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二代”崛起

  • 来源:中国民商
  • 关键字:创二代,民营企业
  • 发布时间:2019-01-20 23:13

  在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东北给“万企帮万村”行动中受表彰的民营企业家回信,到金秋十月广东之行,再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及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密集释放出中央一贯高度重视并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强烈信号。毫无疑问,这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吃下“定心丸”,进一步增强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信心。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路向好的民营企业也在近几年迎来了新旧交替的传承期。伴随老一代企业家一步步稳固江山,新一代企业家也在慢慢崛起,“创二代”的成长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这两代企业家的碰撞与交融,共同组成中国商业史上一个特殊的阶段:老企业家光彩依旧,新企业家熠熠生辉。而企业能否做好传承,直接决定了其未来的发展。企业这艘巨轮是驶向更遥远的彼岸,还是淹没在浩瀚的商海之中,就要看两位掌舵者的换班能否成功了。

  二代当立

  中国是世界上白手起家富豪最多的国家,九成多的中国企业家是真正的“富一代”。调查显示,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创一代”逐渐到了退休年龄,近5-10年将是“创二代” 接班的高峰期。此前,一代企业家十几年来一直专注于企业发展,很少考虑交班这件事。到了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迎来40周年,第一代优秀的民营企业家已经走过30- 40年的经营企业道路,他们也逐渐意识到完成代际传承已经迫在眉睫,如何才能顺利传承,确保家族发展长盛不衰,是许多企业家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国企业家家族传承白皮书》显示,企业家家庭是亿万资产超高净值家庭构成的核心主力军。截至2018年1月,大中华地区亿万资产规模的家庭达到13.3万户,其中,企业家家庭比例达到80%,即10.6万户,比上年增长17%。亿万资产企业家(家庭)数量持续增长。

  不少有远见的企业领袖都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中国商界需要新鲜力量,年轻一代需要尽快成长。成长环境与父辈们完全不同的“二代”是否有能力接管父辈一手打下的江山?当企业到了不得不面对传承的时候,二代企业家又该如何应对?

  马云曾指出,中国经济要真正转型,决定性因素在于国家能否激发年轻人的企业家精神,并打造合适的环境,让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王健林也直言,自己担心中国企业家群体正面临断层风险,活跃在商场上的企业家,仍以上世纪90年代初的那批为主,而近期成长起来的企业家比较少。在王健林看来,如何让年轻的企业家成长起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系统性问题。

  事实上,对于年轻企业家而言,特别是对于“企二代”、创二代们而言,重担已落在了肩头,他们很快便要踏上眼前的这条光荣的荆棘之路。值得庆幸的是,据调查显示,很多二代企业家比一代企业家更早进行家族传承规划。

  未来10年,两万亿元民间财富掌控者将会易主。瑞银全球家庭办公室亚太区主管Nurag Mahesh曾表示,未来5年亚洲超高净值家庭将出现继承高潮,保守估计约1/3的财富将移交下一代手中。

  此前,中央曾以专门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这份震动商界、鼓舞人心的文件有四大基本原则,其中一项就是“注重示范带动、着力弘扬传承”,强调要“强化年轻一代企业家的培育,让优秀企业家精神代代传承”。

  美国学者克林·盖尔西克认为,即使最保守的估计也认为家庭所有或经营的企业在全世界企业中占65%-80%之间。全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0%由家庭所有或经营。和很多人的习惯认知不同,在欧美,家族企业居于主导地位。而在一向注重宗族文化的中国,广义的家族企业更是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主流,传承问题必须面对,二代企业家到了当立之时。

  二代难立

  家族企业传承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老话说,富不过三代。相关数据显示,家族从一代传承到二代成功率不超过20%,从一代传承到三代成功率不超过5%。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很多企业都由于后继无人而走向衰落甚至败亡。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家族企业研究所早在2010年就联合全国工商联和中山大学做过全国性的抽样调查,并出版了《中国家族企业发展报告2011》。

  数据显示,子女明确表示有接班意愿的占到19%,有33%的子女明确表示不愿意接班,剩下的48%表示还不清楚。

  2014年,他们再次与全国工商联合作做了调查,数据略有改善,明确表示愿意接班的二代占总样本的40%,有15%的二代明确表示不愿意接班,剩下的45%为接班态度尚不明确。

