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市明:趟过输赢

  • 来源:中国慈善家
  • 关键字:冠军,荣耀,比赛
  • 发布时间:2019-07-18 23:15

  

  “没有永远的冠军,只有永远的英雄。”当告别拳坛成为他必须面对的现实,他并不感到恐惧

  从默默无闻到声动四海,在梦想和欲望的刺激下,邹市明终于走到了每一位拳手都渴望抵达的地方。世锦赛冠军、奥运会冠军、职业拳王—一名拳手能够想象的所有荣耀,邹市明悉数在握。

  荣耀、地位、财富接踵而至后,他距离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那个人,只差一步—帮助更多心怀梦想的人。

  “那是我余生全力以赴的方向。”邹市明说。

  2009年10月,十一届全运会的拳击赛场外,发生了一场没有留下官方记录的“拳击比赛”。挑战者,是在1岁时就被诊断为脑瘫智迟的汪强,应战者,是奥运冠军邹市明。

  8个月前,汪强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下了一份600多字的挑战书。作为一名脑瘫拳击教练,他希望挑战奥运冠军,“用奇迹赢下这场比赛”。这份挑战书迅速在网络发酵,邹市明也早已获知有这样一场比赛,等着他去应战。

  “你不是一直想向我挑战吗?我想考验一下你的基本功,你来攻击我好不好?”那天晚上,回到酒店的鄒市明,在大堂一眼认出了汪强。他主动走上前去和汪强打招呼,然后在自己的房间中,接受了挑战。

  “他立志当一名拳手,他的梦想并不惊天动地,却足以让我惊心动魄。”许多年后,邹市明在自传《拳力以赴》中,如是回忆,“他努力克服身体的阻碍,戴上拳套,聚力出拳,他不需要金腰带,他已经是最非凡的拳王。”

  为有梦想的人喝彩,并帮助他们去实现梦想,是邹市明在获得了这种能力后,一直努力的方向—关注自闭儿童、为贫困地区儿童捐助爱心午餐、在邹市明拳馆举办专为退役拳手而设的比赛、远赴非洲拍摄拒绝象牙的公益广告……在这条路上,他用梦想曾赐予他的力量,回馈给更多需要这种力量的人。

  必须出名

  从挑战者到被挑战者,从仰望者到被仰望者。2008年,邹市明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夺冠,不仅为中国拳击在奥运会上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也让他的生活彻底发生了改变。

  尽管早在4年前的雅典奥运会上,邹市明就已经为中国拳击实现了奥运奖牌零的突破,但那一年,国人记住的,却是一个名叫刘翔的年轻人。

  这是竞技体育的残酷,也是社会法则隐而不宣的真相:要么是冠军,接受四方的欢呼与追捧;要么什么也不是,在付出了整个青春华年后,终究一无所获,成为他人功成名就的背影。

  “很多(国内的)拳手在退役后,生活过得很窘迫。”邹市明说,当拳击在西方可以作为一项生活技能让拳手安身立命时,在国内,拳手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很多人在退役后只能在超市、酒店、停车场做保安,卖力气,挣着微薄的薪水。”

  这是邹市明早在2000年,第一次入选国家队时就知晓的,他可能会面临的结局。

  “要想过有尊严的生活,必须出名,必须夺冠。”19年前,当邹市明以国家队陪练队员的身份初到成都,当那些他此前从未见过的商品隔着商场的透明玻璃散射出诱人的光芒,当他想看个仔细却不小心一头撞在橱窗上,引来一阵哄笑时,那一刻,生活的真相也一并撞在了他的眼前心头,“玻璃里面是我想要,却得不到的东西。”

  这是所有荣耀的起点。无关高尚的情操,也不是被过度解读的爱国主义,那仅仅只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想为自己的未来赢得尊严而忽然觉醒的意识。

  训练、吃饭、睡觉。枯燥而乏味的生活,邹市明并不甘之如饴,但他明白,那是他在成为冠军前,必须经历的煎熬与等待。

  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代表贵州出战的邹市明,终于迎来了他人生第一枚国家级比赛金牌。48公斤级决赛中,他战胜了解放军选手高亮。这枚金牌最大的意义,不在于让他的工资从70元涨到300多元,而是让他坚信了自己在拳击这条道路上能走得更远。

  此后,从2006年至2015年,整整10年间,不论是在奥运赛场,还是在职业拳坛,邹市明一败难求,“拳王邹”的名号,响彻海内外。

  “拳击给了我莫大的成就和荣耀。”邹市明说,这让他在深感自豪的同时,也期望以自己的能力,为那些和他一样深爱拳击的人,尽绵薄之力。

  以拳击之名

  2018年,邹市明拳馆在上海浦东开业。商业之外,邹市明给这间拳馆赋予了更多公益的色彩。

  “我是幸运的。”当许多和他一样,立志以拳击改变命运赢得尊重的拳手在付出了所有,却未能达到和他一样的成就时,邹市明清楚他们今后的生活,将会面对怎样的窘迫。那些或辛酸或悲凉的故事,在许多城市重复地上演着,邹市明深感自己必须站出来,为他们做些什么。

