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体验“正宗”垃圾分类

  • 来源:中国周刊
  • 关键字:罚款,教育,减少
  • 发布时间:2019-10-26 14:05

  时间:刚到上海的第二天

  任务物品:一袋垃圾

  投放目标:小区另一边的垃圾房

  可能出现的障碍:执勤的上海大妈大爷

  我假装在小区里散步,不经意间渐渐靠近垃圾桶,一边回忆着手里这袋干垃圾里有没有分类不当的部分:纸巾,包装盒,掉落的头发……守卫垃圾桶的大媽大爷们会要我扒开垃圾袋给他们检查吗?他们手里是不是举着二维码收罚款?会对我进行一番思想教育吗?

  200米……100米……50米……看到垃圾桶了!没有看到上海大妈!我缓缓靠近,扫视周围,确实没有人,突然想起昨天室友说今天的扔垃圾时间是早上6点到8点,现在已经9点了,原来他们已经下班。不用直面审判,我松了口气,垃圾桶也没有因为大妈们的下班而下班,没有锁上。我把垃圾塞进写着“干垃圾”的桶里,它的干垃圾已经溢出,和旁边同样溢出的湿垃圾混在一起,难分彼此。

  离开它的路上,我不敢相信第一次在上海丢垃圾就这样轻松地蒙混过关了,脑海里浮现出许多来之前看到的上海怪谈之垃圾分类:扔蟑螂屋时要把蟑螂抠下来放进湿垃圾,纸盒扔进干垃圾;扔奶茶时盖子属于干垃圾,吸管和塑料杯冲干净扔进可回收,没喝完的奶茶倒掉,珍珠扔进湿垃圾;有人用无人机把没有分类的垃圾偷偷扔在隔壁小区垃圾桶,被罚款2万,如此等等。走出小区,我注意了一下路边的垃圾桶,它们只分为“干垃圾”和“可回收”两种,对湿垃圾很不友好,因为数量众多也不会安排人把守,又给了不想分类的人可乘之机。原来网络宣传和实际操作有很大的不同。

  三天后我搬到了另一个更靠近市区的小区,也是二十多年的老房,住在一楼,窗外就是垃圾桶。早上6点惊醒,一个大嗓门广播女声在耳边嚷嚷:请广大市民垃圾分类……从窗户挣扎着往外看,一名清洁工大叔坚定守卫在垃圾桶边,警惕的目光盯着每一个提垃圾的人。不过他手里没有拿付款二维码,也没有什么扫码机器。大叔一直到中午才走,也许因为他每天上午运走部分垃圾,几个垃圾桶各司其职,没有发生混合。

  按照这个规律,越接近市中心的小区垃圾管理越严格。我也观察没有大叔守卫时路人丢垃圾,一个学生把袋子里的东西倒进湿垃圾,又不厌其烦地单独把垃圾袋扔进另一个干垃圾桶。带孩子的年轻妈妈边扔边教孩子分类。去上海的朋友家里参观,家用垃圾桶都用上了分类的。他们就像学校里抱怨着学习任务过多,回家后却不仅写完作业,还偷偷自觉完成了课外补习的同学。

  有一天看到电视里一瓶没喝完的矿泉水被随意丢弃在路边,我和评论里的人无暇关注扔垃圾的女主在闹什么情绪,不约而同地想到:干垃圾瓶子要和湿垃圾水分开扔啊!这时我才发现垃圾分类原来也已经变成了我的习惯,一方面因为每天重复进行几次,另一方面是由于主要生活垃圾只用分干湿两种,并不困难,再笨再懒的人(比如我),分几天也大致会了。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又会一直得到强化。又有一天看到一种说法,并深以为然:比垃圾分类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心存对自然的敬畏,节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

  施雨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