  “可能是和第一代企业家年龄有关,随着第一代企业家逐渐老去,原本不大愿意接班的子女也逐步愿意去承担责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家族企业研究所副所长窦军生这样分析说。

  2016年的调研数据显示,明确表示接班和不接班的浙商二代比重基本相当,各占近三成(分别为27.3%和29.6%),另有43.1%的浙商二代尚未明确自己的接班倾向。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超过3/4的企业还是赞成或希望家族成员能够绝对控股企业(即拥有超过50%的股权),近55%的企业希望家族成员可以控制战略决策权,一半的企业希望关键岗位由家族成员担任。

  对子女的安排,有55%的企业家还没有考虑,在另外45%有着清晰考虑的企业中,有44%的企业家希望子女全面接管自己的企业,明确表示不让子女接班或让子女独立去创业的仅占不足12%。

  窦军生认为,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子承父业”目前仍是民营(家族)企业在考虑传承问题时的首选。根据窦军生的调研,现阶段浙江家族企业接班中遇到的主要难题之一是,父辈希望子女接班的比例远远高于二代愿意接班的比例。

  二代不愿接班,那么,把企业交班给职业经理人的会不会增加?

  从事中国家族企业研究多年的美国密苏里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方汉青表示,从目前的交班案例来看,交班给职业经理人的不多。“未来应该会有更多的家族企业将这个传承方式作为重要考量对象。”他说, 在他访问过的家族企业中,目前创始人仍然坚持工作或者子女接班的占大部分,但是中小企业中,已经有些非知名企业正在做尝试,失败和成功的案例都是存在的。

  更多的交班,其实是经营权的传递,股权也交给(或者说卖给)职业经理人的可能性不大,那么他和他的家族仍然要在董事会层面继续掌舵企业的方向。因此,“传亲属”还是“聘专家”,决策背后,顾虑重重。

  窦军生建议,家族要及早培育后代的接班意愿,也要培养并观察后代身上是否具备经营企业的核心能力。如果这种能力是外人很难具备的,唯有家族才有的,这才是唯有家族才能经营企业的根本因素。

  国际上大量的经验证据表明,有计划的传承最有可能成功。国外企业的传承问题来得更早,范例也更多,诸如著名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福特家族等。国内虽然现代商业时间相对较短,但已有不少家族传承有方,积淀丰厚。

  从“前台”到“台前”

  2018年12月6日,孟晚舟在加拿大温哥华被捕的消息一经传出,让这位华为千金的名字一夜之间家喻户晓。有人说这是贸易战的“人质”,有人说这是要把华为的5G技术优势“斩草除根”,也有人说这次被捕引发的关注反方向成就了孟晚舟与华为。

  即使这件事情不发生,孟晚舟这个名字已经在业内人尽皆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女儿,华为董事、首席财务官,普遍认为的华为接班人,种种光环让这位女性难以低调,观其成长之路也堪称企业传承的典范。

  2013年首次走到台前的孟晚舟,就显得自信、稳重。可走到台前的路,她却踏踏实实地走了20年。

  辛酸苦辣,智者自知。可因为华为是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公司,她的父亲任正非又公认为是中国“教父”级的商业领袖,打造中国式“基业长青”公司的商业梦想如何实现,这些耀眼的光环聚焦下,孟晚舟注定无法如普通职场人士一般成长,但其实她的职业成长路径却也并无不同。

  “1992年大学毕业之后,我在建设银行工作了一年,由于银行整合撤销了一个网点,我就到了华为。那时候公司小,做过秘书,协助过销售和服务部门,负责打字、制作产品目录、安排展览会务等。1997年我去了华中理工大学读硕士,学会计,一年半学成,又回到了华为的财务部门,这才真正开始了我在华为的职业生涯。”她在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大致回顾了自己的成长路径。

  之后,她从财务部的最基层做起,历任国际会计部总监、香港华为财务总监、账务管理部总裁、销售融资与资金管理部总裁等职,直到2011年4月,华为历史上首次发布年度财报,同时公布了公司董事会成员的姓名、照片以及简历,其中一位年轻女子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出任CFO一职的孟晚舟。由此,她不能继续低调。

