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更辛苦了吗?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国人,休闲,小康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10-17 10:25
2018中国休闲小康指数: 83.2
休闲时间指标一直都是“中国休闲小康指数”众多指标中的一个短板。《小康》杂志社与国家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本年度,平均一周休闲时间不足10个小时的受访者占比达48.6%,比上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人更加辛苦了?
“从休闲时间、休闲方式、休闲支出、休闲观念等方面来衡量,您对自己的休闲状况满意吗?”回答这道题时,42.3%的受访者表示“不太满意”,11.8%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不满意”,二者合计超五成。
2018年8月至9月,《小康》杂志社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对“2018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进行了调查。经过对调查结果及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进行加权处理,得出“2018中国休闲小康指数”为83.2分,比上年度提高6.0分。
中国休闲小康指数的评价主要从休闲观念、休闲支出、休闲方式和休闲时间等4个方面进行。本年度,休闲观念、休闲支出、休闲方式和休闲时间指标分别为85.6分、86.8分、84.0分和76.2分,比上年度分别提高6.4分、6.3分、6.1分和5.2分。
休闲时间指标一直都是“中国休闲小康指数”众多指标中的一个短板。调查结果显示,本年度,平均一周休闲时间不足10个小时的受访者占比达48.6%,比上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
钱与闲之困
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人们的休闲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受访者认为是“个人和家庭收入状况所限”,37.3%的受访者归因于“带薪休假制度不完善”,33.5%的受访者认为是“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25.3%的受访者直言“工作忙、压力大,没心思休闲”。
金钱和时间,无疑都是影响人们休闲活动的重要因素。金钱方面,超三成受访者表示,和去年相比,今年的休闲支出“更多了”;33.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家的休闲支出偏高。时间方面,与去年相比,56.3%的受访者休闲时间“没有变化”,31.4%的受访者休闲时间“更少了”,只有12.3%的受访者休闲时间“更多了”;2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休闲时间“差远了”,12.7%的受访者直言“我几乎没有休闲时间”。近三年来,在参与“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的受访者中,表示愿意通过适当减少工作来增加休闲时间的人越来越多了,2016年占比89.8%,2017年占比86.4%,2018年占比91.7%。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经济学副教授、北京青禾研究室、休闲经济联席专家魏翔看来,面对闲暇与工作的抉择,如今大部分中国人选择了工作,这一看似平常的选择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经济学原理,需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之间的斗争说起。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资在普遍增长。当工资上涨时,通过更少的工作时间便可获得与之前相同的收入,此时人们便会出现一些额外的闲暇时间,工资的收入效应也就会使得人们去享受更多的闲暇而减少工作时间。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工资的上升也会使得闲暇的机会成本增高,促使人们放弃闲暇,增加工作时间,这就是工资的替代效应。目前我国国民收入水平仍处于劳动供给曲线上升阶段,工资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表现在现实中,就是人们越来越忙碌。
不过,魏翔表示,在可预见的未来,当国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时,工资的收入效应将大于替代效应,到了那个时候,人们便会选择更多的闲暇,减少工作时间。
国人工作时间越来越长,闲暇时间越来越少,在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中亦有所体现。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8月,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1小时,比上月增加0.1小时,高出国家法定的“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2.1个小时。
工作时间增加的问题,亦引起了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的关注,在他看来,比上月增加0.1小时,看似无足轻重,但拉长看,会发现我国企业员工的工作时间自2015年底以来呈现阶梯式回升,而与此同时,近几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却在逐级回落,这只能说明中国人更加辛苦,加班更多了。
相比睡懒觉,博物馆更让人喜欢
今年,按照惯例,“2018中国休闲小康指数”再次请受访者从睡懒觉、看电视、打游戏、旅游、玩手机等近30个选项中评选出了“国人最常采用的十大休闲方式”。结果显示,“旅游”(58.8%)依然保持着与前几年一样的领跑态势,位居第一;玩手机(53.7%)由去年的第三位上升至第二位,继续享受着国人的宠爱;排在第三位的是上网,33.9%的受访者对此表示青睐。排在第四至第六位的分别是“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33.3%)、“闲聊”(31.0%)、“享受美食”(30.7%)。排在第七位至第十位的分别是“睡懒觉”(25.4%)、“看电影”(22.3%)、“体育运动”(21.0%)和“插花、美术、音乐、厨艺等”(19.4%)。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位居第四的“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这是近几年来该选项首次进入此榜单。
