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陈先生患有糖尿病一年多了。世界杯足球比赛期间,陈先生经常熬夜,血糖明显增高。他到医院检查尿蛋白,结果为“++”,治疗一段时间后复查尿蛋白,变成“±”。接诊医生告诉陈先生,尿蛋白“++”并不能说明肾脏病变很严重;随后检查尿蛋白为“±”,也不是说肾脏病变治疗后好转明显。陈先生被这一堆“+”“-”弄得一头雾水,心惊肉跳。这些符号背后是怎么一回事呢?
临床上并没有哪种神奇的药物能够迅速、显著地降低尿蛋白。尿蛋白检测最大的缺点就是影响因素太多,假阳性率太高,陈先生尿蛋白“++”应该属于假阳性,尿蛋白“±”才是真面目。
临床上,糖尿病患者出现蛋白尿,最常见的原因是肾小球滤过膜损伤。血液中的蛋白质通过肾小球滤过膜“漏”到尿液中。因此,我们往往把尿蛋白的“漏”出程度作为判断肾脏病变严重程度的一项指标。肾脏健康时,尿液中也会出现微量蛋白。一般来说,持续性的蛋白尿才能够代表肾脏出现病变。尿蛋白是用来反映病变的程度的。生活中常说的肉眼可见的“泡沫尿”不能说明一定是蛋白尿,更不能说是患了肾病。偶尔出现的“泡沫尿”可能是其他疾病、药物、尿尿的高度太高、马桶不洁净等造成的。同时,正常人还存在尿蛋白排泄率的生理波动,个体内存在的变异系数约为40%,过度劳累或剧烈运动或肾小球滤过膜损伤都有可能引起蛋白尿甚至血尿。另外,月经来潮、感染、长时间站立、败血症都可能引起尿蛋白呈假阳性。
检测尿蛋白是门技术活儿,要想得到靠谱的尿蛋白结果,得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留清晨首次的尿标本检测,不推荐留24小时尿测定尿蛋白。如果尿蛋白从“++”变成“±”,更应该相信“±”的结果。同理,如果检测尿白蛋白排泄率两次差别显著,应选择偏低的数值作为测定结果。血糖、血压、血脂控制稳定,且排除各种急性合并症或并发症,患者在正常生活的前提下才能比较准确地检测尿白蛋白排泄率。需要强调的是,如果出现蛋白尿、泡沫尿等异常情况,需要提高警惕,但是也不要过度紧张。及时就诊,检查清楚,切忌胡乱用药。
(摘自《家庭医学·下半月》2018年第9期)
林忆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