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孔子与墨子的政治思想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政治思想,经济,奴隶社会
  • 发布时间:2020-01-19 13:10

  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学术最为灿烂繁荣的时代,孔子及墨子被尊为儒墨家之先师,他们思想光辉的迸发开启了后来百家争鸣的先河。孔子及墨子在政治上有其不同的政治理想、治国方略等,这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剧烈发展变化的历史状况,本文在此探讨孔子及墨子政治思想之比较。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动,主要体现在经济和政治上的飞跃。在经济方面,铁器的使用以及牛耕的推广使得生产力显著提高,废除了井田制,经济飞速发展。在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四处征讨,各自为政,以图霸业,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被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取代。面对当时巨变的社会,孔子、墨子、老子等思想家们阐明了自己的政治观点。本文将探讨和比较孔子与墨子的政治思想。

  1 孔子与墨子的政治理想

  1.1 孔子的政治理想——“仁”、“礼”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四处征伐,各自为政。孔子面对如此礼崩乐坏的时代,积极提出了自己的政见和主张。在政治理想上,孔子主张“仁”与“礼”,其倡导的是伦理政治,以求建立起等级分明的政治秩序,建设和谐礼乐之世。

  孔子认为,“仁”是伦理与道德的完美结合,其核心是仁者爱人。孔子认为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要求人们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家庭内部做到和谐团结,互相爱护。此外,孔子还主张礼治,并认为“克己复礼为仁”。这样看来,孔子认为只有复礼即恢复周礼才能称为仁。而周礼又是以宗法制度“亲亲”为基础的,所以孔子非常重视孝道,强调孝道的道德品质是最基本的。

  孔子主张结合仁与礼,其政治功用非常明显,主要是在家庭关系上,他认为应该长幼有序孝弟忠信。在君臣关系上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进而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这样才可以开始建设社会的新秩序,人们才会有所遵循。可以看出,孔子政治思想核心的礼,是在于个人行为规范和稳定动荡不安的社会秩序。

  1.2 墨子的政治理想——“兼爱”、“非攻”

  墨子也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墨子的政治思想深受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影响,其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制小农经济,其产生的政治基础即是诸侯争霸以及当时混乱动荡的社会局面。由此,墨子提出了以“兼爱”、“非攻”为核心的政治理想。

  “兼爱”意味着无差别的爱,互利和相互的爱。孔子认为,“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这意味着孔子的爱是一种存在等级的爱。而墨子的爱是平等的爱,是不分等級贵贱的。如:“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与墨子的“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等也是相互贯通的。都是要求人们不分等级地彼此相爱,平等地爱人。

  “非攻”,是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和平解决问题。墨子反对战争的原因和基础仍然是基于他的“民本主义”的立场,认为战争使“国家发政,夺民之用,废民之利,若甚众”。墨子认为,战争对双方都不利,如:“所攻者不利,而攻者亦不利,是两不利也”。因此,墨子认为战争没有任何益处,并竭力反对。

  “非攻”可以说是墨子“兼爱”思想的延伸。他认为只有通过“兼爱”,人与人之间互爱互助,才不会产生矛盾,便不会引起战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因此,这样来看,“非攻”是一种以爱人为原则和核心的政治理想。

  2 孔子与墨子的治国方略

  2.1 孔子的治国方略——“德治”的主张

  孔子的治国方略可以概括为“德治”。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认为只有为政者具有高尚的道德,人们才愿意服从执政者的领导。孔子的治国方略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爱民利民。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认为为政者要爱民亲民,体察人间疾苦,处理好与老百姓的关系,政治才能稳定,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2)取信于民。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只有讲诚信,人民才会信服,人们的信任对执政者十分重要,诚信乃为执政治国之本。取信于民不仅对于治理好国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还能教化百姓,使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3)举贤才。孔子认为只有选拔优秀的政治人才才能让民众服从。他推崇贤人政治,认为只有推举德才兼备的贤人参与政治,才能打破腐旧的世卿世禄制度。孔子主张任人首推仁者,他认为为政者必须具有爱人民,造福人民的思想品质。