  2014年再次站到台前的孟晚舟,依然语速急促,但她已经学会习惯和应对这种时刻。喜欢争论和挑战的她,已经可以很好地应对媒体的追问。

  不仅于此,20余年成长经历积累的个人商业智慧,也开始逐渐显现。“2014年,华为将坚持聚焦战略、简化管理,力促有效增长,构筑公司面向下一个十年新一轮发展的基石,成为一个伟大的公司。”孟晚舟在发布会上描绘一番宏伟的发展图景,用词与口径延承着华为的一贯作风。

  如今的孟晚舟早已对华为的业务了如指掌,已慢慢锤炼出掌控全局的能力。在未来相信她能给华为带来新的光芒。

  从“富二代”到“创二代”

  一直以来,“富二代”并不是一个褒义词,甚至还略带一点贬义。每当人们提到“富二代”,首先就会想到炫富、坑爹,香车美女、花天酒地,还碌碌无为。某些“富二代”的表现,让许多人对“富二代”群体有了成见和标签。

  提及“富二代”,最出名的莫过于王思聪。他频频换女友、“娱乐圈纪委”的形象,一定让人印象非常深刻。但是,在王思聪“游手好闲”背后的另一面却是一个聪明的创业者形象。王思聪旗下的普思资本,目前投资规模超过30亿元,涉及游戏、娱乐、科技、新能源、园林绿化、医疗保健、殡葬业等领域数十个项目,其中有5家公司已IPO。他还是电竞行业、直播行业的直接推动者。

  2009年,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给儿子王思聪5亿元资金作为“试错成本”,让他在这5亿元被骗完之际回到万达继承父业。那时的王思聪还没有现如今一呼百应的号召力,也不是现在一举一动都是头条的“国民老公”。

  被外界评价为“副业亮点多于主业”的境况下,王思聪已经于2017年年底将5亿元“试错金”翻到了12倍,我们不能说他的成功全部来源于他富二代的身份,在当下这个年代,用8年的时间赚到近60亿元资产,让人不得不承认这个看似“游手好闲”的公子哥却是情商与智商兼备。

  2018年2月发布的《2017中国顶级投资人排行榜TOP50》显示,王思聪凭借普思资本也位列其中,排名第37位,并以当时29岁的年龄成为TOP50中最年轻的一位。

  电竞投资,是王思聪投资最多的领域,目前几乎贯穿了从游戏开发、发行到内容、赛事平台再到周边外设产品的整条产业链。2011年,王思聪收购CCM战队;2013年,入股网页游戏开发云游控股;2014年,投资乐逗游戏的母公司创梦天地以及电竞内容平台伐木累;2015年,投资移动电竞游戏研发公司;2016年,领投电竞外设硬件产品商钛度科技,并且投资电竞赛事平台蓝游文化,并且组建了自己的IG电竞俱乐部。王思聪还成功举办了电竞行业内影响巨大的多项赛事,包括关注用户超过5000万的“LPL英雄联盟职业联赛”和引发数十亿次讨论的“守望先锋泛亚太超级锦标赛”。王思聪为电竞行业的“雪中送炭”,犹如打开了一个缺口。资本开始涌入,电竞行业的职业化体系也逐渐完善。

  在《互联网周刊》发布的2015年中国网红排行榜中,王思聪靠着自身的娱乐圈属性力压papi酱等众多热门人物,成为年度第一网红。王思聪当然也没有白白浪费自带流量的网红身份,跻身“娱乐圈纪检委”行列,影视娱乐是他投资的另一重大领域。2015年,王思聪在上海注册成立香蕉影业,目前已横跨游戏、娱乐、影视、音乐、体育等多个领域,香蕉经纪已陆续签下韩国女子组合T-ara、EXID、DIA及MISS-A前成员孟佳等多位年轻艺人,而就在不久前,香蕉影视发布了“新导演掘地计划”,致力于发掘和扶持商业片导演。

  随着王思聪自身品牌号召力不断增强,在资源、资金、流量的加持下,他的商业版图也不断扩大。虽然被许多人说有钱任性,但是王思聪身上的“网红”“国民老公”等标签在不断淡化,生意人、投资人的身份正在被大众熟知。