  一些曾经和邹市明共同训练过的拳手在退役后致电给他,希望他能去他们现在工作的单位走走。“你来一次,我在单位里腰杆也能直些。”

  比这种请求更让邹市明感到悲伤的,是他幼年时的一位师弟,退役后由于身无所长,被迫靠摆地摊为生。2017年,这位师弟在一次街头斗殴中不幸遇害。

  邹市明不想再看到这样的悲剧发生。

  “我们拿出一部分赛事,给这些退役的拳手去打。”拳馆甫一开业,邹市明便发出了这样的声音,“他们在这里不但可以打比赛,如果有一天打不动了,还可以留下来做教练。”

  与此同时,邹市明还将自己的收入拿出来,为退役的运动员在教育、医疗、再就业方面,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此之外,对于他来说,他更大的责任,是为拳击运动在中国正名。

  “拳击能激发人的潜能,让人迸发出勇气,但它在我们国人的印象中,常常代表着暴力与血腥。”邹市明说,在国外,如果一个孩子想去练拳击,父母会极力支持,而在中国,通常得到的评价是“不务正业、没有上进心”。

  “拳击不是坏孩子运动,但它在中国,被妖魔化了。”邹市明说,如何去普及、规范拳击运动在国内的发展,是他义不容辞的另一个责任。

  2018年6月,邹市明来到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为那里的孩子捐建体育教室,并讲述他的成长之路。

  “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我之前的一样。生活在大山里面的孩子,最远只能看到10公里远的地方,外面的一切,都被大山挡住了。”

  没有梦想,对外面的世界也没有兴趣。当孩子们用这样的话语来回答邹市明的提问时,他想尝试着用拳击来改变他们的想法。

  “我带他们打拳,告诉他们拳击是什么,给他们讲我的故事,他们被我打动了。”邹市明说,当一个孩子听完故事,走到他面前,说长大以后也要成为一名像他一样的拳王时,那一刻,他覺得自己不虚此行。他为拳击运动又多争得了一名爱好者,他让一群对未来没有目标的孩子,因为拳击,开始向往大山之外的世界,一如当年的他。

  延续

  1994年,13岁的邹市明走出贵州大山,凭着一双拳头,在其后20多年中,为自己在全世界打出了一片天地。

  奥运金牌、拳王金腰带,那个战无不胜的邹市明,曾以为自己可以这样一直赢下去,直到宿命的对手登台。它的名字,叫年龄与伤病。

  “没有永远的冠军,只有永远的英雄。”当告别拳坛成为他必须面对的现实,他并不感到恐惧,他知道,在另一个维度里,他依然可以成为英雄。

  “和拳击相比,公益是一辈子的事业。”邹市明拒绝黯然离场,他要用另一套拳法,击败年龄与伤病。

  在淡出绳圈,积极投身推广拳击运动,帮助拳手获得有尊严的生活的同时,邹市明将他对拳击的感恩与回馈,也辐射进更广阔的天地。

  2016年,邹市明和妻子冉莹颖一同前去非洲,为拒绝象牙拍摄公益公告。

  “我们是自发去的。”邹市明说,得知在肯尼亚有一位来自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者星巴从2012年开始建立野保营地、启动社区野保项目后,他们一直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支持星巴。

  “我和莹颖既希望通过我们的影响力,为保护野生动物出一份力,同时也希望把这种理念传递给下一代,让他们从小就学会珍惜、学会保护大自然。”

  头一年,邹市明和妻子、儿子一同参加了韩红的爱心慈善公益活动,“百人援贵”,这次活动埋下了一个伏笔。2016年,当冉莹颖的首部书出版时,她将全部版税捐给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用于资助在“百人援贵”活动中结识的9名山区儿童。

  2016年,邹市明一家三口出席了一年一度的国际特殊奥林匹克融合慈善晚宴。晚宴现场,冉莹颖以29万元为儿子轩轩拍下了他最喜欢的李娜的网球拍。但是,得知一位自闭症小朋友也非常喜欢这只球拍时,轩轩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割爱。

  “我为他感到骄傲。”邹市明说,“我想,这就是我能以公益战胜年龄和伤病的原因。”

  当拳王终将卸下所有的荣耀,他的英雄主义,以公益的名义,在下一代的身上,得到了延续。

  袁治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