  (4)教化百姓。道之以德。孔子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认为使用政法来管理百姓并使用刑法来纠正他们,民众只是寻求能够免于惩罚,但却没有廉耻之心;然而用德政引导民众,用礼法去指引他们,人们不仅会有羞耻之心,并且有顺从之心。这样才能化解矛盾,使国家真正地长治久安。

  2.2 墨子的治国方略——“尚贤”、“尚同”

  与“兼相爱,“交相利”的政治理想相适应,墨子提出了“尚贤”以及“尚同”的治国方略。

  “尚贤”是墨子人才选拔方面的指导思想。春秋战国之际,诸侯国各自为政,纷纷招用贤才,以图霸业。因此,墨子看到了贤人对于治理国家的功用,提出了“尚贤”思想。墨子认为:“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意为一个国家拥有众多的贤才,并施以重用,国家才能治理好。此外,墨子认为,选贤举能的标准是德与才,而不是根据阶级地位及亲疏关系。选拔人才,任用人才,不仅要依据人的品德和才能,而且还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的利益,提高他们的地位。这样,一个国家才能吸取众多贤才,才能治理好国家。

  “尚同”,意思是崇尚国家统一。春秋战国时期动乱不安,中央丧失了对地方诸侯的控制权,各个诸侯国各自为政,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因此,墨子认为,只有建立强大的中央政府才能使国家统一,社会才能稳定有序。要想实现国家的统一,就要建立统一的意志。此外,实现“尚同”还要求要维护人民的利益,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3 孔子与墨子的政治思想之比较

  墨子的政治思想深受孔子的影响。尤其是孔子的爱民利民、举贤才等思想对墨子影响深刻。但是,孔子的“仁者爱人”是存在差异的爱。孔子的“仁”,注重于个人道德与修养的提升。然而墨子的“兼爱”强调的是无差等的爱,是没有等级划分的爱。此外,孔子认为执政者的品德与言行能够对国家的政治与社会的安定产生影响。但是,墨子不仅只是提出其政治理论,并亲身践行其理论。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墨子亲自带领其弟子止楚攻宋、止齐攻卫等。这都充分表明了墨子积极践行“兼爱”、“非攻”的政治伦理思想,以及热爱和平的价值观。

  在“尚贤”方面,墨子的“尚贤”思想也受到了孔子举人贤才思想的影响。孔子认为贤才要以德为主,德、才兼备方为贤才。孔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宗法制度的禁锢。而墨子与孔子的观点不同。墨子认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表明墨子提倡选贤任能,把人的能力放在第一位。并且墨子还提倡选拔人才要学习古人的典范,“虽在农与工肆之间,有能则举之”。

  此外,孔子生当春秋之际,正是中国社会与政治发生大变动之时。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政”。“德政”是西周“敬德保民”思想的继承,其蓝本是周礼,目标是恢复西周那种井然有序的社会等级秩序。孔子认为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根本途径是思想统一,将外在的维系既定秩序的行为规范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自愿,实现“礼”和“仁”的统一。可以说,孔子主张“德政”的动机是保持统治阶级的主导地位,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从而对统治者极为有利。孔子还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认为愚民政策是对于国家来说最好的选择,而他所提倡的政治统治模式,就是由贤明的君王对愚昧的民众施行的政治统治,体现出其极力维持尊卑贵贱的层级秩序。可以看出,孔子“德政”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人民的利益。

  而墨子則站在“为天下兴公利、除公害”的立场上,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主张“兼爱”、“尚贤”,反映的是平民意识,提出的是以客观公正、平等为原则的管理方法。墨子的社会理想是消除原本的阶级结构,以平等竞争为起点建立新的秩序。这些观念既符合尚未夺取政权成为新贵族的地主阶级的思想和利益,为他们参与社会竞争,夺取政权,打破旧体制,建立新秩序,提供了理论根据,又可使他们赢得平民的拥护和支持。

  王婧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