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 城市坐标的原点 信息消费的焦点

  黄浦区是上海中心城区的核心区,以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命名,是上海的经济、行政、文化中心所在地。

  坐拥城市核心区

  彰显文化和服务软实力

  黄浦区是全市各区中唯一全境都在中央活动区范围内的城区,上海城市坐标原点。全区总面积20.52平方公里,三面环水,东、南两面紧邻黄浦江,滨水岸线8.3公里;北接苏州河,岸线3公里。全区户籍人口84.29万,实有人口64.03万,工作人口约200万。

  黄浦区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城区,承载了上海700余年的建城史和170余年的开埠史,是上海中西方文化交融发展的典型代表,拥有众多的文化名片。以中国江南古典园林豫园为代表的老城厢文化;以荟萃世界各国不同时期、多种风格的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为代表的世界建筑文化;以党的诞生地中共“一大”会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江南造船厂为代表的近现代工业文化;以石库门建筑为代表的兼容并蓄、中西合璧的海派文化,多元文化培育了黄浦开放、包容、时尚、优雅、进取的獨特气质。

  黄浦区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着力提高经济密度,增强资源配置和服务功能,拓展市场广度和深度,成为全市、全国现代服务业标杆区,尤其在金融服务业,黄浦金融历史底蕴深厚,外滩曾是远东第一的金融街,世界第三的国际金融中心。区域内金融要素市场和机构云集,上海13个金融要素市场和功能性机构中有6个落户黄浦,持牌金融机构580余家,金融专业服务业发达,国际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顶尖咨询公司、征信公司、评估机构汇聚黄浦;金融生态配套完善,区内集聚了一批知名行业组织和专业金融智库,金融法治环境优化,国际交流合作丰富。黄浦区已打造面向全球的金融和商务中心,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中,占据更多高端环节。

  培育市场新动能

  激发信息消费新需求

  随着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消费升级和产业融合效应显著,形成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交融的新生态。信息消费已成为创新最活跃、增长最迅速、辐射最广泛的新兴消费领域之一,已成为新时期提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黄浦区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金融、零售、健康等优势产业深度融合,不断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新需求,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实现供需新平衡,优化经济结构,普惠社会民生。

  传统商贸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鼓励品牌企业利用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移动化等技术改造升级,提升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水平。百联集团成立百联全渠道电商公司,推动跨境电商业务。豫园商城整合旅游、商业、文化、餐饮等业务资源,提供精准客流预测和个性化推送服务,精准提高消费转化率和商业运营效率,优化电子商务发展支撑环境。杏花楼、大富贵等老字号餐饮企业,不断利用信息化技术革新传统经营模式,已开始尝试外卖并通过大数据研发出了网红爆款产品。

  金融科技集聚区持续推进。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达成首个互联网金融鼓励政策,建设首个上海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创立首个“中国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开具首张互联网金融电子发票,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打造首个金融大数据平台,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全程风险监管链,强化线上线下风险监测预警,深化金融创新保障制度和风险管控体系构建。

  重点商圈加快智能化改造。以南京路步行街开街20周年庆及新一轮改造提升,淮海中路试验段慢行导视系统和豫园商城大数据平台建设等重点商圈升级改造为契机,推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定位导航等新技术应用与O2O模式建设,优化商圈服务水平与消费者体验度,有效促进黄浦区各大商圈之间信息共享和客流互导。

  生物医药智慧园区深入建设。以广慈—思南国家转化医学创新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推动科技研发、投资孵化、产业转化一体化发展,解决医学创新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2019年5月黄浦区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共同主办了“健康中国思南峰会”,为医疗健康项目和顶尖投资机构搭建桥梁纽带,构建更加紧密、更加高效、更加协同的医疗健康产业生态圈。

  加快智慧城区建设

  支撑信息消费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高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黄浦区作为上海区域面积最小的区,打造面向未来的新型智慧城区,是提升城区能级、夯实城市治理与服务供给的基础,也是宏观战略和转型发展要求共同作用下的必然选择。

  通过智慧化的手段,不断创新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整合城市各种资源,有效解决城市发展面临的城市管理、配套服务、交通保障等问题,提高政府为民服务的响应速度和服务效能,使群众生活更便捷、更高效、更舒适,全面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打造普惠的智慧城市标杆示范区。黄浦区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新型智慧城区顶层设计的实施意见》,根据新型智慧城区建设总体框架,构建“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智慧城区大脑,实现基础支撑全球领先、政务服务高效协同、城市管理智慧精细、信息惠民普惠高效、兴业服务创新融合。

  在基础层,优化城市光网和无线网络,深化政务云中心建设,实现“云网合一、云数联动”,不断提高信息基础承载能力;在资源层,汇集政府存量数据、物联创造数据、社会开放数据,开展数据交换共享和分析利用,打造区级大数据中心;在平台层,加强条线系统整合和数据归集,建设政务服务协同、城区运行、公共安全、宏观经济数据共享、市场监督五大管理平台;在应用层,把握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两大落脚点,建设智慧外滩、智慧社区、智慧养老等重点项目,打造智慧应用新高地。2018年黄浦区获得“中国领军智慧城区”称号,网格化管理在全市综合考评中名列第一。

