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天气的“心理战”

  • 来源:百科知识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7-27 10:47

  有一首曾经很流行的儿童歌曲叫《种太阳》,歌词中提到要将“一个(太阳)送给北冰洋”。如今,北冰洋恐怕已经无法承受如此厚礼,因为北极正随气候的变化而发生剧烈改变。据报道,北极地区格陵兰冰盖的总量已经降到自2002年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低值。赤道地区的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也面临着气候困境,日渐上升的海平面也许会在2050年时淹没该国1500个岛屿。至于全球变暖问题,虽然在科学领域尚存争议,但人们已经切实感受到气候改变所带来的极端天气增多问题。

  如果抛开政治、经济和地理等视角,仅从人的心理和行为来看待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实际上,心理学研究者和大家一样关注天气,天气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研究由来已久。气候和天气一直以来都是人类面临的大自然的挑战之一,因此它们与心理之间的关系备受一些“大环境心理学”学者的关注。

  热、愤怒和暴力

  在环境心理学领域,最著名的研究是热与暴力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已有较为坚实的证据基础。例如,平均气温越高的美国城市,其暴力犯罪率也更高。即使在排除其他因素(如人口密度和收入水平)后,这个联系仍然存在。而且,相对于气温较低的月份,气温更高的月份具有更高的暴力犯罪率。更加令人惊奇的是,在一天之内气温更高的时段比其他时段更容易出现暴力犯罪。因此,在地理和时间维度上,热和暴力是相联系的。

  热与暴力的因果关系也得到一系列实验研究的证实,而且愤怒是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当我们感知到别人愤怒的情绪时,我们说他“怒火中烧”;当我们描述自己的愤怒情绪时,我们会说“怒火攻心”。我们为何用“火”来表达愤怒呢?因为这是人对怒的一种形象的表征。火会带来热,而热,在心理上是跟暴力和攻击性联系在一起的。当社会心理学研究者激活人脑中关于热的概念时,其他关于暴力、冲突、愤怒的概念也更容易被回忆起来。这说明,热和攻击性在人的记忆网络中是具有很强联结的。打个比方,这就好像我们读“里约热内卢”之后,更加容易想起“炉”字。

  晴天、心情和亲社会

  当然,热并非只带来负面的心理。热也意味着温暖,居住在温暖地区的人在情绪表达上更加外显。这样的好处是人们更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从而自然地具有一种“治愈”的效果。叙事心理治疗方面的研究发现,被试者在表达性写作上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其心理康复就越有可能好转,抑郁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除了温度,气候和天气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阳光。一年之中晴天的数量,一天之中日照时间的长短,这些都能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心理。阳光对人类最明显的影响就是我们的心情,比如,在日照时间长的地方人们普遍拥有更加愉悦的心境;阴沉沉的天气则让人容易心情低落甚至抑郁。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产生季节性心境障碍。在光照好的季节,抑郁发生率普遍较低;在光照差的季节,主要是冬季,人们更容易陷入消沉。

  上面说的都是气候和天气对个体内部心理的影响。除此之外,晴雨表还对人际关系行为有影响,具体表现在人们的亲社会行为上。加拿大著名音乐家琼尼·米歇尔曾有这样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我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云朵此时却挡住我的去路。”这句歌词激发了学者的灵感,并开始检验其规律性。在美国明尼阿波里斯市街头,研究者请路人参与一项调查。结果发现,相比于多云天、夏天的阴凉天和冬天的暖和天,身处晴天中的路人都更加愿意帮助研究者完成该调查。这个研究“验证”了米歇尔的歌词,多云天的确阻碍人们助人的行为意愿。

  在另一个研究中,研究者在4月、5月和6月连续追踪调查了芝加哥郊区的餐馆服务员获得小费的情况。结果发现,在排除客流量因素后,他们在晴天获得的小费显著多于多云天。在接下来的现场实验中,研究者告诉一部分顾客明天是晴天,告诉另一部分顾客明天是多云。结果发现,认为明天会是晴天的顾客会给更多小费。在另一个现场实验中,研究者故意在街上掉下一个手套。结果发现,相对于多云天,在晴天时,这个手套更多地被看到的行人捡起交还给研究者。这些研究说明,人们在晴朗的天气下更愿意与人交往和提供帮助,表现出更多的互惠行为倾向。

  好天气和效率

  有时在早晨清新的阳光中走向上班的路,我们会感觉自己会有一个高效率的工作日。有时天气预报说明天天气很好,我们也会预期自己明天的工作表现更好。但是最新的一项研究发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那就是,天气好降低生产效率。这是因为,我们的注意力被干扰了。天气好的情况下,白领们期待出去游玩。另一个研究发现,在阴雨天,写字楼里的员工工作更加专注,效率更高。

  虽然这个结论尚有待更多的分析,但是它却有一定的经验基础。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理论假设,认为人在温暖的天气下更加懒惰,更加喜欢娱乐,并且更加冲动。一个来自49个国家的数据显示,年平均气温会影响人们对于该国人的评价。比如,一个国家气候越温暖,人们越会觉得那个国家的人喜欢寻求令人兴奋的群体活动。这类似于我们中国古话说的“饱暖思淫欲”。食饱衣暖之时,人们更容易沉迷于娱乐之事。同理,大环境的日暖风和也会让人更多地思量玩乐的事情,“阳光经济带”(比如美国的佛罗里达州)的形成也存在这样的心理因素。

  最适气温和幸福感

  现在正值夏季,夏天的到来会使人更加有活力,也需要释放心情。那么,温度在多少度是最舒适的?气候和主观幸福感之间是否有关?

  据科学家研究,22℃对人来说是最能促进总体主观幸福感的。偏离这个温度越多,无论是更冷还是更热,都对我们的幸福感有不利影响。但是有意思的是,在低收入国家,气温偏离最适温度越多,国民的主观幸福感就越低;在高收入国家,这个效应却不明显。研究者的解释是,富裕国家的人们有更多资源来抵御气温带来的不适感。比如,天热有空调制冷,天冷有暖气保暖。这些设施都能保护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不被极端气候影响。对收入水平差距较大的不同国家来说,气候对国民心理的影响也有很大差异,在幸福感、自杀率、身体健康程度、焦虑、抑郁、工作倦怠等指标上都有反映。这些结果表明,气候和幸福之间的关系是被国家的经济实力所调节的。如果这个结论成立,那么与气温和风相比,光照时间对人的幸福感的影响应该更加明显,因为光照时间比较难以被人为控制。你可以开空调避暑,但却无法用某种设备让夏天的光照时间变短。这么看来,光照时间对人的影响会较少受人们经济实力的干扰。

  纵观气候和天气对人的影响,我们能看到它们可以使人情绪波动、行为失范,或者乐于助人;可以使人际间产生更多冲突矛盾,也可能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类也在使用高科技应对天气带来的影响,让自己过得更舒适。可以说,除了外显的天灾和救灾,我们和天气之间也一直暗中进行着“心理战”。

  □何吴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