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武汉华安里

  

  华安里,位于武汉市二环线以内,江汉区和江岸区交界处,是武汉最大的社区型城中村,和它在“汉漂”中名气成反比的,是本地人对于它的陌生。同大多数城中村一样,华安里的历史不算长,只有二三十年。但就在这个占地1.08平方千米的地方,密密麻麻聚集了2005栋私房。过去,这里有大批服装加工厂,外来流动人口在巅峰时多达十万;如今,服装加工厂纷纷迁至汉口北,华安里的流动人口也回落到6.5万,但这仍是个不小的数字。

  早在2001年5月,华安里社区居委会成立,这意味着华安里从一个放任不管的城中村,正式并入城市的社区规划中来。也是从2001年开始,关于华安里拆迁的传闻从未停歇,每一个听起来都有理有据。然而直到现在,华安里仍无一丝要拆迁的迹象。

  汉版九龙寨曾经是逃犯的“宝地”

  处于两条铁路包围的中间地带,华安里很有些与世隔绝的意味。有人曾开玩笑说:华安里就是名副其实的“围城”,钱老爷子多半到这儿来过。以前,华安里是个“独立城寨”,与其他社区保持着互不干涉的关系,也没有哪个社区想跟华安里扯上关系,毕竟总有人传,这是个罪犯猖獗之地。

  作为一个城中村型社区,华安里即使冠上了“社区”的名号,也不能消除附近居民对它的厌恶心理。“那里又脏又乱,人口构成复杂,每次路过都没什么安全感,希望它能早日拆迁。”住在福星城的居民评价道,他们所居住的小区和华安里相邻。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毕竟华安里还有一个别名——汉版九龙寨。

  几年前的华安里,是逃犯青睐的“宝地”,也是武汉有名的治安“老大难”。简单来说,如今的华安里就像是一个退隐江湖的“黑社会老大”,复杂的地形和封闭的位置就像当年它在黑社会中的威望,曾一度吸引了不少“小弟”前来投奔。华安里百姓因此过得胆战心惊,当地警方更是愁白了头。在这里抓捕逃犯可谓难上加难,错综复杂的道路、密集的“握手楼”和阻碍视野的雨棚等等,都给逃犯躲避警察提供了天然优势。警方只得挨家挨户地盘查,以最快的速度核对证件、信息、体貌特征;加上不停地巡逻,随机更新盘查时间,一年内就有12名逃犯落网。

  现在,华安里已“退隱江湖”,曾经的辉煌与硬气也都消失殆尽。但站在华安里的社区门口,还是能感受到和其他社区不一样的氛围:入口高悬的牌子写着“您已经进入全电子监控地区,打击违法犯罪……”,震慑感十足;操着外地口音的闲散人员分布在各处,无所事事地围着地摊看热闹;道路外围宽阔平整,越往里走,就收得越窄;明亮的阳光也被密密麻麻的握手楼遮蔽……杂乱、阴暗、危险,始终是它给人的第一印象。

  华安里的路究竟有多复杂?除了供车辆通行的大路外,华安里的大多数道路,不如用“缝隙”称呼更为合适。两排握手楼中间,留出一条狭窄的通道,并排的私房之间,纵向延伸出一条仅1米宽的“缝隙”,仅容一人通过。类似的路,在华安里有好几十条,配上相差无几的私房外观,新来的租客想要准确找到回家的路,需得浪费很多时间。

  就在我们被华安里的巷道绕得晕头转向时,密集的摄像头吸引了我的视线。它们的机身都贴了编码。数了数编号,能确定的是,华安里至少有百来个这样的摄像头,堪称武汉摄像头最多的社区。不止是摄像头,华安里的警务室也有近10个,不时有面沉如水的民警手持对讲机,在华安里的各个地方巡逻。

  在华安里居住了10多年的租客回忆起之前的时光,直言现在已经变好很多。以前天黑回家特害怕出事;房屋遭窃也经常发生,还很难查到小偷。自从华安里从城中村转型为社区后,流动人口由民警管理,巷道里24小时都有巡逻人员,民警还和房东们一起创办了警民微信群,确保能了解到最新的租户情况。

  异乡人的妥协生活环境的种种挑战

  最初的华安里只是一条路加两排房子,人口很少。后来,汉口的好几个城中村都拆了,唯有华安里一扩再扩,才造就了今日的景象,成为不少异乡人的第一选择。

  华安里的低房租是许多异乡人在武汉站稳脚跟的基础。对于已成家室的人而言,华安里的租金可以让他们存下更多的钱,供孩子上学;对于初出茅庐的应届毕业生而言,在华安里只需500元就能租到一室一厅,是囊中羞涩也能独居的最佳选择。华安里的巷道中,总是贴满了招工启事,旧的撕掉了还有新的覆盖上去,它们层层叠叠地覆盖在墙上、电线杆上,还有不少散落地上,职位类型也五花八门。每逢下班高峰期,路上不仅有戴着安全帽的工人,也有穿着西装套裙、脚蹬高跟鞋的年轻女白领。同为异乡人,不管从事何种工作,选择住在华安里,都算是一种对生活压力的妥协。