  加快5G网络覆盖和场景落地。5G通信技术是全面推进新型智慧城区、构筑“万物互联”社会的基础性工作。黄浦区以5G为引领的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高品质通信网络,加快全区高速光宽带网、无线通信网以及新一代物联感知网络的深度覆盖。目前,南京东路、人民广场、外滩、豫园、一大会址等重点区域已完成覆盖,计划年内实现黄浦区内全覆盖。下一步将以打造国际一流的5G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区为指引,聚焦经济发展、城区治理、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积极探索5G应用场景,发布一批基于5G技术的创新应用,让用户全方位地体验到快速、优质、便捷的5G网络,让区内金融、医疗、教育、商业、商务等机构和企业,提供更加丰富的5G终端产品,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发挥标杆引领作用。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保障信息消费环境

  营商环境是衡量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也是投资者考察的关键因素。黄浦区在全市率先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打造全市最优综合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同时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以数字化改革提升政府服务效率,从市场化、国际化、便利化、法治化、宜居化五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双向推动营商环境优化。

  经济密度处于领先。2018年年末,黄浦区域经济密度(单位面积GDP)为16.6亿美元/平方公里、人均GDP达5.3万美元,均在全市领先。商务楼宇单位面积税收产出近5000元/年·平方米,总税收亿元楼达到67幢。专业服务密度优势明显,全区金融机构2029家,每万人拥有专业服务业机构数157个,单位面积专业服务业机构数全市领先,银行网点密度30.55个/平方公里,全市遥遥领先。创新活力稳步提升, 2018年共引进创新企业数量100个,帮助引领成功创业人数610人,PCT国际专利申请数39件。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特别管理措施范围外的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备案数共1322项。涉外经济税收占比45.4%。年举办国际活动次数6次。金融扩大开放初见成效。共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6家,外资法人银行总部2家,外资保险公司代表处3家,合资证券公司1家。特色服务亮点突显。拥有全市唯一的马德里商标注册窗口,全年受理来访来电咨询80人次,受理量7件。

  服务效率全市靠前。开办企业环节减至3个,天数减至5天。办理施工许可环节,立项到报建、报建到取得施工总时长,全市靠前。窗口平台服务效率高,行政服务中心综合窗口占比87.5%,区级窗口服务一次办结率100%,窗口服务满意度99.98%。70.33%的样本企业认为全区营商环境有所改善,在全市中心城区占比靠前。

  诚信环境水平较高。“失信被执行人”企业占比全市较低,黑名单企业占比中心城区处于较低水平。信用监管服务加速推进。在全市率先发布区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白皮书》。信用应用清单落实率中心城区处于较高水平。在不同应用场景内实施信用惠民便企措施共2项。

  高质量公共服务优势明显。每万人拥有的高质量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二甲、三甲医院)全市遥遥领先。城区生活便利度全市领先。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站点100%覆盖。居民步行10分钟可达的各类社区事务、文化、卫生、养老等服务设施总面积12.37万平方米。重点商务楼宇网络接入速率1024兆/秒,城域物联专网覆盖率99.8%。人居环境更加适宜安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较“十二五”末增加42.33%。公众安全满意度达84.74%,“平安社区”创建率100%。

  黄浦区将对标本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施计划和行动计划2.0版、对标世行评估标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持续提升营商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努力打造成为“服务质量最优、服务效率最高、办事成本最低”的行政区,让营商环境这块上海“金字招牌”有更鲜明的“黄浦烙印”。

  做好人才服务

  优化人才综合环境

  黄浦区高度重视人才资源这个“第一资源”,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综合环境,突出高端化、国际化、市场化导向,加快各类人才集聚,逐步建立起国际竞争力强、创新创业活力足的人才高地。人才政策方面,黄浦区已制定了人才发展、引进、安居等5方面10项政策,并形成了多个政策实施细则,初步形成了具有黄浦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设立5000万区人才资金,在人才配套支持、扶植奖励、项目资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形成良好社会导向。实施人才安居工程,通过多渠道筹措房源满足人才阶段性居住需求,共筹措各类公共租赁住房(人才公寓)房源1500余套,投入建设资金近12亿元。人才服务方面,目前黄浦区人社部门在区内开设窗口60个,年服务个人约125万人次(其中窗口办理16万人次)。2018年,黄浦区直接引进人才57人,居转户引进人才586人,办理居住证积分10828人,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通知》672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4198人。

  对标国际一流

  构筑发展新优势

  黄浦区作为上海的“心脏、窗口和名片”,在新时代坐标中坚持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对接国家战略,融入全市发展大局,对标最高标准,彰显区域特色,为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作出黄浦应有的贡献。

  建设高质量综合服务核心功能区,培育“上海之心”。进一步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示范作用和协同效能,基本建成高层次、多门类、规模化专业服务体系,全球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建成对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服务网络。基本实现综合营商环境全市最优,城区宜居度大幅提升。

  到2020年,服务经济占区域经济比重保持在95%以上,区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金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1/4以上,金融市场交易总额保持全市的1/2左右;总部经济集聚度达到国内领先、国际较高水平。

  建设一流上海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打造“上海之窗”。传承和弘扬海派商业文明,顺应消费升级新趋势,更好地满足需求、创造需求、引领需求,全面提升商圈的消费贡献度、消费创新度、品牌集聚度、时尚引领度、消费满意度,打造南京路、淮海中路两个世界级商业街区。

  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00亿元,外来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50%以上,国际高端知名品牌、国际零售商品牌集聚度持续提升,新品牌以及品牌首入店、旗舰店、概念店、体验店等不断涌现,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影响力持续提升。

  建设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引领区,塑造“上海之魂”。突出国际视野、时代特征、上海特色、黄浦基底、标杆表率,红色文化之魂、海派文化之魅、江南文化之蕴不斷凸显,“上海文化”品牌“黄浦最上海”的标识度明显提升。到2020年,基本建成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引领区,城区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成为展示上海文化魅力的大舞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