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产增速出现分化

  近期,金融数据扎堆公布,总体来看,多项数据不及预期。从银行方面来看,表内贷款增速减弱,贷款结构仍然不见好转,MPA考核导致短期贷款增长不及预期。按此趋势发展,三季度之后社融和贷款增速都存在逐级回落的趋势,这对银行表内贷款的增速将形成一定的拖累。

  数据显示,7月新增短期贷款大幅减少。截至2019年7月末,中国银行业贷款总额达到147.02万亿元,同比增长12.57%。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06万亿元,同比减少26.90%。分期限来看,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降幅明显,均录得负值。分贷款主体来看,居民、企业、非银占比分别为48%、28%、22%。企业贷款大幅下降,非银机构贷款回升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7月新增人民币存款创年内次低值。截至2019年7月末,中国银行业存款规模达到188.21万亿元,同比增长8.08%。7月新增人民币存款6420亿元,新增存款主要来自财政存款和非银金融机构。累计存贷差为41.19萬亿元,存贷比攀升至78.11%。

  早在二季度,银行业监管数据显示各项指标均有所下行,不过,已披露的半年报的上市银行绝大部分业绩增速还是保持加速向上。在经济增速下行的大背景下,银行顺周期经营模式更难独善其身,差异化经营将变得越来越关键,因此,质地优良、经营稳健的银行必将获得更高的市场溢价。

  银行基本面稳健

  根据央行公布的7月金融数据,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包括非银贷款)1.06万亿元,同比少增3975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速比6月末下降0.4个百分点至12.6%;新增社融1.01万亿元,同比少增2103亿元,社融余额同比增长10.7%,比6月末下降0.2个百分点;M2同比增长8.1%,增速比6月末下降0.4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06万亿元,低于市场预期,较2018年同期少增3975亿元。除季节性回落因素外,中银国际认为,7月信贷增长的放缓反映出企业有效信贷需求的不足。7月企业信贷投放整体偏弱,新增2974亿元,结构上可以看到短贷向票据的转移,其中,短期贷款下降2195亿元,而票据新增1284亿元。与2018年同期相比来看,企业短贷同比多降1160亿元,中长期及票据同比分别少增1160亿元、1197亿元。

  7月企业中长期信贷增量规模与6月相近,一定程度上与5月以来多地重大项目投资密集批复开工、拉动基建投资增长相关,不过,稳增长政策对企业有效融资需求带来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居民端贷款新增5112亿元,同比少增1232亿元,其中,短贷和中长贷分别增长695亿元和4417亿元。居民中长贷增量与2018年同期基本持平,但短贷比2018年同期少增1073亿元,主要的原因在于行业信用风险提升的背景下,银行对消费类信贷的风险偏好更趋审慎。

  与信贷需求的萎靡相呼应,企业存款增长乏力,M1增速下降。7月新增人民币存款6420亿元,同比少增3880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下降1.39万亿元,同比多降7712亿元,除了季节性因素外,主要受企业信贷投放偏弱削弱企业存款派生能力的影响。7月居民存款下降1032亿元,比2018年同期少降1900亿元,主要是受惠于减税政策的实施。财政存款新增8091亿元,同比少增1254亿元。受信贷增长乏力的影响,M2增速比6月下降0.4个百分点至8.1%,同时M1增速比6月下降1.3个百分点至3.1%,后续仍需观察M1指标的变化趋势。

  总体来看,7月信贷增量低于市场预期,主要受企业信贷有效需求不足的拖累,叠加表外票据的明显缩减,7月社融增速下行。在中美贸易持续进行的背景下,国内经济形势犹存不确定性,需要稳增长政策予以托底,预计整体流动性环境将保持宽松。

  7月社融数据勾勒出的总体框架式无论是总量还是结构都偏弱。在总量方面,7月社融新增约1万亿元,新增量比2018年同期减少2103亿元,主要受信贷及未贴现承兑汇票拖累所致;新增规模的支撑点大部分依靠专项债,部分依靠信托、股票融资。在结构方面,由于专项债的前置发行,未来增长有压力;由于监管对地产态度的变严,信托未来增长趋势会转弱;企业中长期贷款偏弱,与需求较弱有关。

  关于7月社融走弱的原因,中泰证券总结为前置和地产两个原因。2019年是社融需求和供给前置最厉害的一年。由于2019年年初政策目标是宽信用,所以融资需求和供给在上半年会集中体现,尤其是一季度;因此,社融在下半年转弱很正常。地产仍是银行放贷的主要投向,从结构上看,6月以来对地产融资监管的加强,对7月社融数据的走弱有直接的影响。

