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未来科教维新

  教育资源不均、师资力量难以广泛覆盖、减负缺失科学指导,行业变革,早已到了“不得不”的时刻。好未来,想担起破局者的角色。

  7月18日,好未来举办TI教育智能大会,围绕智慧课堂、智慧教研与智慧教学,推出一系列科教产品及解决方案,包括WISROOM2.0、教研云、T-Box等。

  上届TI大会,好未来提出要重新定义40分钟的课堂,到今年,目光已投向更远处,“重新定义科教”被频频提起。

  科技攻关,底气何在?

  科教再定义

  从“科学教育”到“科教兴国”,在科技赋能多个行业未来的背景下,“科教”开始有了新定义,即融入科技元素的教育。

  在好未来CTO兼开放平台事业部总裁黄琰看来,科教发展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内容+教育”,解构教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老师与教研的职能逐渐明确分工。之后是“互联网+教育”,利用互联网的方式,解决教育资源稀缺的地理局限性。第三阶段的“AI+教育”,开始不断接近教育的更核心区域,让大规模实现因材施教具备可能。

  对未来教育图景与技术赋能的持续思考,伴随好未来的每一步发展。

  2010年,集团投入200多名系统研发和课件设计人员,推出ICS智能教学系统。随后推出的IPS智能练习系统,致力于实现学习过程的数据化,在个性化教学服务上的探索初具雏形。而后,集团旗下的学而思网校,正式推出“直播+辅导”的双师教学模式,拆分“学”与“习”。

  2018年,踩在发展的第15个年头,外界眼中的线下教育巨头甩掉旧标签,正式定位为一家以“智慧教育和开放平台”为主体的科技教育公司。

  由此,科技赋能教育变革,开启全面提速。过去三年间,AI Lab、脑科学实验室、硅谷研发部,以及业内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先后成立,在好未来集团内部,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早就无处不在。

  所有的技术进步,都需要立足教育本身。黄琰透露,集团曾对300多位优秀老师进行访谈,发现即便是公认的好未来名师,也依然有无法确切了解学生需求、难以随时切换讲法的困惑。与此同时,每位老师有一套基于个人摸索的教学方法论,是为新老师提供指导的最佳素材。

  “面授时代、双师时代,我们讨论教无定法,主要是因为没有大数据,一位老师记不住太多好的教法。现在AI技术可以对教法进行清晰统计,并与学生完成适配。更多的优秀老师能贡献更多的智慧,覆盖更多类型的学生。”黄琰说。

  对教育行业的深度理解,加上从科技切入的敏锐感知,是好未来成为科技赋能者的底气。黄琰表示:“好未来拥有足够多的老师和课时,懂得真实的课堂该关注什么,忽略什么,如何变化和迁移。”

  潜入深水区

  将理念转化为产品落地,好未来将走得更远。

  2018年的TI大会上亮相的WISROOM智能教室,在2019年迭代至2.0版本,AI课的定义进一步明确,即真正的AI课也是数据智能课。它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化数据反馈,调整授课内容,成为适应每个学生的课程。

  比如,在WISROOM教室,当观察到学生有两节课没有参与互动,且做题效率较低,WISROOM就会发出指令,先设置简单问题帮学生找回信心,同时将该学生的学习数据反馈给老师,让老师给予个性化关注。

  两大计划将推动WISROOM智能教室的持续升级。通过“AI天使计划”,100位核心老师将与好未来合作,率先体验WISROOM的系统和课程,他们的意见直接影响产品迭代方向。围绕“AI新课计划”,好未来开放自己的系统和课程内容制作工具,并与3个教学内容研发工作室深度合作。

  过去一年,有超过500间普通教室被改造为WISROOM智能教室,基于WISROOM技术解决方案,细分到学科的商业化产品陆续落地。2019年3月,好未来将WISROOM英语升级为“乐外教”英语品牌,并推出英语产品“AI外教课”,旨在借助AI技术将哈佛外教“输送”给有需要的中小教培机构。