  虽然王思聪没有掌舵万达,但也算是另辟蹊径完成了二代企业家的传承,他现在所走的路在未来也可能成为万达转型的方向。

  难逃父辈铺好的路

  “创二代根本没时间享受,本质就是辛苦的工作者。”与王思聪的高调、玩酷形象不一样,刘畅在一次媒体访谈中这样抱怨说。热衷时尚、喜欢买奢侈品的她,曾经是一个热衷尝试不同创业项目的“折腾狂”。如今她已经接过家族企业的经营使命,手握可观的财富和管理权,也承担着继往开来的压力。

  在1995年成首富时,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乘坐桑塔纳轿车、朴素的穿着常被形容为“不像个有钱人”。而刘畅则被描述成一个穿迷你裙、喜欢比萨、炸鸡和汉堡的小姑娘,是一个被美国消费文化改变了的小姑娘。

  刘畅是于1994年被父母送到纽约的。刘永好的考虑有二——“出于人身安全考虑”和“美国有亲戚”。“我打小就是比较听话的孩子,父母给出建议,我条件反射般地会顺从。”转学到西雅图一个小镇的女子学校后,刘畅开始觉得“很闷”,收到国内同学的来信成为她当时最开心的事。她想回国,并与父亲产生了第一次冲突。最终刘永好妥协,但条件是刘畅不能回到他身边——他担心女儿会贪玩。他让刘畅在北京和上海之间选择一个城市,刘畅选择了前者。

  此后刘畅就读于北京大学北大国际MBA——这也是刘永好的安排。“上什么学,学什么专业,父母定的肯定比我自己选的好得多。”刘畅说,“读个硕士,这是对家里的一个交代,哪怕读得不够好,但不能辜负他们。”

  2002年毕业后,刘畅选择进入了一家初创阶段的广告公司。当时正值央视“标王”成为大新闻的时候,广告业十分火热。

  这同样是刘永好帮她做的选择。据新希望集团一位人士称,刘畅想去做销售,但觉得“销售单一产品,接触面比较窄”。恰逢刘永好的几位朋友刚组建广告公司,刘永好觉得是个不错的机会,刘畅于是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并“见了形形色色的人”,时至今日她感激父亲当年的用心良苦:“如果没有那段经历,我的路可能绕得更远。”

  在广告公司工作期间,刘永好开始鼓励刘畅捡起来小时候喜欢的唱歌等爱好,还特意帮其寻找优秀的音乐老师,甚至鼓励刘畅出张唱片。“这个时候,反倒是我觉得MBA不能白读,要为家里做点事,而不是像小时候那么轻狂想当个歌星了。”

  2010年开始,刘永好就不遗余力在公开场合介绍自己女儿,例如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会告诉媒体刘畅小时候学游泳,就是把她扔到海里,自己在前面游,她在后面扑腾几次见没有人依靠就学会了。

  尤其是在2011年6月,刘畅高调就任新希望集团团委书记,成为被媒体戏称为“中国最有钱团委书记”。当时,刘永好出席其就职仪式,他表示:“女儿就任新职,爸爸自然要来‘扎起’(四川方言,护场)。”不久之后,刘永好在重庆投资设立了两家私募基金,注册资金分别为3亿元和1亿元,前者法定代表人是刘畅。

  2013年5月23日,刘永好宣布刘畅接棒成为新希望集团下属上市公司新希望六和的董事长,而在当年6月30日新希望集团30周年庆典上,当着众多老友的面,刘永好再一次将刘畅正式推出。

  为了让刘畅可以顺利接班,刘永好也煞费苦心,搭建了一个新老结合的双保险班底,特意请出熟悉新希望的华南理工大学管理学教授陈春花和刘畅一起担任新希望六和联席董事长,同时李兵担任总裁,再辅以黄代云、王航等“老人”,组成陈春花负责战略,刘畅负责企业治理,李兵负责落地执行的班底。