  下半年,如果融资需求依然疲弱,预计中央基建类会发力,与此同时,尽管货币政策保持宽松,但管理层仍会对房地产融资保持持续的高压。中长期来看,经济去杠杆仍未结束,社融的模式是“时间换空间”,也就是说,社融增速仍会缓慢下行,但下滑斜率缓慢,则意味着见底的时间比较漫长。

  由于2019年社融的前置发行确保了银行收入的增速,行业资产质量到年底都不会有问题;基本面相对其他板块保持稳健。不过,在经济缓慢下行、流动性宽裕且分层的背景下,银行股是能获取稳健收益的。

  股份制银行资产增速最高

  从社融增量上看,7月社融增加1.0万亿元,同比少增2154亿元,主要原因是表内、表外各类间接融资齐下滑,人民币贷款新增8086亿元,同比少增4775亿元;表外融资合计减少6226亿元,同比多减1340亿元。但各类直接融资一枝独秀,表现亮眼,成为支撑社融的稳定器,7月企业债券同比多增45亿元;股票融资同比多增418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新增4385亿元,同比多增2534亿元。

  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少增3900亿元,长短期贷款需求均有所减弱,企业和居民端表现低迷反映出企业贷款需求的不足。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中,企业长贷、企业短贷同比分别少增1197亿元、1104亿元,是拖累新增贷款最主要的因素;新增居民贷款也表现低迷,居民长贷、居民短贷同比分别少增159亿元、1073亿元;新增票据融资1284亿元,同比少增1104亿元。各类贷款均增长乏力的原因一方面是政策上收紧房地产信贷额度;另一方面则是制造业融资需求不足(出口乏力、地产产业链受到打压),使得7月新增信贷全面萎缩。在这几类贷款中,居民长期贷款下滑最少,由此可以看出监管层在按揭贷款方面并没有大幅收紧额度。

  7月人民币存款增加6420万亿元,同比少增3880亿元,主要原因是企业存款减少1.39万亿元,同比多减7712亿元,这也是企业信贷投放力度减弱的连锁反应,企业派生存款减少拖累新增人民币存款。

  M1增速下滑或预示投资意愿减弱,后续货币政策有一定的宽松空间。截至7月末,M1余额为55.3万亿元,同比增长3.1%,前值4.4%,M1增速下滑或意味着居民和企业投资意愿下滑;M2余额191.9万亿元,同比增长8.1%,前值8.5%,货币投放量增长放缓。在PPI同比首次降至负区间、美联储降息引发全球降息潮的背景下,太平洋证券认为,后续货币政策仍有一定的宽松空间。

  数据显示,二季度,银行业总资产增速加快,股份制银行环比提高 两个百分點。截至 2019年二季度末,中国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达 232.34万亿元,比2018年同期增长9.39%,增速继续呈逐季改善趋势,比一季度提高了0.70个百分点,比2018年同期提高了2.63个百分点。其中,股份制银行总资产规模增速环比提高最快,而城商行虽然增速仍然最高,但环比小幅下降。

  截至二季度末,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占全部商业银行的 49.24%,达 114.40万亿元,同比增长8.32%,比上一季度提高 0.56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总资产规模占比为 21.43%,达 49.79万亿元,同比增长 8.42%,比上一季度提高了 2.04个百分点,环比提高幅度最快。

  此前,受“金融去杠杆”政策的影响,股份制银行资产增速在各类银行中最低,2019年以来,随着监管进入稳杠杆阶段,股份制银行资产增速呈恢复性增长趋势,目前增速已经仅次于城商行。

  城商行总资产规模占比为 15.48%,达 35.98万亿元,同比增长 11.28%,增速在各类银行中最高,但环比一季度要慢0.25个百分点。此外,农商行总资产规模与城商行接近,占比15.70%,达36.48万亿元,同比增长 8.24%,增速最慢,比一季度提高了0.91个百分点。

  从历史数据来看,中小银行资产增速应该要高于大型商业银行,如在金融去杠杆之前,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增速低于10%,而股份制银行平均在15%以上,城商行在20%以上,农商行与股份制银行接近。因此,中信建投认为,随着金融去杠杆的结束,叠加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政对中小银行支持力度的加大,中小银行总资产增速将会继续提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