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斑马线让行背后的文明试验

  开始是依靠制度的约束,慢慢地则变成了市民的自觉行为

  八月底到九月初的短短十几天时间内,兰州、阆中、兴义等地陆续出台措施,要求机动车在斑马线前让行路人,引发媒体关注。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城市加入了“礼让斑马线”的行列中。

  宁波可能是国内最早试行这一措施的城市之一。如今,整座城市已经基本形成了斑马线前机动车礼让行人的习惯。

  这只是宁波市城市文明创建的一个缩影。宁波是全国6个连续五届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城市之一,这一称号是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象征。

  城市文明被视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和机动车斑马线让行行人相似,与立竿见影的硬件建设相比,诸多城市文明的提升琐碎而缓慢。宁波的探索之路是怎样走过来的呢?

  斑马线让行的学问

  2008年,从迎接上海世博会开始,宁波市就开始谋划推行机动车斑马线让行措施。

  面对上百万辆机动车辆和错综复杂的交通状况,这一工作从何处下手?

  宁波市文明办负责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们选择从四类车辆入手:公交车、公务车、工程车、公务员的私家车。选择从这些车辆入手,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车辆便于监管,另一方面通过这四类车辆率先礼让斑马线,在全社会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2010年,机动车斑马线让行措施从城区公交车率先开始实施。

  “当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心里也没底。”宁波市交通委宣教处处长吴小东说。

  看似简单的机动车斑马线让行,实施起来却不简单。

  “2010年3月份推出时,很多驾驶员接受不了。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到斑马线前踩刹车,容易造成老年人摔伤,二是这会增加驾驶时间,不仅增加我们的工作时间,车上的乘客也有意见。以36路公交为例,单程就有99条斑马线,这意味着要多停车几十次。”36路公交车驾驶员陈霞娜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此外,随着城市机动车辆增加,和其他城市一样,宁波的堵车问题日益严重。在这种背景下,要实施机动车斑马线让行,很有可能加剧本就日益严重的拥堵问题。

  为此,交警部门对试点区域的斑马线进行了系统化的规范,取消了300多条斑马线,使得斑马线密度更为合理。

  此后,在实践中,宁波市公交总公司还推出了“5321”文明行车操作规程,并将其纳入考核体系。通过抽查公交车的行车记录仪,对司机的操作进行监督,由此改变司机们的驾驶习惯。

  短短一两年时间,改变已明显发生。斑马线让行让宁波市民对公交车的美誉度大大上升,公交集团收到的投诉不断下降。在一些没有红绿灯的繁忙路段,公交车成为路人通行的指示:市民知道,看到公交车过来就可以过马路了。到了2012年,公交车达到了100%礼让率。

  一个细节让陈霞娜感受到这种变化,也更愿意支持这种改变。一天下班回到家后,她上三年级的儿子告诉自己,现在过斑马线一点都不怕了,“因为看到公交车就知道他们肯定会停下来”。

  科技助力执法

  公交车斑马线让行的顺利推进,为此后其他车辆的跟进打下了基础。随后几年,各种车辆逐步被纳入同样的规范。

  2016年6月,宁波市文明办、治堵办、交警部门等部门联合启动了“人人讲文明,方便人人行”礼让斑马线文明交通行动。其覆盖范围,开始推向全社会,包括社会车辆。

  然而,公务车违规后可以抄报给相关单位和纪委,与公车、公交车等车辆相比,监督社会车辆的难度要大得多。

  宁波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副局长尹绍宁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开始是进行劝导,但只有教育力度不够。”

  当年,设定了两个月的过渡期,6月15日以前,现场查处予以教育不予处罚,6月16日以后,对车辆在斑马线前不按规定让行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有关规定,一律处以100元罚款、记3分。

  但是,要实现执法目标,也有现实挑战。

  处罚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现场查处,对没有安装电子抓拍系统的人行横道线处,比如人多的路口或者路段,民警会选择现场进行查处。

  另一种是在相关路段安装电子抓拍系统,全天候无间隙进行拍摄。

  “我们的抓拍系统专门有个算法,行人走到斑马线的哪个位置,车辆就必须让行。如不礼让的,通过视频抓拍和算法计算,系统会将有违法的车辆录入,然后再作处罚。”尹绍宁说,通过科技手段,执法问题得以解决。

  “城市中的不文明行为,很多都很微小,且是瞬间性的,因此,如何设定标准、固定证据,进而通过法治手段予以规范,这是一个创新。”尹绍宁说。

  更有代表性的是规范行人闯红灯问题。这项措施在全国多个城市均早有试行,但效果多不理想。究其原因,是违法人群大、执法时间成本高、效率低。有媒体记者曾跟随交警执法,发现处罚一起自行车闯红灯事件最少需要5分钟,处罚一起行人闯红灯违法,平均下来得半个小时。这显然无法应对巨量的违法人群。

  针对这一问题,宁波找到了新办法。一方面,宁波在试点的严管街路口安装抓拍系统,通过人脸抓拍解决捕捉违法行为人问题,另一方面,对于来不及现场处罚的违法数据,通过系统分析研判将数据关联整合,实现对多次违法的非现场处罚。

