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育与行业用人的矛盾何时休

  • 来源:中外会展
  • 关键字:教育,失败,产业界
  • 发布时间:2019-06-30 11:38

  

  笔者近日参加一场业内关于会展产教融合的会议,来自会展教育界与企业界的代表围绕产教融合中的问题展开了探讨,观点基本可以划分为两派。其中一派认为,高等教育有自己独立的体系,不能也不必去适应行业的要求;而另一派则认为,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行业输送人才,如果教育出的学生不能获得行业的认可就是教育的失败。这种争议在会展产教双方之间一直存在,既是老生常谈,又常谈常新,笔者试图梳理一下这里面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高等教育是否应该为行業服务?这个问题要区别看待,高等教育学科众多,细分专业上百,有的专业和学科属于通识教育,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某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水平,无需也很难找到对应的产业,如数学、文学、哲学等学科。正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刘大可所说,哲学专业不需要对标产业,但是会展专业有非常明确的对应行业,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行业输送人才,会展专业的学生不一定都要到会展行业就业,但是会展行业要有大量的会展专业学生进入,否则我们的会展教育就是失败的。笔者以为,通识学科无法准确对标某一产业,因为这一学科的知识在很多行业都适用。以文学为例,其作为一级学科,下面有众多二级学科专业甚至三级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文秘等专业都归属为文学类专业,仅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这个专业的学生可以进入机械行业做文案,也可以进入地产行业、汽车行业做策划,这都属于对口就业。文学学科对应的就业领域过于宽泛,没有专属行业的概念,自然就无法对标产业,也就无法谈产教融合。而哲学、物理、数学等专业亦是如此,这类学科不需要谈产教融合。从这些学科的情况来看,高等教育的主要作用不是给某一行业输送人才,而是提高受教育者某方面的专业知识,从而获得相关领域的工作能力。正如刘大可院长所言,“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就业率,而是改变人们就业的途径和思维方式”。但具体到会展产业,教育界与产业界有非常明确的对应关系,产教融合是必然的,教育成果最终必然要体现在行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提升上,这就必然对受教育者的适用性提出要求。

  其次,会展教育与行业用人是否存在融合的可能?部分会展教育界代表和行业专家认为,高等教育拥有自己独立的体系,会展专业教育也是如此,学生必须按照高等教育的体系进行有关科目的学习,取得相应的学分方能毕业,这是教育规律决定的,不以行业需求为转移。教育部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云南大学启迪商学院执行院长田卫民认为,高等教育并非行业的培训班,不可能完全按照行业需求培养人才,在对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上,行业也应担负起相应的责任。田卫民谈到,在保险行业一些保险公司对每个新招进来的毕业生进行集中培训,花在每个人身上的平均费用超过两万元,这是花费大力气在培养人才,相对而言,旅游行业和会展行业对于人才的入职培训做的太少,企业不能只抱怨高校教育的人才不适用,应该反思行业为人才做了什么。毫无疑问,人才培养是教育界和产业界共同的使命,然而对人才的定义和认知不同成为双方矛盾的根本所在。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储祥银认为,关于会展人才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才能谈产教融合。目前产教双方关于人才的概念认知存在很大差异,企业认为招来就能用的才是人才,高校认为学业优秀、知识体系完备的学生就是人才,这是产教之间产生分歧、很难融合的主要原因。

  部分专家认为,教育体制扭曲了产教之间的融合。高等教育的内容是由教育体制决定的而非行业需求决定的,这就造成了高校不可能按照企业的需求去培养学生。笔者认为,这是会展业产教融合争论多年但收效甚微的根本原因。无论行业或者企业对会展院校培养的学生有多么不认可、不满意,但是行业和企业无权决定高校授课的内容和方式,而高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则需要向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教育部门与会展行业的风马牛不相及注定了两者在融合方面举步维艰。而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琪则认为,产教之间一定能够融合,但是融合的前提是双方要充分互信,如果双方缺乏信任,企业一开始就带着偏见,认为学校的学生什么都不会干,而学校则认为企业的待遇很差,这是没有办法融合的。

  笔者认为,在现有体制下,产教彻底融合是很难做到的,德国的双元培养模式在教育体制不变的情况下也很难大范围推广。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现在一些院校和企业之间进行校企合作的实践是值得肯定的,这是教育界和业界共同推动产教融合的努力,并且在一些地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第三,会展专业对口就业率低的原因何在?这个问题很难将责任完全推给高校或者行业其中一方,笔者以为,院校方面的责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方式革新力度以及向产业规律靠拢程度不够;二是对产业发展形势、一线企业用人需求掌握不到位。而行业方面也存在明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新人入行培训少、待遇差、晋升通道不完善,行业的工作环境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往往看不到希望,很难留下。田卫民介绍,一个拥有500个房间的酒店大概拥有500个员工,一般会配有一名总经理和三四名副总经理以及几个部门主管,旅游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进入酒店工作,从最基层做起,几十年也不可能做到总经理的位置,这是让人绝望的。服务行业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晋升通道有限,不能怪学生不选择这一行业。人往高处走,如果一个企业不能让员工看到向上的无限可能,自然无法留住人;如果一个行业普遍如此,那么也的确需要做出改变乃至改革。

  二,企业在用人时心存芥蒂,不肯让实习生接触核心业务,实习生沦为打杂的,削减了高校和学生进入会展业的积极性。许多企业都将业务核心视为命脉,又认为实习生只是边缘人员且能力有限,实习中不肯倾囊相授,学生学不到真本事,导致学校和学生对于校企合作逐渐失去兴趣和热情。三,中国会展主体过于分散,且以中小企业为主,对会展专业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中国大型展览企业只有数个国企和外资展览公司的中国分部,其他公司规模小、知名度低,而小公司不论是工资待遇或者文化制度都缺乏足够吸引力,这也是会展专业毕业生外流的重要原因。

  综合来看,笔者认为,会展教育和会展行业是相互需要和互为支撑的,尽管目前的融合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双方合作的基础依然存在。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问题的解决并非一方所能完成,而且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行业目前需要做的就是搁置争议、摒弃成见,从双方共同利益出发,找到合作点。

  陈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