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线城市靠什么“抢人”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人才,城市,资源
  • 发布时间:2019-09-30 06:53

  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引发人才之争。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令城市间的“抢人大战”也持续升级。

  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取消落户限制后,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又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强调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要求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

  近年来,武汉持续降低落户门槛以留住人才。随着国家全面放开、放宽落户限制,落户政策还能为武汉加分吗?在与其他“新一线城市”的拼抢中,高校资源丰富的武汉该如何另辟蹊径?

  近日,万宝盛华集团大中华区副总裁张锦荣,受湖北省就业促进会的邀请来到武汉,支点财经就上述问题对张锦荣进行了专访。

  争抢人力资源红利

  《支点》:您认为,抢人大战到底是在抢什么?

  张锦荣:在我印象中,“抢人大战”最早就是从武汉发端,随后是西安、天津,后来,许多城市都坐不住了,加入战列。

  城市间为什么会争抢人才?首先,“抢人大战”就是对人力资源的争夺。当前各个城市都越来越重视人的作用,现在大家都觉得城市要年轻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人才为城市带来新一轮人力资本红利,激发城市的活力与竞争力。

  其次,这也反映了中国整体劳动力资源和技能资源不足,每个城市都迫切需要青年劳动力,需要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抢人大战”传递出的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城市、行业、企业开始愈发重视人才的作用,这才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支点》: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在人才争夺战中,落户门槛的降低似乎已不再是最有效的手段了。这种情况下,武汉可采取怎样的对策,保证充足的人才供应,持续打造人才高地?

  张锦荣:有很多方法可以运用。从政策层面来说,门槛还可以降低。这里我所指的不仅是人才落户的政策门槛,而是一些隐形门槛和服务门槛。比如,在一些城市,人才落户政策门槛是降低了,政策制定得很好;但是配套政策和服务措施跟不上,服务的门槛没有降低,人才走进来就不顺畅。

  我所接触的有的新一线城市,在入籍入户服务方面做得非常好,精致细微。随着户籍壁垒消失,城市硬实力趋同的情况下,人才在流动过程中,会更愿意选择这些城市。

  所以,降低门槛是指把为人才的服务做得更加细致、更加人性化,让人才感到这个城市更加有“温度”。

  节假日,武汉光谷广场地铁站人潮涌动。

  第二,建议打造整个城市的人才供应系统。武汉高校众多,人才资源丰富。可对人才进行分类,哪些是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哪些是技能型人才,并根据产业群的需要,形成配置效率更高的企业人才供应链。

  第三,人才政策要有的放矢。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研究人才流动的规律。他们当中哪些专业和哪种层次的人才在流动?主要流向哪些城市或地区?他们为什么要离开一些城市或地区?从人才流动的表面现象下找流动的规律,摸清规律后就能制定方案和对策,根据方案对策去构建武汉人才新的供应链。

  根据研究结果和城市产业经济发展类别,根据未来的产业发展需求,制定精准的分层次、分类别的紧缺人才目录,然后据此制定引进政策,这样的政策就贴近需求,指向明显,精准高效,有的放矢。

  重视中国的海外留学生人才

  《支点》:在去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您曾提出“不要只盯着在国内,还要放开眼界面向海外攬才”。请具体谈这里面的意义。

  张锦荣:中国在海外的留学生其实是一个储量非常大的人才资源库。留学生跨文化学习的经历和海外教育的知识结构,使他们更具有特质,这几年留学生大量回归,就看他们有多少会被武汉吸引过来。

  还有一个很好的资源是在中国的外国留学生们。最新的数据显示,2018年,有近50万外国留学人员来中国学习。他们有其独特的资源和人脉,将来对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大有裨益。

  总的来说,不论是中国留学生,还是外国人在中国留学,对武汉进一步的跨国跨境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对助力武汉的城市品牌在海内外的宣传,扩大国际影响力都有特殊作用。

  《支点》:在招揽国际人才上,武汉可以怎么做?

  张锦荣:据我了解,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武汉做得还是比较好的,有许多新创意,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我建议,在为海外人才建立回归通道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了解武汉的变化,让武汉的城市形象的“名片”亮起来。武汉的企业也要充分展示自己,不仅仅是薪酬待遇,还要通过企业的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吸引这些人才。

  对于在华的外国留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来自海外,中国的城市地理位置对他们而言就不那么重要。他们更看重的是城市宜居宜商,在营商环境有比较优势才能吸引住他们,当然薪酬待遇企业文化也是重要因素。

  在这方面,北上广深杭等一些城市已经走在了前面。比如2015年,上海就对外国留学生推出了人才新政。

  在以往政策中,外国留学生毕业后无法直接办理外国人就业证和居留许可,需在国外工作两年才可申请在中国就业。

  2015年,上海推出人才新政,在上海高校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且到上海自贸试验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就业的外国留学生,可直接申请办理外国人就业和工作类居留许可。

  在国内其他地区高校毕业的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外国留学生在上海创业,可申请有效期2年以内的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一年后,进一步放宽这一限制,允许留学生在校期间就可在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业。

  这些做法,武汉都是可以借鉴的。

  多策并举缓解结构性短缺

  《支点》:在上一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您还提到,人才短缺特别是结构性短缺更加凸显出来。那么,造成人才短缺的原因有哪些?

  张锦荣:社会就业会出现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前者通常指由于劳动力供需不对称而引起的现象。

  在劳动力流动中,一方面,企业急需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又有许多劳动力暂时找不到工作。原因就是这个城市人才流动服务体系匮缺所造成的。

  还有一种是结构性失业,这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明显。

  这与学校的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的结构有关。学生毕业了,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企业操作实践不匹配有脱节,企业不愿意用。

  《支点》: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可以改善吗?

  张锦荣:这两种矛盾在各大城市都会存在,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抢人大战”传递出的是一个积极信号,城市、行业、企业开始愈发重视人才的作用,这对于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是有利的。

  其中,摩擦性失业这种主要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失业,可以通过壮大社会人才服务机构,扩展市场服务力量的方式等得到缓解。例如,一些城市吸引大型的、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入,通过猎头、培训、招聘等服务,减少这种信息不对称性。

  改善结构性失业就需要多策并举。比如改善学校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提升社会化的就业培训水准,同时改变企业用人的观念、用人机制。

  第一,对城市的发展来说,人才服务产业非常重要,它对其他产业可以起到引领支持作用。这就需要扩大社会人才服务产业,要充分发挥类似湖北纳杰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这样的大型人力资源机构的主流作用。

  第二,在现有的高等教育结构逐渐改善的前提下,要充分发挥社会培训机构的作用。通过职业培训,让大学生这样优质的、技能却不对称的劳动者,能够快速跟企业需求对接起来。

  第三,还得让企业做出改变。有些大学生可能暂时与企业需求不对称,但可以通过企业的培训快速缩短差距。例如管培生制度,既解决了毕业季的就业压力,又解决了企业如何把幼稚劳动者变成成熟劳动者的问题。

  但是,有的企业会考虑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认为大学毕业生刚进入企业能创造的直接效益低,性价比不高。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