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相信,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王男讲到她去到《我是另一个你》主人公迪伦的家乡,听迪伦的家人说起迪伦有精神疾病,她几乎是本能地觉得“这肯定不是他的问题”。她承认这是自己的偏见,源于自己的经历,“我觉得我是一个比较叛逆的人,会做出跟常人或者跟社会期待不一样的事情。在中国的时候我也觉得社会对特立独行的人不够容忍,很多特立独行的人在极端的情况下,会被认为有病。”
我不知道她是否也曾经被身边的人认为“有病”。好不容易得到大学里的稳定工作,又义无反顾辞职到美国从零开始,当她和初次见面的流浪汉一起睡大街、翻公园围墙、吃垃圾桶里的食物时,大概身边的亲朋好友也多少会有些不解吧。类似这样的事情,我不知道的,一定还有很多。
有句话说,如果你想得到从未得到的东西,你就得去做一些从来没做过的事情。在采访过程中,王男几次说出“我从没想过”这样的话。当她去美国的时候从没想过能有今天的成绩;当她回国拍《海南之后》的时候甚至没想过要把片子公映,更没想过这部影片能入围奥斯卡;当她在街上跟拍流浪汉迪伦的时候也从没想过会做成一部片子;当朋友给她打电话要推荐她做奥斯卡评委的时候,她也想都没敢想这件事情……但是,她所获得的当然不是靠运气,是因为她一直在做着从没做过的事情啊。
王男的人生仿佛开了挂,这是我在听她讲述自己的故事时,脑子里时不时冒出的想法。私下里我也很愿意跟朋友聊起她的故事,当然也总是不免用一些听起来很传奇的描述:出身农村,在仅有中专文凭的基础上一路“打怪升级”拿下中外三个学校研究生学位,第一部片子就入围奥斯卡,两部片子之后就成为奥斯卡评委,才33岁……
我佩服她的勇气和毅力,听到她说自己如何跨学院找老师旁听课程,如何跨学校找老师学习日语,如何在准备考研的时候从早上5点学到半夜12点、走路上厕所都在背单词,如何在异国他乡“懂得比小学生还少”却上比别人多一倍的课程……我觉得一切都合理了,哪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呢?
她吃了不少苦才换来今天的成绩,难得的是她并不觉得这是苦,而不过是“100颗糖果”中不一样的一种味道而已。我不知道她是否对自己的人生有过一个大的规划,或者她其实只是在实践小时候父亲的教导,去到外面看广阔的世界,尝试更多的可能性而已。回过头,她好像也从没想过当时的某个选择或某种努力一定会引出今天的某种结果,但像她这样对待每一次尝试均全情投入,结果总差不到哪里去吧。
“如果到34岁就会死,那我每一天都要去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每一天、每一分钟、每一秒都不能浪费。”“If I die young…”我觉得,或许我也可以时不时想想这个问题。
(《王男:不走重路》 作者:谢舒)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