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流言榜

  • 来源:百科知识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7-27 10:52

  节能灯致癌还有毒

  流言:目前已是家居必备品的节能灯泡,竟然是诱发多种癌症的超级癌源,且含有剧毒物质——汞。

  真相:此流言的所谓依据是:美国生命科学网上曾有文章称,纽约州立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证明,节能灯泡在使用时比普通灯泡发出的紫外线辐射更强。

  这篇文章的有关原始表述是:“节能灯释放出来的紫外线辐射可能损害人体皮肤细胞,让人过早衰老,甚至可能导致致命的皮肤癌。”

  不过,文中提到的研究使用的细胞是泡在培养皿里通过体外培养方式获得的皮肤细胞,并不像我们身体上的细胞有表皮的保护。其次,该实验

  对皮肤细胞进行了近距离(2.5厘米)、长时间、大辐射量的节能灯照射,这与生活中的实际状况相差甚远。

  节能灯实际上是一种紧凑型、自带镇流器的日光灯。通电后,灯管内的汞原子释放出人的肉眼看不见的紫外线,紫外线打到灯体内壁上的荧光粉涂层上,转变成可见白光。这种利用紫外线进行发光的方式,可将更多电能转化为光能,从而达到省电的目的。

  国内外权威检测机构的检测显示,节能灯的紫外线辐射总能量只占节能灯释放总能量的6‰。也就是说,15瓦节能灯的紫外线功率仅为0.09瓦;而且,节能灯里的长波紫外线不会穿透人体的真皮层。

  一般来说,只要是符合我国《灯和灯系统的光生物安全性》标准的合格节能灯,都能把紫外线辐射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

  上述文章中还声称,节能灯泡中含有一种剧毒物质—汞元素,一旦人体吸入了2.5克该物质,就会导致死亡。

  汞是有毒的,摄入超过一定剂量会致人死亡,这一点并没有错;但是,一盏节能灯中只有几毫克汞,并且被封在灯泡里面。即使灯被打碎了,也要几百盏灯同时碎掉,并且是在一个很小的密闭环境下全被一个人吸入,才有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非常小。

  大蒜炝锅会引发癌症

  流言:最近,一则网上广为流传的视频提到,“大蒜炝锅”这种常见的烹饪方式非常不好——因为在炝锅的过程中大蒜会产生一种2A类致癌物——丙烯酰胺。

  真相:所有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质的植物性食物在被加热到120℃以上时,都有可能产生丙烯酰胺。丙烯酰胺产生的数量和烹饪形式密切相关:烹饪温度越低、时间越短,产生的丙烯酰胺越少;反之,产生的丙烯酰胺就越多。我们在用大蒜炝锅时,由于烹饪时间很短,产生的丙烯酰胺数量非常少,不足以对人体造成威胁。比起大蒜炝锅,我们更应该警惕炸薯条等油炸类食品。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文献,丙烯酰胺属于2A类致癌物。所谓“2A类致癌物”,意思是说,有实验证实,丙烯酰胺可以令实验动物患上癌症。不过,对于人体而言,尚没有这方面的确切证据。

  自2002年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发布研究报告起,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癌症协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权威机构,先后对丙烯酰胺的致癌风险做了评估。截至目前,仍没有证据表明,食物中的丙烯酰胺会增加人体患癌的风险。退一步讲,即使丙烯酰胺可以引起癌症,也要达到一定剂量才行。动物实验表明,每千克体重每日摄入0.3毫克,是丙烯酰胺致癌的临界点。

  对于一个体重50千克的人,每天摄入15毫克以上的丙烯酰胺,才有担心的必要。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统计,1千克炸薯条中平均含有1312微克(1.3毫克)丙烯酰胺。也就是说,一个体重50千克的人一天要吃11.5千克的炸薯条,丙烯酰胺的摄入量才会达到临界点。如果把炸薯条换成大蒜,要达到临界点,所要摄入的量还要更多,而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大壳粉”导致不孕不育

  流言:麻辣烫中添加的“大壳粉”是罂粟类似物,它除了可能有毒品的危害外,还含塑化剂,会导致不孕不育。

  真相:在市场上,这种“大壳粉”的外包装上一般绘有类似罂粟的植物图案,也有人称其为“大壳粟粉”;但实际上,经过专业检测,在其中并没有发现罂粟碱。

  至于会导致不孕不育的说法,可能是因为有专家在“大壳粉”中检测出了一种名叫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OP)的塑化剂。