“9月15日,中国美术馆,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品展;9月16日,故宫博物院,‘清初四王’绘画特展。”王平,北京的一个普通上班族,平时除了待在自助画室画画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打卡参观各种博物馆、美术馆,“风景画一直都是英国艺术的重头戏,康斯太勃尔、约翰·马丁的作品不容错过。明末清初的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合称‘四王’,他们的艺术风格对清代山水画坛影响深远。听说这次展览,很多古画还被做成了3D效果,也一定要看”。
生活在上海的张丽敏也有同样的爱好。“在美到爆的艺术馆里,欣赏美的艺术品、美的建筑,再加上温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这是我能想到的秋日里最美好的事情。”九月初的一个周末,张丽敏带着孩子逛了三个颜值极高的场馆--中华艺术宫、观复博物馆、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难得休息,带孩子逛博物馆,不仅好玩,还可以涨知识,一举两得”。
“2018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显示,超三成受访者经常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与上一年度的13.6%相比,翻了一倍多。
在张丽敏看来,近年来,中国各类博物馆、艺术馆的重大变化主要有两个,一是逐步取消了收费,二是品类很多,玩法也很多,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四五岁的孩子,各个年龄层、各种职业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去处。“以前博物馆主要是冷冰冰的展示,大家往往都是走马观花,现在的博物馆更加接地气,加强了与公众的互动交流,无论是展览的内容还是形式,都开始变得有趣有料。”
对此,王平也深有同感,“原来美术馆、博物馆都比较封闭,自说自话,现在它们开始变得关注公众的需求,以故宫博物院为例,无论是《故宫日历》、朝珠耳机等文创产品,还是《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纪录片,或者是故宫的官微、公众号,都在千方百计地用活泼、现代的方式,与人们对话,让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休闲、惬意的生活方式。”
滇藏黔最受欢迎,康养旅游成新宠
旅游早已成为国人不可或缺的重要休闲方式之一,“2018年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显示,近六成受访者认为旅游是最有价值的休闲方式,比排在第二位的体育休闲高出40多个百分点。最近一年来,8.5%的受访者出游过一次,35.4%的受访者出游过两次,29.8%的受访者出游过三次或三次以上。
影响国人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因素主要是时间,75.2%的受访者将之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其次是费用,54%的受访者表示受到该因素影响;再次是安全,51.8%的受访者对此表示关切。
在旅游费用支出上,35.1%的受访者可以接受一年1万元以上的支出,在旅行交通工具的选择上,人们最喜欢高铁,其次是私家车,再次是飞机。旅游方式上,人们最喜欢“自由行”,其次是“自驾游”,再次是“随团旅游”,“自助游”和“徒步背包游”分列第四和第五位。对于跟团游,人们是又爱又恨,爱其省心省力,恨其处处有“坑”,58.9%的受访者反映“强制消费”是跟团游最大的痛点。
随着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产品逐渐丰富,据杭州心来旅游策划设计院院长朱跃武分析,未来旅游将表现为“大健康”“大情感”“大素养”“大美丽”四大需求特征。其中,大健康将是未来旅游最核心的需求,是今后旅游发展的重头戏。
《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报告》首次提出旅游“新六要素”,此后又拓展为“文、商、养、学、闲、情、奇”旅游发展七要素,其中 “养”就是指康养旅游。
康养旅游的出现顺应了人们旅游观念的转变和对健康的追求,还扩展了旅游形式,丰富了旅游内涵,成为人们的时尚追求。有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上有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康养旅游,2017年康养旅游行业预计将产生6785亿美元的收入,占世界旅游收入的16%。近5年,全球康养旅游增长率为9.9%,是世界旅游业增速的两倍。而据《中国健康旅游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出境医疗旅游的人数超过80万,每年去印度体验瑜珈的人数超过8万,去泰国康养旅游的人每年达到10万。
目前,在国内,受国家顶层设计的推动、消费市场的刺激,很多地方都在积极发展康养旅游产业。不过,据多位从业者反映,目前国内康养旅游存在盲目跟风、设计粗放、不成体系等问题,在他们看来,政策是一方面,如何落地依然需要行业和地方的积极实践与探索。
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人们最向往的境外旅游目的地是法国、意大利、德国、英国、西班牙、瑞士等欧洲国家。
人们最向往的境内旅游目的地是云南,其次是西藏,再次是贵州,排名第四至第六的分别是海南、浙江、北京,排名第七至第十位的是青海、上海、重庆和内蒙古。
云南、西藏一直都是热门的国人旅游目的地,在“中国休闲小康指数”之“国人最向往的境内旅游目的地”排行榜上已连续六年位居前三。近年来,贵州的表现可谓十分亮眼,继去年首次闯入前十后,本年度再创新高,进入前三。
(感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吕庆喆提供的支持。注:本栏目所用数据,除特别标注的以外,均为“2018中国休闲小康指数”问卷调查数据。)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刘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