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李广禄:用好“两手”保障粮食安全

  • 来源:民生周刊
  • 关键字:基础,建设,贡献
  • 发布时间:2019-11-23 17:48

  北京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李广禄

  粮食生产实现“十五连丰”,粮食产量今年有望继续第5年超过1.3万亿斤,口粮实现完全自给,谷物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粮食库存充足,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坚实。

  我国正处在历史上粮食安全形势最好的时期,但随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消费者对粮油消费已经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因此,保证粮食供给数量的同时,还要“提质”。

  “解决粮食问题,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李广禄表示,我们要从种子做起,不断发展农业科技,并且积极探索更好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粮食流通产业,努力建设粮食产业强国。

  民生周刊:近期,国务院发布《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您觉得这次的白皮书释放了哪些新信号?

  李广禄:23年前的《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主要回答“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我们给世界一个明确的信号,我们中国人能够养活自己。

  这次《中国粮食安全》白皮书强调了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人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二是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中国用占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近20%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的贡献。同时我们也打开大门,积极参与到国际市场当中,推动世界粮食贸易,积极参与到世界粮食安全治理当中,为世界粮食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三是白皮书强调了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对未来也提出了预期,对世界粮食安全都会产生很积极的影响。

  民生周刊:多年来,北京采取了哪些措施保障粮食安全?

  李广禄:北京在全国是销区,我们主要依靠产区来供给粮食。作为销区一个是要提高供给保障能力,稳粮源,要和粮食主产省份、主产区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在产区建立有效的粮食供给采購的粮源基地,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强我们对粮源的把控能力。同时要有一个很好的市场环境,通过市场来吸纳粮源。

  作为商品,粮食的流通是有规律的,要按照市场的导向来流通。粮源是销区确保安全的重要保障,没有了物质基础,粮食安全就会出问题。所以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粮食日常供给主要靠市场运行,价格由市场机制形成,避免行政干预,不人为打压价格或抬高价格。在应急状态下,出现问题的时候,政府这只手要有用。

  政府这只手怎么有用呢?就是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要提高。一是储备,按照国家的要求存足够的粮食来完成储备任务,做好应急的保障工作。二是要注重粮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正常运转,比如,我们有应急的加工能力,应急的网点投放能力。这样确保我们手里有物资储备和加工能力储备,供应渠道畅通,调控能力进一步得到增强和提高。

  这几年北京的粮食供给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首先是品质,一些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得到满足。同时,由于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吃饱、吃好到现在要吃得健康、有品质,粮食供给的品质需求有了较大的上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和产区合作,共同推进了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提出的“五优联动”,就是以优粮为目标,做到优粮优产,这是农业生产方面;优粮优购,我们把它收上来的时候还是优的;优粮优储,优质的粮食要单独储存,而且储存环境要好,不能混起来、优不优一个样;优粮优加,粮食的加工也是非常专业的,适度加工,保障口感和营养;最后是优粮优销,确保优质的粮食从产区通过加工、流通进入销区,到了百姓的餐桌,实现优销。“五优联动”里没有单提优质优价,但是我觉得优粮还是应该优价的,这就包含在优销里面。

  另外,北京粮食市场各方面的供给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北京各大超市的粮食产品琳琅满目,既有粮食的加工品,日常的大米、面粉,也有粮食的制品,方便米饭、米粥、馒头、包子、饺子等,食用植物油的品种等都非常丰富,而且包装规格多样,非常方便。

  同时,我们粮食产业在产业转移、供应链调整中实现了转型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延伸产业链到产区去,像京粮集团到产区去建企业、开展粮食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这样使我们的服务供给能力得到强化,我们需要的粮食是成品,就是从产区来的,不在北京加工了。当然我们必须保有一定的本地加工能力,没有加工能力,我们储存的原粮在应急供应时是没法吃的。

  民生周刊:北京在粮食价格方面,北京市场对全国有示范作用,具体而言是如何调控?

  李广禄:总体上,北京今年CPI口径下的粮食价格上涨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我们一方面粮食价格监测体系较为完善,各监测点实时监测,掌握市场价格和行情。另一方面,通过储备粮的适时轮换增加市场供给,用轮换节奏和季节性需求的呼应来对市场货源供给进行调节,比如,7、8月份是淡季,但我们要往市场上投一些粮食,因为9月1日学校要开学了,后面的消费季要来了,我们原粮的市场投放就要提前投出,多投一点,这样来满足旺季的需求,也就保证北京的市场供给是均衡的,和需求能够达到最好的契合。但这个契合是要靠市场,同时政府也要做一些工作。

  我们储备粮的投放是竞价交易,不是政府定价,粮食卖给企业的价格是竞价的结果。通过竞价来交易,类似拍卖,又不完全是拍卖。比如,我们卖一万吨水稻,底价是一块三,大家通过网上和现场的电子平台交易,竞价,形成一种市场认可的交易价格。如果我们的价格出高了,大家看一块三谁都接不了,和市场上的米不衔接,那就可能没人要,这样不是强制性地去干扰市场,这是日常调节。如果出现价格暴涨、货源短缺,那么拿储备粮就可以了,政府可以定价,不让它再涨价了。市场也会有失灵的情况,但是我们政府有储备、有加工能力、有市场监测、有渠道等手段,能够对市场进行调控,通过这种能力来确保粮食的安全。

  民生周刊:您觉得现在我国的粮食安全还存在哪些短板?目前还有哪些能力需要提升?

  李广禄:从生产形势上看,农业生产成本仍然在攀升,资源环境承载的能力趋减。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抗灾减灾能力有待提升,在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同时,稳定粮食生产的压力比较大。

  从流通上看,粮食生产继续向核心区集中,现在全国能调出粮食的净调出省越来越少,目前只有黑龙江等6个省份。在这种趋势下,粮食跨区域流通的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粮食市场发生波动的风险依然存在。就北京而言,我们对外的依赖度是90%以上,输入性的风险是存在的。

  粮食生产也有周期性的规律,我们必须有防范自然灾害的准备。我们已经十几年丰收了,现在的库存还很高,但是不能掉以轻心。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全民的节粮意识还不强,浪费仍然比较严重。不只是直接的粮食浪费,产业链、消费链上的浪费依然都存在,如餐桌上的肉、菜剩饭;在收获环节、加工环节、运输环节、仓储环节的损失等。产业链上的浪费要通过产业的调整来做,消费链上只能靠人们意识的提高,要加强教育,光盘行动还得搞。

  产业的做强做大是粮食安全的一个基础性保障。建设粮食产业强国,我们还需要努力。我国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率与国外相比都有一些提高的空间,农业生产还需要寻求更好的模式,种子、科学施肥、土地利用等方面还有提高的空间;粮食流通的智能化建设、物流通道、大型企业的培育等都需要加快。所以解决粮食问题,我们任重道远。

  民生周刊:《粮食安全保障法》正在起草中,您对此有什么建议吗?

  李广禄:我觉得《粮食安全保障法》立法必要性非常突出,保障14亿人口吃饭,需要一部法律来加以规范和约束,应该加快它的立法进程。

  同时,要通过这部法律明确各个社会主体的责任。粮食安全治理政府责无旁贷,政府必须保障粮食安全。但粮食安全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企业、个人都要有粮食安全意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罗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