  “以前没有技术手段的时候,这是没法实施的。技术对于提升市民文明的作用非常重要,还比如养犬问题,以前固定证据很困难,现在通过手机拍摄,都可以有效解决。”尹绍宁说。

  不用重典行不行

  自从2005年成功入选第一届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宁波市便从未缺席。

  这一结果并非唾手可得。事实上,近些年,宁波将城市文明建设的内容覆盖到了方方面面,从市容市貌的管理建设、窗口服务行业的规范,再到市民在公共场所的道德方面要求。

  然而,诸多被舆论视为“细微”的文明建设工作,要改善并不容易。

  宁波市人大法工委副主任肖子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些年,随着文明城市建设工作的加强,宁波市整体市民素质有提高,但我们认为还有不小的提高空间。部分原因是,在建设文明城市的过程中,一些不文明行为单靠教育宣传手段往往难以见效或见效慢,因此我们考虑强化法治手段。”

  2017年7月1日,《宁波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全国较早的关于文明行为的一部地方性法规。

  “事实上,对于很多不文明行为,比如公共场所乱扔垃圾、吸烟和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等问题,相关法律法规作了规定,但是缺乏实际效果,因为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一些措施在实践中很难执行到位。所以我们需要创新,来解决别的法律法规解决不了的问题。”肖子策说。

  “大家习惯说治乱须用重典,其实我们并没有动用很严厉的手段。”肖子策说,“针对不文明行为我们有多样化的处置体系,处罚不是唯一的措施。”

  比如,《条例》规定,违法行为应当受到行政罚款处罚的,违法行为人可以向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参加相关社会服务,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违法行为和社会服务岗位设置的实际情况,安排其参加相应的社会服务,违法行为人参加并完成相应的社会服务,经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可以依法从轻、减轻或者不予罚款处罚。“由此让他们自觉参与到城市文明建设中来”。

  即便如此,对于《条例》制定的有些条款,最初也有人质疑其可行性,比如能否把握好执法尺度,是否会侵犯公民的隐私权名誉权。

  为了提高可行性,《条例》从几个方面入手,其中之一,是规范诸多不文明行为都要有具体的方法。

  比如,《条例》规定,对采取威胁、侮辱、殴打等方式打击报复劝阻人、投诉人、举报人,或者违反《条例》相关规定,被依法处罚但拒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以及其他的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行为予以信用信息记录。

  更重要的则是提高监督力度。

  “广大市民群众是城市主人,更是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只有拓宽社会共治渠道,强化社会监督,形成文明行动自觉,才能长效化巩固文明创建成果,提升文明治理水平。”肖子策说。

  作为重要的监督渠道,就在《条例》实施当天,宁波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中心设立了“不文明行为投诉”专席,专职接听市民的咨询和投诉。这在全国各个城市中还是第一个。

  接收到相关投诉后,热线会将相关问题转交给城管、公安、交警、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

  宁波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中心副主任马良说:“我们有多个措施保障市民投诉得到有效回应。比如,我们对接到投诉后的处理进度有明确的时间规定,且要跟当事人做回访核实。另外,我们每个月还会对职能部门的投诉办理情况进行通报,由此压实部门责任。”

  文明会扩散

  宁波市公安交警局鄞州大队中队长王益峰说,2016年对斑马线让行整治之初,交警部门的抓拍量很大。“而且,一开始不少人有质疑,非要看看视频是不是真的没有停。”

  但是,情况慢慢地发生了改变。

  一开始,宁波城区设置了12条样板路,市民只在这几条路上提高注意。后来,驾驶员礼让习惯养成后,到了别的路段,也会停下来。更明显的变化是,开始是依靠制度的约束,慢慢地则变成了市民的自觉行为。

  王益峰说,一个特别明显的变化是,道路文明正在从单向变为双向互动。以往有些斑马线上的行人会边看手机边过马路,现在,越来越多市民过斑马线时,会有意识地加快速度。

  在采访中,宁波市公安交警局江北交警大队一中队指导员朱程赟告诉本刊记者一个故事。在宁波大剧院附近执勤的交警每天早上都会见到一位跑步的大爷,如今他每天都要多跑一圈,因为“以前到了斑马线前我要等着,现在都是跑过去的。因为有车辆在等着我,我得快点,不耽误别人。”

  “礼让是双向的,机动车等着行人,行人加速,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有时候,行人还会冲司机挥挥手,竖大拇指,这种互动使得司机也受到很大鼓舞。”尹绍宁说。

  “文明是会扩散的。”宁波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李正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数据也体现了这种良性互动带来的变化:这几年,在宁波,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事故数量明显下降。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宁波市民参与到包括礼让斑马线在内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中来。宁波市文明创建市民巡访团,就是群众直接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一种有效载体和形式。作为一个覆盖各区县(市)的志愿服务组织,巡访员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志愿文明巡访活动,仅2018年以来就已开展日常志愿巡访800余次,专题巡访5次,提交巡访报告1000余份,累计开展志愿巡访工作1200余小时。

  “只有德治、法治、自治相结合,才能走出一条常态长效的文明城市创建路子。”李正平说。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芦垚/浙江宁波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