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7月28日:我国首座北极科考站落成的那一刻

  • 来源:百科知识
  • 关键字:科研,北极,经济生产
  • 发布时间:2019-07-27 21:40

  当地时间2004年7月28日10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北纬78°55′、东经11°56′。我国在北极建立的第一座常年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黄河站的建立,为我国在北极地区创造了一个永久性的科研平台,提供了极其有利的科研条件。

  回眸北极

  我们通常所说的“北极地区”指的是北极圈以北的区域,总面积约2100万平方千米(超过俄罗斯领土面积)。其中,陆地面积约800万平方千米,分属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丹麦、挪威、冰岛、芬兰和瑞典这8个国家,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重新规定了北极地区的主权问题:北极点及其附近海域不属于任何国家所有,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北极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科学考察的重要领域。

  北极是全球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在北极地区引起大气、海洋、陆地圈层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及其发展趋势将对北半球国家的生存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加强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研究,已成为许多国家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

  我国是一个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的北半球国家,北极对我国气候、环境、生态甚至社会生活的影响,比南极更加明显也更加重要。北极极涡的变化发展,直接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的天气与气候;北极臭氧层的亏损,则直接影响我国的气候环境。这些与我国的粮食种植、燃料供应乃至经济生产都有着极大的关联。

  中华民族的北极情缘可以追溯到民国北洋政府时期。1925年,我国与苏联、德国等33个国家加入《斯瓦尔巴条约》,从而拥有了自由进出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和从事科学考察、生产活动的权利。然而,对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来说,到北极进行科学考察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条约上中国的名字就这样躺进了朗伊尔城的博物馆,静静沉睡。

  中华民族的目光真正投向北极,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

  1999年7月1日至9月9日,我国组织了第一次北极科学考察,中国的北极科考之路正式拉开大幕。

  2003年,我国又成功组织了第二次北极科考。不过,由于当时没有建立固定的考察基地,无法长期、深入和持续地开展北极科研工作,在北极建立科考站迫在眉睫。

  安营扎寨

  其实,早在2001年,我国有关部门就拟订了包括建设北极科学考察站在内的极地考察能力建设总体方案。我国的《海洋工作“十五”计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应当选择适当时机建立极地科学考察站。2002年12月28日,我国北极科学考察站建设正式立项。2004年7月28日,我国首个北极科学研究基地—黄河站落成并启用。

  在黄河站,科考人员围绕全球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和环境的影响、极区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极地环境中的生命特征与过程等研究领域,重点开展了海洋、大气、冰雪、空间物理、地质、地球物理、生物和生态的长期观测和研究。

  2018年10月18日,我国第二座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正式运行。该站位于冰岛北部城市阿库雷里的凯尔赫(北纬65°71′、西经17°36′),由我国与冰岛共同筹建。它具备多种科学考察能力,能够开展极光观测、大气监测、冰川、遥感等研究,部分建筑改造后还可扩展到海洋、地球物理、生物等学科的观测研究。

  在北极建立科考站,不仅为我国长期、深入和持续地开展北极科学研究创造了必要条件,还可以与在南极设立的中山站等科考站相互配合,形成在极地科学研究上的珠联璧合之势。

  “看天”“破冰”

  对于监测外层空间来说,极地是一个非常方便的窗口。它们是了解极隙区的好地方,对极隙区的了解直接关系到航天器的飞行安全。因为极隙区是所有围绕地球两极运行的极轨卫星的必经之地。

  此外,在北极建站后,我国科学家还可建立中国北极卫星常年观测站。该站与我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的卫星观测跟踪站连在一起,成为我国卫星观测定轨和导航定位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开启“看天”的窗口,北方航道问题也是未来的关注重点之一。随着冰川的融化,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最终有可能成为现实,其中经由俄罗斯的东北航道最有可能正常航行。

  我国是北极的重要利益攸关方,高度重视参与北极航线的开发利用。2012年7月,我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乘坐“雪龍”号科考船,首次尝试东北航线。2013年8月,“永盛”轮成功完成了对东北航线的首次试航。2015年7月,“永盛”轮成功往返东北航线,实现了我国商船对北极航线的往返双向通行。2017年,我国首次实现了环北冰洋科学考察,为日后开发北极航线以及大规模商业航行奠定了基础。

  2017年5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俄罗斯就北极航线问题向中方提出共建“邀约”,“希望中国能利用北极航道,把北极航道同‘一带一路连接起来”。对此,中方表示欢迎并愿意积极参与该项建议,希望双方共同开发和利用海上通道特别是北极航线,打造“冰上丝绸之路”。2018年1月,我国首次发布《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明确提出愿依托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

  2018年9月5日傍晚,经过33天海上航行,中远海运的“天恩”号货轮抵达法国西北部港口城市鲁昂。这是“天恩”号货轮首次沿“冰上丝绸之路”取道北极访问欧洲。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