  按照好未来的规划,WISROOM智能教室将与所有学科实现对接应用,并以不同学科的特点,设计AI课堂的不同呈现形式。

  黄琰用“不同的灵魂”比喻各学科AI课背后的产品机理,“当语文老师介绍兵马俑时,老师在屏幕上的神情动作展示是否足够清晰,对教授知识很重要,而数学课不需要强调人像的高清,是另一套数学教学逻辑”。

  对比两届TI大会,若说2018年好未来专注的是课堂主阵地的单点攻破,2019年则是系统化的多点发力。除了WISROOM,支持短时间完成多媒体课件生成的教研云系统,以及业内首款专为智能教学打造的AI终端T-Box均有亮相。从智能教室、智能终端到智慧教研、智慧教学,一套矩阵产品向外输出技术实力。

  这背后是坚决的人力财力投入。据好未来集团总裁白云峰透露,好未来有一支超过5000人的科研队伍,研发投入10多亿元。

  黄琰将好未来聚焦于AI技术的投入和发力,划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是AI底层能力,即研究教育场景下AI技术的听、说、读和理解能力。因教育行业的特殊性,通用的AI能力难以满足场景需求,一个例证是,各大会议通用的语音转文字技术,拿到课堂场景下,准确率不足20%。

  第二层是解决方案,包括教室守护系统、AI课程制作系统等在内,旨在解决某个具体的教学场景中,听说读写怎么运用。

  最后一层是以AI为主的独立完整业务形态,WISROOM智能教室是该条线的代表产品。

  科技与教育不断渗透相融,但教育的本质不是科技,这在好未来内部已是共识。黄琰认为,技术仅是实现教育理念的途径和手段,严格意义上讲,“AI+教育”和“教育+AI”的涵义并不相同,前者强调AI技术带来了教育模式的变化,后者寓意AI只是辅助而不改变教学路径。此外,还有太多追求“AI+教育”的公司,忽略了加号的意义。

  “这个加号,承载了AI与教育如何实现对接、相互信任、解决问题的意义。通俗点说,公司团队里至少要有一小部分人兼具两边的能力,跨界融合AI技术与教育的语言体系、问题体系。”黄琰说。

  开放新生态

  更開放、更To B的好未来,渐渐显露人前。

  2018年,好未来宣布实行开放平台战略,在同年4月正式成立教育云事业部,发布To B服务产品“未来魔法校”,并于同年年底推出To B完全体“教育开放平台”。截至2018年末,好未来共服务1107家教育机构,超过2万线下学员,提供超过1000万小时线上课程。

  只提供课程还远远不够,2019年TI大会上,好未来正式发布AI开放平台,开放基于AI的三大行业解决方案,21项定制能力及四大科研数据集。其中,三大行业解决方案包括AI课堂方案、AI课堂守护系统和作业批改/批搜。

  所有开放的AI能力,均在好未来体系内获得验证。好未来方面透露,在学而思线下双师课堂中,利用语音和文本理解技术,批改学生的口述练习题,使人效提升20%以上,累计为教师节省时间超过5万小时。

  对广大三四线城市的教育机构、学校来说,它们不必再重新造轮子,可复用好未来的研发成果或进行二次创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优质资源、优秀老师难以触达边远地区的痛点。但要想在下沉市场实现因材施教,挑战仍在。

  首先,面临的是不同地区的学校和机构,对教学管理、教材及对To B和To G产品的需求迥然不同,如何在平衡差异化与标准化的前提下,做到因材施教?

  黄琰告诉《21CBR》记者,因材施教背后,其实是教学版本、讲题难度、教学节奏等多项“可控”的差异。

  破局的关键,在于技术和产品双向发力。技术层面,自适应学习方式可解决教师匹配问题;产品层面,好未来遍布全国各地的分校,已经在大范围研究各地教育差异,匹配适合当地教学与教材特点的教育资源与内容体系。

  探索出真正满足To B和To G需求的产品,也许仍需一个周期的沉淀。对好未来而言,从独立选手向行业赋能者的转型正在路上,变革与重塑,一切刚刚开始。

何己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