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下大豆进口格局之变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贸易战,大豆,进口
  • 发布时间:2018-09-20 14:25

  前一段时间,俄罗斯方面称,要拿出百万公顷的土地承包给中国,以解决我国的大豆需求问题,这一消息无疑是振奋了国人的心。

  在多种因素的权衡之下,我国不得不选择从国外进口大豆。从2017年的消费数据来看,进口依赖性已高达80%以上。其中,34%的进口大豆来自美国,53%来自巴西。中美贸易战使得我国大豆进口失去了美国这一重要来源。不过,缺口虽大,好在还有其它国家积极帮忙填补。虽然都是出于各自经济利益的考量,但也确实解决了中国的燃眉之急。

  在2017年7月至2018年5月期间,中国从俄罗斯购买了创纪录的85万吨大豆。这对于世界大豆进口量第一的中国而言,却依然是杯水车薪。因此,中国农民的目光被俄罗斯主要大豆种植区的大量廉价可耕地所吸引。

  俄罗斯纽带新闻网报道称,俄远东地区吸引投资和支持出口署投资经理瓦列里·杜布罗夫斯基表示,俄计划向投资者提供远东地区百万公顷的农业用地,预计中国公司会很感兴趣。初步估计,中国公司将租赁一半的土地。俄罗斯农业部表示这片土地适合大豆、小麦和土豆等作物的种植。

  俄土地市场研究所所长雷里科称,中国农民已经积极在俄租赁耕地。

  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赴俄种地热便与中俄边贸一起兴盛起来。俄罗斯远东地区紧邻中国东北,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与中国东北地区相似,公路铁路又与中国相通,具备农业发展所需的良好条件。

  每年,当北国的积雪开始融化,黑龙江的农民们就会像候鸟一样从各个边境口岸过境,踏上前往俄罗斯的征程。他们在这片异国的土地上种植着大豆、玉米等。农忙季节,随处可见劳作的中国人。

  随着大批中国企业和农民的到来, 这片地区已成为与东南亚、巴西、阿根廷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并列的中国四大对外农业开发目的地之一。

  地美价廉,租金是最大的诱惑

  俄罗斯远东地区面积广大,约621.5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美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不过这里的人口仅有620多万人,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地广人稀了。由于资金、 技术、劳动力和先进装备不足,这里优越的农业潜力并未转变为现实的农业生产能力。在俄罗斯方面,要想振兴远东地区,便需要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开发。

  近年来,俄罗斯加快远东地区开发,并将远东地区开发纳入国家长期发展战略。在2013年出台的 《2025年前远东和贝加尔地区国家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完善铁路和公路网等基础设施,大力引进和培育人才,积极吸引私人和国外投资,并将农业作为重点开发领域。

  中国方面也在积极响应,中央政府和黑龙江当地政府提出中国农业“走出去”思路,鼓励国内企业从事对外农业投资,开辟境外农场。

  俄罗斯在2002年通过的《农用土地流通法》中明确表示,外国人不得购买农地,但可以租用,租期最长为49年。目前哈尔滨适合种植大豆的旱地每亩年流转价格最少也要250元左右,而俄罗斯远东地区大规模承租,每亩地少则为10元左右,若承租少量土地约为40元。

  在俄罗斯雇一个成熟的种植机械操作工每月只需三、四千元左右,而在国内则需近万元。由于远东地区土地广袤,可进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一名操作工即可负责一万亩土地,效率几乎是国内农业种植合作社生产效率的300倍。

  除此之外,俄罗斯又是世界上对农业生产监管最为严格的地区之一。那里的农业种植实施的是欧盟标准,对农药、肥料的使用量、类别都有严格限定,一旦违规即处以巨额罚款,并实施行业禁入。也正因为如此,在这片土地上种植出来的大豆具有非转基因、蛋白含量高等优点。

  低廉的种植成本,再加上农作物的品质优势,促使许多中国农民和企业来此租地耕作。2017年,中国的欧亚农业开发集团便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承租了100万亩农业用地,期限49年,一跃成为了俄罗斯最大境外农场主。该集团计划用大部分的土地来种大豆,然后销回黑龙江。对于国人而言,来自俄罗斯的纯天然大豆无疑极具吸引力。

  俄罗斯国内毁誉参半

  其实,对于将自家领土租出去这件事,在俄罗斯国内有过不少争议。

  很多人认为中国人可能会在租赁的土地上滥用化肥,破坏生态。俄罗斯的一家通讯社曾经就租地一事展开了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大约40%的受访者认为,如果把土地租赁给中方,可能会使当地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灾难和资源枯竭。