  但妥协是要付出代价的。除了前面提到的迷宫一般的道路,还需要忍受暗无天日的居住环境。有些房东为了多收租金,在已建好的私房上不断加盖,蓝色的活动板房搭得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了房屋的采光。只有顶上的住户能享受些许阳光,剩下的楼层都非常阴暗。

  居住环境若可以忍受,出行又让初来华安里的人皱了眉头。由于地段特殊,被两条铁路“封锁”成铁桶的华安里,只有两个涵洞可供进出,其中一个还不能让车辆通行。因此,每逢上下班高峰期,华安里几万人口,要在涵洞中至少堵上几十分钟。一到下雨天,环境更加险恶。允许车辆通行的那个涵洞只有5米宽,易积水,行人走在仅容一人通过的沿边上,稍不留神就会被驶过身旁的车辆溅一身水;好不容易走完涵洞,从涵洞上面积蓄的水兜头而来,也会让人秒变“落汤鸡”。

  华安里虽说在外名声不太好,但对于许多异乡人来说,这里有大都市里感受不到的温暖。浓浓的人情味多少能为那些疲于生计的人们带去些许安慰。

  白天的华安里人很少,偌大的社区,只剩商家、小孩、妇女、老人。一部分老人是村子里的原住民,儿女在外买了房,早出晚归,一个人在家孤独,所以他们更愿意待在这里和老朋友曬晒太阳、叙叙旧。这里的中年男子,基本都已成家生子,孩子还小的时候,妻子就负责在家带娃,自己则负责打拼赚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这里的家庭几乎都选择要二胎,为了省时减负,她们只好把全家的衣物丢到楼下的公共洗衣机里——即使她们知道这些洗衣机脏得要命。待孩子上小学后,夫妻俩就都出去打拼赚钱。

  便利的避风港牵动租客的拆迁问题

  作为一个城中村,华安里的低房租和高密度住户,催生了不少行业:生活服务(理发店、维修店、搬家公司等)、餐饮、小商店等。如果你愿意,可以在华安里居住、工作,直到过年回家前,都不用踏出这里一步。

  日子虽然清贫、辛苦,但华安里却有着都市中少见的人情味。这里的租客来自天南海北,口音不一,可并不妨碍他们之间沟通。同是在华安里开店的老板,谁家有事要回去一趟,旁边那家就会帮忙看店、收钱;坐在社区公交上回家的妇女,因低头玩手机忘了下车,和她熟识的司机就会回头唤她;谁的东西不小心散落在地上,大家就会七手八脚帮着收拾。华安里看起来就像是农村和城市交织的产物——生活设施趋向城市般便利,居住氛围又像农村般亲切。

  虽说华安里的名声不太好,但对这里大多数异乡人来说,华安里是他们辛劳后的避风港。下班时间一到,打工的人潮涌入华安里,带孩子的家长会在玩具摊前多做停留,主妇们则不停打量着100元3件的衣服,试图和摊主讨价还价。而摊主们也都有着自己的快乐,有一对卖牛仔裤的夫妇占据着夜市的一角,男摊主见烤面筋出摊,忙跑去给自己和妻子买了两串。这也是一天中,华安里最放松、最热闹的时刻。

  附近的人谈起华安里,都倾向于拆除。他们有太多的理由:存在消防隐患、人口过于密集导致交通不畅、脏乱差、盗窃案件频出……于是一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就会激动地欢呼:华安里终于要拆了!12号线要经过涵洞,所以华安里要拆;远洋接手了贺家墩,华安里也会被纳入拆迁范围;有管理人员来把华安里靠马路的两排房子信息登记了,这里离拆不远了……可到如今,华安里的任何一小块土地都没有被动过。

  有人分析过原因,华安里被铁路包围,所以很难有开发商愿意接手。因为这个区域紧挨铁路,建设高层住宅势必会影响铁路路基,而且华安里这个地段的拆迁成本高,很难卖出价,放到谁手上都是一块儿烫手山芋。所以这么多年来,附近的村落拆得七七八八,只有华安里安然无恙。但华安里四周拔地而起的高楼,还是挑动了租客们敏感而脆弱的神经。

  如果有人问,华安里对武汉有什么意义,那大概就是为大部分城市基础劳动力提供了一个容身之处。他们心里明白,像华安里这样廉价又便利的地方越来越少了,等到他们找不到容身之处的那天,也许就是时候告别武汉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