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西班牙职业联盟正式推出西甲“北美赛”,联盟主席特巴斯对这个可能对西甲全球化推广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战略计划信心十足。但西班牙媒体对如此重大的开创性计划却并没有大加赞赏,因为实际操作难度很大。除了需要西班牙和美国,甚至加拿大足协的批准,还要面对国际足联、欧足联和球员工会的审视。即便以上各方全部通过,具体操作上,也仍然有涉及赛事具体承办各方利益分配等细节,等待协商。
绝大多数媒体相信,至少本赛季西甲“北美赛”并没有任何实质的操作空间。
操作难度极大
其实,全球化程度更高,操作海外赛收益更丰厚的英超,在过去10年里经历了两轮认真的讨论,甚至英超联盟也已完全通过海外赛原则框架,还是未能实行,就已经证明这个第39轮的操作性遇到很大的挑战。此前,英超为测试海外赛的可能性,曾参与创办过英超亚洲杯,再加上近年国际冠军杯在北美的成功,至少证明了远东和北美市场进行海外赛的现实可能性。但目前的赛程已非常密集,英超是否俱乐部是否还要平均飞行超过10小时以上,忍受5小时以上的时差,到海外踢1场联赛,多年来始终存在巨大的争议。
与长期在北美和远东集训,对比赛结果并不看重,商业目的非常明显的季前赛不同,海外赛可事关联赛成绩,强队在上下两个半程往往还有欧战掣肘,首先赛程就很难安排。更重要的是,虽然海外市场潜力可观,但当地球迷仅对联赛少数豪门有强烈兴趣,联盟绝大多数中下游球队,在海外得到的青睐程度非常有限。
这一点,已难以为继的英超亚洲杯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早在2002年世界杯后,盯上远东市场的英超联盟就主导了旨在向亚洲推广英超的系列热身赛,并定名为英超亚洲杯。从2003年迄今已踢了8届,英超联盟先后组织了19支英超球队参赛,但每届赛事几乎完全依赖阿森纳、切尔西、热刺、利物浦和曼城这样的豪门维系人气,其他球队的比赛观众数量骤减,并不能为各自球队带来足够的影响力。
海外热身赛无需考量主场票房收入的损失,因为有出场费作为补偿。可如果是常规的联赛,让中小球队放弃联赛主场的可观收入,到海外踢联赛,期间得到的商业回报绝大多数都会被名望更大的豪门占为己有,这对于中小球队来说,很可能是得不偿失。
吸引力两极分化
至少9支球队在海外具备足够球迷和商业影响力,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英超尚且如此,皇马、巴萨高度垄断资源,以及海外影响力的西甲,就更令人担忧。西班牙和美国媒体普遍认为,北美大陆的拉丁裔民众对西甲认知度高,但人气的确几乎仅限于皇马和巴萨,至多加上过去几年曾在墨西哥试水的马竞。
瓦伦西亚参加过2013年国际冠军杯,在新泽西的大都会人寿体育场与国米热身,仅吸引了不到4万球迷,上座率在50%左右,与皇马2014年在密歇根球票超卖1.6%的火爆场面(球场可容纳10.76万,当场观众实际10.93万),不可同日而语。2015年开始巴萨加入国际冠军杯,两大超级豪门的国际冠军杯上座率保持着令人震惊的高水准。马竞踢了2次国际冠军杯,2016年在墨尔本,2018年在新加坡,上座率都只有4成,今年是因为在决赛遇到星味更足的巴黎,才让新加坡国立体育场的上座率达到9成。贵为西甲第三大豪门的马竞尚且如此,其他中下游球队可想而知。
马竞此前不是没有考虑过深耕北美市场,但在墨西哥的尝试并不成功。5年前,西班牙职业联盟曾搞过名为欧美杯的对抗赛,2014年开始更名为LFP世界挑战赛,还拉来西班牙政府、体育部和外贸部站台,模式就是效仿英超冠军杯。结果是,虽然马竞、瓦伦西亚、塞维利亚、皇家社会、埃瓦尔和西班牙人都在美国踢过热身赛,但上座率完全无法与皇马、巴萨相提并论,甚至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极少能有上座率超过万人的场次。这样的背景下,西甲中下游球队需要认真考虑,北美赛究竟对它们有多少的益处。
特约记者李坤报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