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精准扶贫工作的难点及对策探析

  • 来源:中国市场
  • 关键字:精准扶贫,电商扶贫,农业产业融合
  • 发布时间:2019-08-25 16:53

  [摘要]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完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必须立足于本地实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精准”的要求,扎扎实实地把各种攻坚举措落到实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文章结合静宁县实际,就精准扶贫工作的难点及对策进行探析。

  [关键词]精准扶贫;电商扶贫;农业产业融合

  [DOI]1013939/jcnkizgsc201915037

  静宁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六盘山片区特困地区重点县和甘肃省中部18个干旱县之一。总面积219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47万亩,山旱地占92%,降水量4544毫米,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县。全县总人口487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467万人。2017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274元,低于全国13432元、全省80761元平均水平。2014年,全縣建档立卡贫困村150个,贫困人口1295万人,贫困面达2885%,属深度贫困县。2015年以来,全县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全面推进精准扶贫战略,至2016年底,全县455万人实现稳定脱贫,贫困人口减少到8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869%。2018年预计全县脱贫退出贫困村20个、脱贫贫困人口251万人,贫困发生率将下降到823%,本文结合静宁县实际,就精准扶贫工作的难点及对策做一探讨。

  1 静宁县精准扶贫工作的难点分析

  11难在自然条件艰苦,基础设施差

  静宁县大多数未脱贫的乡镇和村,整体上都是自然条件艰苦,土地贫瘠,地多田少,十年九旱,广种薄收,农业抗灾能力弱。如静宁北部的几个贫困乡镇,地处山区、交通闭塞、道路不畅、缺水少电、信息封闭,有些乡村连简单的水利设施也没有,乡村的公路建设基本上停留在乡通公路上,村级道路只硬化到村部,村内依然是土路或羊肠小道,村级公路的改扩建仍处于初始阶段。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总量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全县农村经济发展。

  12难在产业培育滞后,增收渠道窄

  作为以依靠土地产出为主要家庭经营性收入的贫困山区群众,要提高整个收入的水平,解决土地种什么的问题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如何形成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静宁县的苹果产业是全县的支柱产业,但果品产业仅仅局限在中南部一些乡镇,从西北部地区的情况看,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以传统的耕作技术、简陋的农用工具为手段,80%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以粮食种植业为主,传统养殖业、微弱的家庭手工业和打工收人为补充,经济作物很少,没有重要产业来支撑经济持续发展。由于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结构调整滞后,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13难在服务体系不健全,缺少致富带头人

  要实现农户单家独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不可缺少。从静宁县贫困地区的情况看,一些乡镇农技站的服务内容仅仅停留在提供种子和农药的初级服务水平上,农民所需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技术服务还没有真正形成。农村要发展,除了专业合作社带动以外,农村经济能人的带富作用也十分重要。但静宁相当一部分贫困村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没有能人,另一方面能人留不住,一些先富起来的致富型能人不愿留在艰苦偏远地区创业发展。

  14难在堡垒不强,支部作用发挥不充分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精准扶贫政策在农村落地落实的关键所在。近几年,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多数贫困村基层组织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路上发挥了很好的战斗堡垒作用。但也有一些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薄弱、经济发展滞后,关键问题是没有形成一个能够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好支部,缺乏靠得住、有本事、肯干事、群众公认的村班子。目前看,一些贫困村,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加之村干部晋升空间窄,岗位津贴不高,还要忙于自身生计,很难集中精力干工作,工作积极性很难得到充分调动。

  15难在教育科技落后,农民技能低

  从静宁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致贫原因看,有相当一部分农户致贫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农业实用技术,由于很少参加培训或没有参加培训,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基本上靠经验与感觉,科技的作用在贫困地区尚未得到体现,老百姓始终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很多农民难以靠庄稼收成维持生计,种田积极性大大下降,良田在耕作上种而少管,粗放经营,产量下降,且撂荒、半撂荒现象越来越严重。农村空壳化、农民老龄化、农业专业化的问题更为突出。