  实际上,最常见的塑化剂是邻苯二甲酸二己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它们是国家重点控制的污染物。在“大壳粉”中,这两种塑化剂的含量都非常少。

  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原卫生部规定,食用香精香料中的塑化剂总量不得超过每千克60毫克(60ppm)。只要符合这个标准,产品就可以在市场上销售和使用。“大壳粉”中的DOP含量大约是3ppm;因此,从安全性上来看,并没有问题。

  有关部门提示,尽管个别店家用“大壳粉”这种打“擦边球”的行为不妥,不过希望消费者和媒体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食品添加剂、化学物质、纯天然等概念。食品添加剂并不是洪水猛兽,经过风险评估,添加量在安全范围之内是没有问题的。

  盐水泡菠萝防“蜇嘴”

  流言:菠萝是很多人春夏季节喜爱吃的水果;不过,如果直接进食,很可能引起舌头、嘴巴的刺痛。为防止菠萝“蜇嘴”,用盐水泡一下最有效。

  真相:吃菠萝可能造成口腔刺痛,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菠萝中含有高活性的菠萝蛋白酶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分解口腔黏膜、舌头、食道内的蛋白质。对胃酸少的人来说,吃菠萝甚至可能对消化道黏膜造成伤害。

  菠萝蛋白酶归根结底是一种存在活性的蛋白质,能使蛋白质变性的条件有强酸、强碱、高温、金属离子、重金属盐,等等。这里面的确提到了“盐”,但它指的是重金属盐,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食盐。食盐,即氯化钠中的钠离子相当稳定,几乎不会发生任何化学变化;所以,用盐水浸泡菠萝,并不会使“蜇嘴凶手”—菠萝蛋白酶失活,从而保护口腔不被其刺激。

  但是用盐水来泡菠萝,确实可以部分抑制蛋白酶的活性,使得刺痛感会轻一些,对食道和胃也更加友好;同时,盐水掩盖了菠萝本身的酸味和苦味,可以改善口感,让菠萝的味道更加甜美。

  如果想在吃菠萝时彻底排除“刺痛”隐患,就得找准菠萝蛋白酶的“要害”了。菠萝蛋白酶最喜欢的pH环境为6.5~7.5,在7.1附近达到活性的最大值,在酸性环境中,酶反应速度下降快,所以用醋来泡菠萝,是可以“消灭”菠萝蛋白酶的。当然,这样一来,菠萝的口感会变得比较“酸爽”。

  另外,菠萝蛋白酶的最适宜温度为55~60℃,温度升高,酶的热失活性增强,反应速度下降;所以,可以把菠萝加热到60℃以上,以破坏菠萝蛋白酶的活性。

  最好的“无痛”吃菠萝方式之一,就是用微波炉对付它。把菠萝切成小块,放在微波炉里高火转一两分钟。如此,既可以灭活菠萝蛋白酶,又不会改变菠萝的风味。

  牛仔裤可数年不洗

  流言:牛仔裤耐脏,可以穿上数年而不用清洗。某歌手曾自曝,自己的牛仔裤从来不洗,最久的有五六年没洗。

  真相:牛仔裤最早的记录来自于16世纪的意大利,据说,是对商船水手所穿裤子的称谓。牛仔裤真正被人们熟知,还是始于19世纪50年代美国西部的“淘金热”。当时,人们迫切希望有一种耐穿、耐脏的衣服,在这种背景下,结实、耐用的牛仔裤应运而生。

  如今,几百年过去了,当年的“工人装”已经演变成为时尚流行文化,牛仔裤发明当初所带有的磨损、不清洗、破洞、补丁等风格也沿袭至今,成为潮流文化的一种。不洗牛仔裤,俗称“养牛”,就是长穿少洗,用身体的曲线去打磨全色的牛仔裤,使裤子自然褪色,形成贴合自己身形的褶皱和“猫须”。

  其实,所谓的“养牛”毫无科学依据,甚至有些“荒唐”。牛仔裤的柔软舒适更多来自于长时间穿着。由于牛仔裤特殊的布料和制作工艺,在清洗保洁上可以不用像衬衫、T恤衫那样频繁;但这绝不意味着,牛仔裤可以穿几年而不洗。

  牛仔裤和其他纺织品一样,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如果长时间穿着而不清洗,同样会聚集有害细菌。

  (内容来源:《广州日报》、蝌蚪五线谱、果壳网以及《北京科技报》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