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到儒学八目中的格物、致知、诚意,由格物而致知,知识从外得到,进而达到知的境界,自己始有正确辨别能力,而力量能否集中,对己能否不自欺,则在于意之诚。有了以上这些,下一步乃如何用此能力朝向正当之方向,而支配力量,调整方向者,心是也。
我们可以从格物理解求得知识的方法,有了方法以至达到知的境界,进而增加知识的深度广度,面对自我勿自欺并以诚意作为动力,将取得知识做到最好。自古以来,不论中西,均知知识就是能力,而知识越多,越能运用知识者,能力越大。我们看到现代的电影,尤其是英雄片中,常常提及“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虽然其能力被夸大,但正心的道理并无差异。
身与心有如船与舵,舵若把持不稳,则船无以渡达彼岸;心之方向若不正,则行为不能免于偏差。心若有定向,不受外力所动、所移、所屈,即使一时受外力影响,也能随时复归于正。但人均有欲望、难处、害怕,要常有正确之定向,殊不易也。人为有感情之动物,情感抒发较难不形之于外,故愤怒、恐惧、喜乐、忧患等情绪皆足以影响人之心志,而使其发生偏失。更有时因这些情绪造成心不在焉,使官能失去其作用,以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孔子讲的这14个字正是对人心最佳的形容,心之难于把持也。《大学》云:“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我们处在生生不已、变化无定的宇宙,万事万物不停在动在变,是非善恶,盈虚消长,激荡推排,相因相成,均有关联,以至互相影响。若心不能保持定向,坚持一己之立场,突然不慎失之毫厘,结果则将差以千里。
吾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鲜少提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大学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正心为修身之先决条件,未正心则无法修身。而修身需要正心。如何正心?荀子曰:“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弃,则照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荀子认为正心以治心起,宜由于礼,本于师,专于一。夫师者所以教人以正道者也,礼者所以示人以正路也,专于一则无事不办,由荀子之说可使各种个性之人,治其心,而趋正途。
撰文/陈绍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