  2静宁县精准扶贫的对策思考

  21培育多元增收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要真正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造血能力,保障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真脱贫、不返贫,关键是要搞好产业扶贫。目前苹果产业已成为静宁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全县果园面积达到100万亩,在7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新植果园87万亩,依靠苹果产业,全县86万人实现稳定脱贫。2018年,全县果品总产量达到76万吨,预计产值355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到5500元,占农民可支配收入的70%以上,为贫困群众加快脱贫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但从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看,产业布局单一,除苹果产业外尚未形成其他富民产业。因此在今后的精准扶贫思路上,要把产业兴旺作为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要立足于本乡镇本村的实际情况,积极培育适合本地实际的多元化产业,在大力发展苹果产业的同时,要依托依托全县畜薯产业和旱作农业优势,结合贫困村发展实际和贫困户个人意愿,深入实施富民产业支持计划,帮助贫困群众发展旱作农业、养殖等多元增收产业,形成一元主导、多元增收、果畜结合、优势互补的产业扶贫格局,要拓展延伸产业链条,树立立足产业办企业、办好企业兴产业的思路,大力发展以果汁、果酒、果醋为主的果品精深加工业,积极发展以纸箱包装、果实套袋等为主的苹果关联产业,建好恒通果汁、欣叶集团、恒达纸箱等一批加工增值、包装配套型龙头企业。要逐步培育以采摘体验、果园观光为主的特色旅游业产业,以物流运输、金融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初步形成“一业主导、三产融合、多元发展”的产业体系格局。

  22着力强化科技支撑

  针对静宁县贫困村、贫困户农业科技普及率低,缺技术的现状,在今后的精准扶贫中,要逐步强化科技支撑,不断加强与科研院校的联合对接,自2016年静宁县果树果品研究所成立后,甘肃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相继依托果树所在静宁建立工作站,与静宁果业一线科技工作人员联合开展前沿课题研究,静宁与全国苹果学术界互动交流明显加快,良种苗木繁育取得重大突破。要依托县果树果品研究所、苹果产学研联盟和24个乡镇果业技术服务中心,扎实开展果园管理技术培训,培养一大批懂技术、善管理的务果能手和持证农民技术员。积极推行“三级五类示范园”创建,集成推广幼樹早果丰产栽培技术和树形改良、配方施肥、花果精细管理等挂果园提质增效技术,同时要不断加大对农村养殖农户、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技能培训,是农民掌握基本的实用技术,依靠技能真正脱贫。

  23不断健全完善营销体系

  针对农村市场营销体制滞后的现状,近几年静宁县不断探索,积极搭建群众发展产业、对接市场的服务平台,成立静宁苹果产销协会和4个分会,建成常津集团、陇原红公司等大型贮藏营销企业108家,全县果品年保鲜冷藏能力达到52万吨,保证了果品贮存质量,缓解了集中上市压力,实现了一季生产、周年销售。同时大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组织参加各类果品交易节会,连续举办两届平凉金果博览会,静宁苹果成功在渤海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积极与北京新发地、沃尔玛等大型农产品市场和知名超市建立合作关系,注册成立拥有自营出口权的龙头企业6家,累计出口果品107万吨,创汇117亿美元。

  24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产业融合的助推器,有利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静宁县积极推广现代果业生产技术,流转土地12万亩,建成余湾红六福富硒苹果生产基地、威戎现代苹果示范园等集约化生产基地,带动发展苹果家庭农场32家,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组织带动、能人大户示范、园区集约发展的现代果业发展格局。一些“职业果农”在县内外流转土地种植苹果,一些群众通过建办网店、开展信息咨询等实现创业就业,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发展活力,形成了广泛的联动发展效应。

  25积极开展电商扶贫

  2018年11月11日,由商务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财经频道联合举办的“改革开放40年—2018年电商扶贫行动”走进静宁网络直播,推荐静宁县农特产品——静宁苹果,并通过联合电商平台和网络直播平台,对静宁苹果进行直线直播,该活动通过联合20家电商平台和30家网络直播平台共同建立传播体系,设立扶贫直播频道,为静宁苹果产业发展,促进脱贫攻坚提供了新功能。因此要抓住“互联网+”的发展机遇,依托产业优势,注重市场运作,推进电子商务在全县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探索出一条电子商务发展与主导产业开发、壮大龙头企业、建办产业协会、基层组织建设、精准扶贫相结合的“多位一体”发展路子,以创建全省电子商务示范县为契机,以推进电商扶贫为新举措,积极引导苹果为主的农副特产品搭上电商发展快车,促进销售助农增收。

  26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目前在贫困地区制约农村发展的种种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深化农村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因此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如静宁县在12乡镇165村开展土地确权登记,完成土地流转27万亩,建成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家、省级示范社8家、市级示范社38家,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走出了合作经营、互助共赢、脱贫致富的路子。建立贫困户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围绕苹果主导产业发展形成的果品精深加工、纸箱包装、果品流通等企业,通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贫困家庭“两后生”等群体就业,使11万贫困人口人均实现务工收入32万元,进一步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总之,要完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对静宁这样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而言,任务很艰巨,开展精准扶贫不可能一蹴而就,全县上下一定要理清扶贫思路,实事求是,立足于县情、乡情、村情,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县农村发展的脱贫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静宁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2]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静宁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甘肃县域社会发展评价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张永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