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电子一季报“暴富”真相
-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市场,变化,效果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9-05-23 21:39
4月24日晚间,恒生电子(600570.SH)发布2019年一季度季报,在营收较上年增加11.17%的情况下,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增加了593.66%。公司业绩暴增,是因为市场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并非如此,仔细阅读一季报,会发现公司的扣非净利润只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3%,净利润的巨额增幅其实主要为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从2019年起,公司开始执行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22号),新准则的应用,对公司的业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为什么会计准则会严重影响到业绩变化,甚至远远大于公司营销起到的效果?
金融资产增值集中释放
恒生电子的核心业务是软件开发,主要客户是面向银行、券商、私募等金融机构,在这个领域,恒生电子具有强大的市场统治力。
近年来,除了2016年因为子公司违规被罚,公司的业绩一直比较稳定,增幅也非常可观,也正因为如此,公司成为阿里系青睐的投资标的,目前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马云。
据公司2018年年报披露,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32.63亿元,同增22.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6.45亿元,同增3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净利润5.16亿元,同增142.8%。虽然增幅非常可观,但也没有到目前一季报中近600%增幅的程度。
在2017年3月,财政部下发《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金融资产的核算提出了新的规定。根据上交所和深交所的要求,同时在境外上市的公司,于2018年开始执行,只在境内上市的公司,于2019年开始执行。
此次准则变更,主要面向两大类金融资产,一是原准则的“持有至到期投资与应收款项类投资”,计入了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它们都是债权性质;二是原准则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这一部分是权益性质的;第二部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的债权部分;第三部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的权益部分。
新的金融工具准则发生了两个大的变化。
原准则中,没有划分为其他类别的,都划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新准则中,无法划分类别的,则计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而这正是恒生电子激增的项目。
因此,恒生电子从2019年开始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这导致了其净利润的巨大变化。
公司的金融资产都是什么?据2018年年报显示,假如2019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的话,这些金融资产主要是所投资的58家公司的股权。其中,除了一部分科技公司外,绝大多数为股权投资管理合伙企业。这类企业的有限合伙人不参与有限合伙企业的运作,不对外代表组织,只按合伙协议比例享受利润分配,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合伙的债务承担清偿责任。
也就是说,恒生电子购买这类企业的股权,完全是为了在合适的时机卖掉获取投资收益。
按照旧准则,这些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年报不体现价值变动。但新准则实施后,按照公允价值核算,并将增值部分计入利润。所以,在新准则实施的第一年,这些增值部分起到了集中释放的效果。
中国平安的特殊性
金融工具准则的变化,从行业来看,影响最大的行业应该是保险。保险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繁多复杂,理论上公允价值变动会非常大。但是据A股2019年的一季报,仅中国平安(601318.SH)受到影响,一季报净利润增幅高达77.1%,主要来自于公允价值变动。
为了避免保险公司因执行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而导致其资产和负债的错配,以及因执行即将发布的国际保险合同会计准则而需要两次调账,财政部允许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保险公司以及在境外上市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的保险公最迟2021年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同时鼓励保险公司提前执行新准则。
据2019年一季报,仅有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601628.SH)等极少数保险公司成为A股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的保险公司。
会不会成为盈余管理的工具
作为国际会计准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接受程度是非常谨慎的。
早在1998年,财政部就尝试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准则中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是由于当时的时机并不成熟,准则出台后,很快被部分上市公司恶意利用进行报表修饰,财政部不得不在2001年重新修订了准则,将公允价值剔除。
当时,笔者的会计学导师对此讲解的时候,扼腕叹息地说,这是中国会计界的倒退。笔者参加工作后,和合法利用公允价值虚增利润倒逼财政部走回头路的会计成了同事,从而对这些业务的实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不过到了2006年,财政部经过严谨的论证后,在新推出的会计准则中再次引入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的实质是“市价”,在出具报表的时候,把符合条件的资产按照市价计量,如果增值了,就体现在当期的利润里。
像有价证券的公允价值是比较容易确定的,投资性房地产也可以找一个比较精准的市场价,大部分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都可以确定市场价。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资产很难界定,比如未上市公司的股权就非常難定义市场价。如果公司的财务人员有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观意愿,很可能会通过各种“财技”来修饰利润。
事实上,在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之前,就有上市公司通过低买高卖股权的方式来保壳。在公司业绩还算可以的时候低价购买股权,待到主营业务亏损的时候,将这些股权以数亿的价格卖出,从而实现报表净利润为正数,避免ST或者退市。不少投资公司就以此为主业,服务于游走在亏损边缘的上市公司。
新金融工具准则推出后,这类公司的操作更加简便了,甚至不需要找高价收购股权的下家,在评估上做做手脚,修饰一下公允价值就可以实现盈利。
作为投资者,可以从两个指标来高效判断上市公司的金融工具对利润的影响,一是资产负债表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二是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如果二者金额剧增,则说明公司通过评估增值实现了更多利润。
不仅新金融工具准则,同年发布的新收入准则也给了公司财务人员较大的自主权限,上市公司财务人员甚至可以根据准则进行大幅的收入修饰,从而提前或者推迟实现利润。
这和投资者理解的加强监管似乎有一定的出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早期的会计准则主要是为了规范核算,更倾向于账务管理和税收管制;现在的会计准则主要是为经济政策服务,从准则层面鼓励企业的经营方向。
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不断地走出国门,成为跨国企业,中国会计准则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地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另一方面,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也在向发达国家看齐,依赖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管,同时完善《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严惩违规的企业和第三方机构。
2019年1月,证监会开出了当年第一张禁入罚单。大信事务所在审计时未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为五洋建设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出具的审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对该报告签字注册会计师钟永和、孙建伟分别采取五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对大信事务所责令改正,没收大信事务所业务收入60万元,并处以180万元罚款;此外,对钟永和、孙建伟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10万元罚款。
当时正值2018年年报审计期间,此次“杀鸡儆猴”的效果非常明显,无论是事务所还是注册会计师,“配合”上市公司进行财报造假的代价是高昂的,也因此,2018年,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较上年增加了几乎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