  刘畅接班之后,积极推进新希望集团转型升级,扩大业务范围,总体来看还处在探索期,相信未来会让投资者和社会各界看到积极变化。如今的刘畅正在努力撕掉自己身上“富二代”的标签,正如她的父亲刘永好所说的那样,他和女儿最大的不同是,“她有一个有钱的老爸,而我没有”。

  传承的是精神,突破需要创新

  中国目前面临传承的是以一代企业家为代表的超高净值人群,他们不仅大多没有企业和财富传承的经验,且对接班人教育的长期规划缺乏耐心,但下一代对财富的管理方式,却可能决定了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所以无论从家族、社会方面来考虑,中国企业家对后代培育观念的转变都迫在眉睫。而提前对年轻一代进行符合其兴趣的人生规划,提炼家族精神,在家庭教育中持续进行熏陶,才是为家族企业传承续命至关重要的养料。

  家族精神作为一个精神概念,为何对家族财富的传承如此重要?其实家族精神的重要性,早已在全球巨贾家族传承百年的实践经验中得以证实。成功传承六代的洛克菲勒家族,要求后代们在幼年时期就要详细记录零用钱的账目,传承节俭自立的家族精神,任用家族外的员工为总经理,促使后代以能力论英雄,因此家族代代人才辈出,而且从未引发过家族争产风波。除此之外,在瑞士最大的瓦伦堡家族的训示中,也对服兵役、读知名大学、任职跨国企业、弟弟需穿哥哥的旧衣服等做了硬性要求,还通过设立非营利性基金管理家族财富,使家族钱权分离,得以良性传承,世代恪守祖训“存在,但不可见”,不露锋芒,低调行事。

  而德国汉高家族的成员则从小时候起,就被告知家族三个原则:“纪律、勤奋、公司重于家族”,让家族企业有了更自由的发展空间,一百多年来传承稳健。

  著名经济学家、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周德文表示:“家族企业传承最重要的是传承第一代创业的精神,要吸收其精华有益的价值观,尽快熟悉并适应国情、市情、企业情,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利用二代的长处,发挥其特色,形成稳定有效创新的管理模式,使家族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对创二代而言,接班后带领企业前行的最好武器就是创新,很多成功的案例佐证了这一点。

  黄斯沉拥有多重身份——特许金融分析师、投资人、创业者,以及黄怒波的儿子。但是,他很少对外去谈最后一个身份。他的父亲黄怒波是知名企业家、中坤集团董事长。北京大学知名校友“一黄二红(李彦宏和俞敏洪)”中的“一黄”就是指黄怒波。

  2015年,黄斯沉创立史克浪体育,布局精品赛事IP孵化、体育营销、体育投资、赛事运营等方面。和普通创业者一样,他对自己热爱的事业“All in”、熬夜加班、难得休息。他希望,投资一个独角兽公司,再亲自创造一家10亿美金的独角兽公司。

  中国零售业的代表人物张近东之子张康阳,也逐步走上前台。出生于1991年的张康阳毕业于美国常青藤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2015年,张康阳回国进入苏宁总裁办学习工作,后进入苏宁国际。与多数“富二代”不一样,他一直很低调,走的是事业路线,工作以外几乎没有其他“新闻”。苏宁收购国际米兰后,他被派去管理国米俱乐部,成绩斐然,时隔6年后将国米再次带进欧冠决赛圈。2018年10月26日,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官方宣布,张康阳成为新主席,也是俱乐部史上最年轻的主席。

  柳青作为柳传志的女儿和滴滴总裁,在中国商界拥有着更高的知名度。2014年,柳青放弃高盛的千万年薪,加入滴滴。她的到来,为滴滴融资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们看到,这些年轻的“创二代”们,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受到父辈良好的商业熏陶,在商业的道路上,有想法、有资源、敢拼敢闯,与老一辈的企业家相比,在今天也许更能施展拳脚。

  “创二代”的崛起,意味着“富二代”这个群体在新的环境下逐步成长、成熟,也意味着一个全新商业时代的开启。一定程度上,“创二代”将影响着我国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质量和活力。改革开放40年,以前看老一辈企业家,以后要看“创二代”,“创二代”也必须要突出父辈传承下来的那个“创”字,未来这一群体必然会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民营企业发展的创新动力。

  文/《中国民商》记者 徐高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