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的“代劳病”,得治!

  孩子早写字不如早下厨

  (范先生,30岁,高校研究员)

  朱棣文是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主张“让孩子从幼儿时期就学会下厨”,说美国的幼儿园教育强调做实验,小学生走进实验室大都知道各种器材的操作方法,也很有安全意识。而不少中国小学生却连煎鸡蛋、煮鸡蛋都不会,怎么可能懂实验?

  儿子就读幼儿园中班时,身边的小伙伴们回家后人人都上兴趣班,家长更关心孩子“先学写字还是先学奥数”。我比较推崇朱棣文的教育理念,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下厨帮工,我称之为“厨房教育”。

  通過在厨房的锻炼,能提升孩子双手的灵巧度。我从儿子婴儿时期就注意对他的双手进行刺激,让他的手跟脑一同玩游戏:用塑料刀切开蛋糕、把不同颜色的豆子捡到不同的容器里等。

  从儿子4岁开始,他妈妈做饭的时候就让他择菜、剥蒜、挑豆子。在大人的保护下,他学习用小热水壶烧水、泡面,把自己的小碗洗干净。上幼儿园大班后,他能使用微波炉,会用电饭锅煮粥。妈妈教他加工简单的食物,让他负责扔垃圾、给垃圾桶套新的垃圾袋等等。不要小看这些家务活,单说给垃圾桶套新的垃圾袋,儿子就花了一个多月才完全掌握要领与技巧。

  儿子喜欢吃虾,从他3岁开始,我们就不再帮他剥虾,想吃就让他自己剥。面对美味,一开始他不会剥,找不到下手的地方,只好用嘴啃,吃得很艰难。我就给他做示范,教他用手剥,去掉虾皮以后,再教他用指甲把虾线剔掉。这个动作非常锻炼手指的小肌肉群。到儿子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他已经能用牙签把活虾的虾线挑出来了。儿子在厨房与虾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妈妈还有意引导他通过计算虾的个数学习简单的加减。可以说,在厨房帮工,儿子既锻炼了手指协调性,又开发了智力。

  上小学后,儿子一周要洗碗三次。在此过程中,他对化学成分产生了兴趣,经常探索泡泡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洗洁精可以除油腻,为什么热水洗碗更干净,为什么油会漂在水面上……他不断思考,缠着我教他做简单的化学实验。我还指导他自制酵素洗洁精,分装成小瓶送给同学做礼物。

  儿子的学习成绩很棒。他善于思考,勤于实验,凡事都喜欢探索。我更自豪的是他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我们夫妻出差的时候也不用担心他挨饿。

  具备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人精神独立的前提。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生活上过分依赖家长的孩子,往往也会在品格上晚熟。孩子读幼儿园的时候,带他们多做家务,培养生活能力的同时又能够刺激大脑的发育,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中国家长的“代劳病”

  (王女士,35岁,微商代理)

  我女儿4岁的时候,我们一家因工作原因迁居到新加坡。开学当日,老师在大门口欢迎小朋友。老师问:“你叫什么?”女儿说:“孙淑妍。”老师问:“淑妍怎么写呢?”我不假思索地替女儿回答:“淑女的淑……”

  老师对我做了一个“嘘”的动作,蹲下身来与女儿四目相对,又温柔地问了一遍。我意识到自己越俎代庖了——在我看来,不识字的女儿肯定回答不出这个问题。没想到,女儿伸出手指在老师掌心写出了自己的名字。

  女儿入园后适应得很快。小朋友们在放学后跟着家长们去串门,她羡慕这种活动,撒娇地问我:“妈妈,你能不能邀请一下同学们?”

  我立刻代劳,打一圈电话询问妈妈们要不要某天放学后来我家。人家都说自己要先问孩子有没有和其他孩子有约,还要问孩子愿不愿意来我家玩。

  这种集体性的反应令我吃惊,咱们中国家长很容易就替孩子做决定了,不会如此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见。女儿伤心地问:“我是不受欢迎的孩子吗?”在我的安慰下,她忐忑不安地等待回复。不久之后,孩子们纷纷自己打电话过来。3个孩子愿意来,另外5个孩子已有约,还有2个孩子不愿来,但他们很有礼貌地讲了原因。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新加坡与中国在育儿文化方面的差异——在“邀约小朋友”的事情上,我做了一个没头没脑的中介。这原本是孩子们的事情,我在中间插一脚,添了乱,还让其他家长觉得我是个没有界限感的人。

  在国内的时候,我常批评老人在有意无意中越俎代庖。因为女儿反应比较慢,当有人问女儿:“小朋友,你几岁了?”爷爷奶奶总是抢着替孩子回答。甚至上电梯,有人问:“小妹妹到几楼?”爷爷奶奶也抢着回答。女儿上幼儿园小班的时候,还不太敢回答此类的问题。我一直以“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妈妈”自居,没想到与新加坡的父母们一比较,就暴露出许多问题。

  在新加坡幼儿园举办的家长学堂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不断反思自己的问题。有一次,我问儿童教育专家:“我女儿特别爱逞能,一点也不虚心。比如她洗碗时搞得乱七八糟,我就教她怎么洗,结果她不但不领情,还跟我大吵。”

  专家回答我:“四五岁的孩子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可以胜任。可不少家长好为人师,觉得要先教会孩子再放手让孩子做。事实上,幼儿就是在探索与犯错误中成长的。你需要做的,就是在她洗碗之后再收拾残局。”

  回家后,我按照专家的建议去做。经过三个月“一团糟的洗碗”后,女儿自己摸索出了如何独立地洗好碗,我返工所花的时间越来越少。上幼儿园大班后,女儿可以洗干净全家的碗,爷爷奶奶听说后都无比惊讶。

  还有一次,我接女儿放学回家,突然下起了雨,好在我带了一把大伞。女儿骑着自行车,我想撑着伞罩住她,便一路小跑地追她。她却说:“这样太奇怪了!我不需要你给我撑伞。”我解释说:“妈妈撑着伞,你慢慢骑车不也挺好吗?”女儿严肃地说:“路上都是我的同学,你看哪一个妈妈在为孩子撑伞?”

