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与时代意义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三大历史阶段,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命题和目的。本文从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入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问题,进一步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内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复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把中国的革命、建设与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利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实践,同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中国运用马克思理论曾经面临过矛盾: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等人在中国革命之前创立的;中国的现实与马克思理论产生的土壤不适应。从这个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发展,若是得不到很好地结合,那么会有两个可能:在自身革命的经验之中受限,缺乏有效、系统的理论指导而成为经验主义;或者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些具体结论来指导中国革命、指导中国发展,走向教条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就必要联系实际情况。

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惨痛的教训说明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问题上,有两种针锋相对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实事求是。教条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当作《圣经》,开口闭口“本本”。只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而忽视了引出结论的具体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实际国情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须同中国的实际国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能引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问题

回顾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我党我国领导人都准确的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殊社会环境和国际形势。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问题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便是在中国社会发展建设中的时间过程。在革命时期能够引导当学习先进革命经验,领导人民走向和平;在社会发展使其能够引导当学习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居安思危体现党领导思想的先进性,脚踏实地领导社会民众发家致富奔小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问题,便是能够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现状,应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以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进步的,而不能够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马克思主义也不能是单一的思想理论和个别革命经验的总结,而是需要在不断地学习和运用过程中不斷促进其创新和发展,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有实际的目的作为方向引导,只有不断实现其理论创新,才能够实现其思想内涵的不断积淀,也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过程,总结社会事务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体现其客观存在的实际意义,能够在其思想内涵的引导之下,总结出理论研究的科学结论,而不是凭借片面的思想认识臆造的。

2.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

目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自身瓶颈期的到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研究取向。一方面因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研究本身出现了瓶颈;另一方面是因为某些研究者本身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其研究成果缺少实践检测,缺少调查,脱离实际。

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源泉。在这两个途径之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理论视野进行探讨,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进行总结。

3.中国化的具体方向和程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具体方向和程度分别隶属于“横向”和“纵向”的问题,如何协调和解决这两个问题是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从“横向”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时刻把握住时代、国家发展的具体方向和动态,甚至是民心走向。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时代背景不仅在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大趋势,还包括了整个世界发展的趋势。除此而外,我们国家自身发展的方向也是要时刻把握,具体涉及经济发展动态、科学技术进步、教育卫生事业的进步等等,这也是十分符合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相符合。从“纵向”来看,主要是如何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和新趋势、新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推陈出新”是不是一定就是可取的、值得鼓勵的。中国共产党成立马上100周年了,100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积累了大量的历史经验,但是这100年间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的发展面临着不断出现的新趋势、新现象,如何在“新”和“旧”之间搭建合理的链接也是一个关键所在。

三、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内容

2012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话强国”为逻辑起点,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研究和探索。

1.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取得极大成果。中国真正作为大国的身份,重返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舞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崛起引起部分国家对的不满和担忧,“中国威胁论”、“中国霸权论”等一系列歪曲事实,企图阻止中国崛起的观点开始酝酿和传播。在这种国际政治局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强国”进行深度剖析和说明。2015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伦敦发表题为“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他强调:中国人民向往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和平的基因深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中国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警示我们一定要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并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希望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一道本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原则,在实现民族富强的同时实现个人发展进步的梦想。

2.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建设现代化强国,各国的方式方法因国而异。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当下的国情、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地位,提出了一系列强国策略。

其一、以海强国、人海共谐。分析中国近代历史,列强对于我国的侵略始于海洋。正是由于我国海洋军事能力薄弱才导致了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史。近几年来,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局势很不稳定,我国的海洋权益面临巨大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认识到海洋在我国强国战略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以海强国、人海共谐”的强国理念。

其二、打造文化强国,推进民族文化创造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的建设、培育、发展、创新,他围绕文化强国战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意义的文化强国策略。一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关于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三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稳固“根基”的“一条道路”、“一项改革”、“四个自信”、“四种形象”、“树立四观”。

其三、人才科技强国。经济总量大小决定不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更不是一个民族是否强盛的标志。在当下科技、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核心技术是竞争和发展道路上的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才科技强国策略:一是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二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科技创新道路;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将改革科技体制的各项任务切实落到实处;四是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

其四、强国富民、育人为先。教育操办的优劣成为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指出,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因为其不仅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为了使人们够更好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人类的美好明天,必须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而十九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结底靠教育、靠人才。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国人民的革命取得成功,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富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基于中国特殊国情的历史背景下进行总结的,因此时代色彩较为强烈。今后,马克思主义是我党我国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武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仍然指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