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遇见涂鸦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乡村,涂鸦
  • 发布时间:2018-10-17 10:43

  简单的涂鸦让长安村成了具有艺术感、时代感的“网红”乡村,如果这个时代能以艺术改造乡村,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只是如何让艺术融入乡村生活,还需要费尽思量。

  什么?这是电线杆?

  在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条安静的巷子里,我看到了全国最大的墨绿色中华牌2B铅笔,一根直立着,另一根倒在地上,都又细又长,当地一家媒体拍了照片并幽默地配上文字:“地上还有一支,如果考试忘带笔了,可以借走!”

  别逗了。这其实是经艺术家创作过的电线杆。这条艺术巷子和它所在的长安村已经小有名气,而我却是无意中发现了它。当时我正身处一个热闹的集市,马路两边摆满了各种箩筐农具、水果蔬菜,身边都是四面八方来赶集的人,他们戴着大耳环、翡翠手镯,用当地特有的一种彩色花布做的包袱背着孩子,用各种听不懂的方言讨价还价,热闹非凡。想不到集市背后竟“隐藏”着一条色彩斑斓的、被艺术化了的小巷,美女与鲜花、热带植物、动画故事,被浓墨重彩地绘制到墙上。还有几处是因地制宜的创作:车库被画成一台电视机;有个木栅栏的简陋餐馆被画成了红色公共汽车;村里居委会的黑板被巨大的手斜握成了手机模样。

  再往后走,拐进另一条胡同,统一整齐阔气的独门独院二层小楼,仙人掌类的火龙果树间或从墙头凸现出来,生机盎然、硕果累累。快到巷子尽头是“先生书院”,院门大开,外边墙上有“全民读书示范基地”的牌子。院子里有喝茶的大条桌,有用野花多肉植物装扮的花车,还有树枝石头做的画,图书室、展览室、放映室、作画室、厨房、客房等一应俱全,孩子们和游客们自由往来。

  后来在网上查资料,知道了书院的由来。这是个艺术家团体发起的公益事业,力图通过艺术改变乡村。发起人叫信王军,云南艺术学院毕业,还很年轻。视频采访中的信王军坦率真诚,说梁河自然景色优美,但是没有文化,所以他想把最优质的文化传播到这里。他自己去附近海拔最高的学校支教,给学生们讲艺术、手工、思维拓展训练,也通过卖学生创作的绘画作品获得资金,继续维持这个公益项目。往后不少音乐人、艺术家等听到书院的故事争相前来,信王军说,参与项目的唯一交换条件是为当地的孩子上一堂课。

  那条色彩斑斓的艺术小巷是通往先生书院的必经之路,简单的涂鸦让长安村成了具有艺术感、时代感的“网红”乡村。对于涂鸦艺术,我还是很接受的,在北京苹果社区快要拆除的某些街头墙上欣赏涂鸦是件赏心悦目的事情;大学校园里的涂鸦也有很多丰富的内容要表达,比如厦门大学那条长长的芙蓉隧道,被厦大一个系一个系的学生承包了似的,宣传自己的专业领域、宣扬自己的职业信念、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涂鸦不就是要以喷漆来作为渲染思想的画笔吗?

  但是站在梁河县的街头,各个少数民族的阿哥阿姐,他们太多的兴趣首先集中在火热的生活上,买药材、买水果、买衣服,很少有人专门跑到这个小胡同去欣赏这些画作。记得当地有位姑娘讲过,这里一年四季其实只分为两个季节,上半年过节,下半年准备过节。这里傣族、傈僳族、阿昌族、景颇族杂居,除了春节、元宵节外,还有泼水节、阿露窝罗节、目瑙纵歌节等。对于这些喜欢载歌载舞的民族来说,单单画上美女、鲜花、动漫人物似乎是不够的,大象、犀鸟,民族图腾、民族传说或许更吸引他们。

  当年有晏阳初推行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计划,对我国农村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后来费孝通先生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乡土中国进行解读。如果这个时代能以艺术改造乡村,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只是这艺术与乡村的融合倒是真需要费思量呢。我们期待着。

  文/沙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