  我四下一看,还真的没有。于是,女儿自己骑着车冒雨回家了。这件事让我意识到,有时候我们做得太多,反而会让孩子反感,甚至让孩子能力退化。反之,如果我们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孩子能力的增长和内心的成熟也许会来得更早、更快、更健康。

  “渐隐法”帮助幼儿更能干

  (孙园长,幼儿园高级教师)

  网上有一则新闻,标题是《8岁重庆男孩独自吃火锅》。作者以惊叹的口吻写道:“重庆人独自烫火锅,或许不算什么新鲜事。但如果独自烫火锅的是一个8岁小孩呢?”言外之意,这个孩子太牛了,竟然不用家长陪同独自去饭店吃饭,而且自己点菜自己烫火锅!这件事能成为新闻,足以说明我们的社会文化已经认同孩子的生活能力不应该这么强。

  我做过一项调查:40人的幼儿园大班只有7个孩子会自己系鞋带,只有12个孩子跟家长分房睡。不分床、黏着妈妈、不愿自己吃飯……中国孩子普遍存在这几种问题,原因仅仅是他们依赖性强吗?我觉得不尽然。

  我担任幼儿园教师几十年,发现许多孩子的生活能力得不到提升,一些简单的自我服务的能力都不具备,症结完全在家长身上。家长以为孩子年龄大了自然而然就会变得独立,可事实并非如此——只有家长渐渐放手,渐渐隐退,才能让孩子能干起来。

  今天我介绍一种心理学上的“渐隐法”,通俗地讲,家长对孩子做出某种行为(给予刺激),孩子能接受,然后再减少行为(刺激变化),直到行为越来越少,最后消失,孩子还是和以前一样能接受。在整个过程中,家长施予的行为越来越少,对孩子的刺激不断弱化,孩子则越来越独立。具体该怎么做呢?

  首先,在孩子社交方面家长要做“隐身人”。

  女孩花花怕生、胆怯,生活圈子狭窄。妈妈总带着她去找小朋友玩,久而久之花花产生了依赖心理。我建议妈妈先陪花花走进小朋友中间。花花和小朋友玩得投入时,妈妈就悄悄退出,与孩子拉开距离,并逐渐扩大距离,保持在花花的视线范围之内就行。

  多进行几次类似训练之后,妈妈可以在其他家长监护孩子的情况下,找借口回家拿个东西,向花花“请假一小会儿”。妈妈要逐步拉长离开的时间,直到孩子可以在妈妈缺席的情况下依旧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如果孩子哭闹,就返回“与孩子在一起”的状态。敏感的孩子会特别不愿分离,家长可把渐隐的速度放慢些。

  一旦家长产生这种“逐渐隐身”的意识,孩子融入群体就不再是难事。当小朋友到家里来玩时,家长也要从“一家之主”的位置上隐退,默默地做好后勤工作,将舞台让给小朋友们。

  其次,在生活能力培养上,家长要“且教且隐退”。

  在开学时,孩子们都学会了穿脱衣服。3个月后,很多孩子衣服穿不上,裤腿不会翻。针对这一奇怪的退化现象,我调查了原因,原来是随着天气转凉,很多妈妈怕孩子自己穿衣会着凉,又回到了一手包办的状态。

  遵循持续性原则是渐隐法教育的难点。希望家长持之以恒地养成一个习惯:每年孩子过生日的时候,找出一项家务让孩子来承担。比如:3岁后自己脱穿衣服、4岁后每天扔垃圾、5岁后叠被子、6岁后擦餐桌等。每日监督孩子完成自己的责任,就是“且教且隐退”的过程。

  最后,家长渐隐的过程应该充满乐趣。

  以如何培养幼儿按时睡觉的作息习惯为例,家长如何渐隐才能让孩子欣然接受呢?

  互相提醒法。假设规定9点睡觉,家长可以提前5分钟提醒,让孩子有心理准备,然后再以平等的口吻让孩子提醒自己,比如跟孩子说:“宝贝儿,分针走到12的时候我们就停下,好吗?”当分针走到12的时候如果孩子没有停止玩耍,可以问孩子:“宝贝儿,现在分针走到12了,你该提醒我们睡觉了吧?”等孩子提醒以后,对孩子说:“宝贝儿真棒!妈妈都离不开你的提醒啦!”

  自我奖励法。制一张表格,表格中有五格,一格代表一天。孩子在哪天晚上准时睡觉,就在相应的表格中贴一颗星星,坚持五天,得到五颗星,就奖励他最喜欢的一样东西,或一个活动。

  游戏法。快到睡觉时间,家长可以面带微笑,双手相握于胸前,郑重宣布:“现在是北京时间9点整,洗漱时间到。宝贝可以到洗手间刷牙洗脸了。”当孩子洗漱后,再播报下一个活动:“现在是北京时间9点15分,宝贝脱衣服上床。”如此播报下去,直到熄灯。当孩子熟悉睡前步骤后,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自己一边播报一边洗漱、脱衣、上床、熄灯。渐渐地,孩子就会产生时间意识与自我管理意识。

  摘自《妇女生活》

  刘律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