  还有一些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出租土地的地区可能会出现某些封闭性的“民族飞地”。所谓民族飞地,是指以某个民族占主要成分的地区,其中某一块土地上聚居的却是另一个民族。这些人指出,在经过外国人长期“掠夺式经营”后的土地极有可能丧失肥力难以恢复,最终导致土地的原居民被迫撤离。同时,也不排除一些外国人在俄罗斯耕作多年后,就想永久定居在这些土地上。

  与此同时,“中国威胁论”和“中国殖民论”也一度甚嚣尘上,部分俄罗斯人担心将因外来侵略、外国蚕食或内部分离主义而丧失这片领土。其中,担心之一就是中国或将在未来“收回”部分故土。

  翻开近代史,我们会看到,在亚洲国家中,中国是领土丢失最多的国家。远东地区指西伯利亚中东部,而“西伯利亚”这个名称,来自“鲜卑利亚”,也就是源于中国北方民族之一鲜卑民族。西伯利亚自古便是中国游牧民族的生活地带。19世纪中期,沙俄帝国利用满清王朝内忧外患、国力衰退,同清王朝签署了《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满清帝国手中取得了远东和西伯利亚多达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如今,这片土地归于俄罗斯的版图,已非中国所有。而目前,中俄交好,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需要仔细考量。对于远东地区土地出租一事,在俄罗斯内部可谓是毁誉参半。好在喧嚣之中不乏理性之声。不少俄罗斯学者和官员纷纷站出来对那些被媒体炮制的所谓“中国威胁论”和“中国殖民论”进行了驳斥。

  其实,认真分析一下,那些耸人听闻的说法都会不攻自破。

  首先,俄罗斯的土地租赁是有环境准入标准的。中国企业必须先与土地所有者、环保人士举行公开听证,满足其环保要求后方能签署合同。并且,在税务登记完备前提下,中方企业要采用环保技术和现代化种植、畜牧、加工技术才能在所租赁地区开展农业生产。

  此外,土地租赁一事,并不是中国人非要与俄罗斯签订合同,更多的是俄罗斯方面主动邀请中方合作。毕竟,大片土地荒废着,对俄并没有什么好处。在租赁方中也并非只有中国,韩国、日本也在参与其中。所谓“中国威胁论”和“中国殖民论”可见是无稽之谈。

  对于俄罗斯来说,租赁土地不仅可以发展远东地区,还能借此改变自己在亚太地区被边缘化的尴尬状态。可以说,这是一个基于经济与战略的双重考量。

  俄方面积极引入外资和邻近国家劳动力,大力开发远东地区,是利大于弊。对中国而言,过剩的劳动力,再加上耕地紧缺,境外农业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

  祸兮福所倚:大豆产业格局面临重置

  在这场中美贸易战里,有的国家蒙受损失,也有的国家因此迎来了机遇。我国虽然对美国大豆有着比较强的依赖性,但自从7月6日被迫对美国进口大豆加征关税以来,国内的大豆、豆粕、食用油市场整体上波澜不惊,并没有出现预期中的大涨大跌。

  福祸相依,中美贸易摩擦凸显了我国大豆产业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问题,却也可能因此改变全球贸易形势。抑制美国大豆对我国的进口,会给世界市场一个激进的信号,形成贸易转移效应,使中国大豆进口的来源地从北美转向黑海地区。这将有助于加速推动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地多元化,促进新的中国大豆全球供给格局的形成。

  从7月1日开始,我国根据《亚太贸易协定第二修正案》对孟加拉、老挝、印度、韩国和斯里兰卡等5个国家的进口大豆关税由3%下调到零,以此缓解美国大豆进口减少带来的压力。而我国大豆的采购重点也转向了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家。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中亚一些国家也可能增加大豆的种植面积。

  大豆进口在短期内虽然有所保障,但就长期而言,还需通过综合手段来减少对大豆进口的依赖。除了使进口多元化外,国内也需要多发力。2015年中国国家农业部提出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逐步恢复国产大豆种植面积。目前,我国推进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初见成效,种植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18/2019年度我国大豆播种面积将达到847万公顷,预计今年大豆产量将达到1580万吨,为200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未来,我国将更加积极地通过市场引导、金融扶持以及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等手段,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效率。中美贸易战无疑会让这一方向更加坚定。

  文/七目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