介。因此,相同条件下,两部其他硬件配置几乎一致的手机或电脑,DRAM越大,多任务情况下的运行速度也就越快。随着系统和软件的进步,手机、电脑等设备对内存的需求也就越大。2017年主流的Android旗舰,基本都用上了4GB内存,部分国产手机甚至配备了8G B内存;而iPhone 8和iPhone X也都搭载了3GB内存。

  除了电脑和手机之外,云服务、人工智能、VR(AR)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兴起,也对计算机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变相拉动了对内存的需求。由此可见,市场需求的激增,是内存涨价的原因之一,但这并不是最主要原因。

  巨头之间的博弈

  内存涨价的第二点原因便是巨头之间的博弈了。而巨头之间的这种斗争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发生过了,那时三星还不是存储器行业霸主,那时的行业老大是属于美国和日本。

  在三星电子、SK海力士、英特尔、镁光科技和东芝半导体这几大存储器巨头中,三星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DRAM、NAND闪存以及SSD固态硬盘制造商,那么他又是如何击败其他几个竞争对手的呢?

  1999年,日立、NEC两大日企的半导体部门合并为尔必达内存公司,之后又合并了三菱电机的内存制造部门。此时的日本半导体如日中天。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日本是重灾区。当时存储器产量过剩,整个行业陷入疲软期,内存价格一度跌倒了成本价以下,美国镁光、日本尔必达等公司都陷入赤字。

  2012年1月,三星电子已经占据了内存市场41%的份额,而尔必达的市场份额只有13.5%。没过多久,尔必达就提交了破产保护的请求,当时尔必达的负债总额已经高达4 810亿日元,是日本制造业历史上负债最多的企业。2012年5月,镁光科技以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尔必达,改名为镁光存储器日本。

  东芝半导体的衰落,则与2015年爆发的“东芝会计丑闻”有关。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东芝集团营利能力疲软,为了达到利润目标,东芝高层不惜在账面上造假,这直接导致了东芝集团重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三星无疑想要更进一步,于是开始压低产能。想要竞争对手和他打价格战,而其他存储器厂商也不想被牵着鼻子走,于是纷纷开始效仿三星压低芯片产能。再加上在内存芯片供不应求的当下,巨头们都不担心盈利问题,各方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而内存价格就在潜移默化之中水涨船高。

  此外,对于这些内存颗粒制造商来说,这样的涨价是他们乐意看见的。因为涨价不仅能够排挤掉那些小型企业,而且还能提高自己在整个市场中的话语权,并加速制造商之间的博弈。

  文/电子焉 图/aCK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