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经济:当下与长远

  •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 关键字:新冠肺炎疫情,金融风险,股票
  • 发布时间:2020-02-13 15:16

  举国上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正处于关键时期,在另一条战线上,随着春节假期过去以及各地防护疫情的措施升级,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也开始逐渐释放,社会各界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积极的应对。

  “金融稳则经济稳。”人民银行2月1日表示,投资者要秉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总结借鉴历史经验,避免非理性情绪对金融市场形成不必要的影响。

  春节法定假期结束之后,境内股票、债券、汇率等价格指标均出现了巨大的波动,但也与春节休市期间海外市场的波动幅度相当,显示市场走势基本上是一致预期的体现。虽然出现了股票大跌以及债券大涨的避险行情,但在政府部门的呵护下以及投资者情的逐渐绪平复,市场流动性很快就得到恢复。尤其是人民银行进行了1.7万亿元的逆回购投放,并且降低了逆回购利率,大大增强了金融市场的信心和流动性,主动化解了潜在的金融风险。

  到目前为止,很多观点将本轮疫情与2003年SARS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相提并论,并且存在冲击相当和远超2003年的两种观点。从金融市场的表现看,A股开市首日三千股跌停到随后风险偏好的回升这种变化过程来看,目前市场倾向于认为这种影响是短期的,是一次性的。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也发布观点认为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得当,对中国经济长期表现有信心。但同时投资者也要看到,目前中国经济的增速可以说已经较当时下了两个台阶,告别了两位数增长阶段和“保8”阶段,来到了6%左右的区间,并且长期趋势也从向上变为向下,因此,每0.1个百分点的GDP增速损失,对于实体经济的冲击程度都会强于2003年。

  最后,再从经济结构来看,在经历了最近17年的城镇化和经济转型,目前各个产业对人口和资源流动的依赖度上升应当远超2003年,产业分工的细化也使得下游行业受上游行业供应的影响加大,下游行业应付款也会影响上游行业,加上在目前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展望中国经济对此次受到的疫情冲击的恢复程度,应当不是完全可逆的。

  经济冲击的短期与长期视角

  人民银行表示,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暂时的,中国经济长期向好、高质量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变化。从内外部环境看,经济发展中的积极因素正在增多,经济内在的韧性增强,这些都对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形成支撑。

  中金公司发布报告预计,此次“新冠”疫情在2月中旬左右新增病例可能开始下降,疫情有望进入“缓和期”;在2月底至3月初新增确诊人数降至“零星”水平,疫情将进入“平台期”。这一判断主要参照2003年实施严格的隔离措施后、SARS 疫情的演变。然而,如果出现病毒变异或“二次爆发”一类的尾部风险,则疫情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可能更大、且更持久。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表示,回顾现代医学史,传染病疫情对当地经济的影响通常只持续1-2个季度,非典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主要集中在2003年二季度的4-5月份,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应当集中在1-2月份,而且考虑到1-2月本来就是受到春节假期影响,经济活动大幅减少,因此本次疫情影响的“时段”在年度总产出的占比较小,尤其对投资、贸易和工业生产等指标的影响预计会较小。

  从生产法角度分拆,二季度的第二产业增加值明显高于一季度,梁红认为,这里的原因可能是许多服务消费其实是投资生产活动的“衍生需求”,而不是春节假期更能促进居民消费。再从总需求分解,1-2月贸易和投资总额占全年比重明显小于4-5月,尤其是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原因在于农民工大多在春节期间返乡,假期较长,1-2 月贸易额占全年的比重较4-5月低约两成。

  安信证券宏观分析师韦志超则估算指出,在中性偏乐观的假设下,累计病例的拐点可能将在2月9日左右,之后的病例数将出现回落甚至是加速回落。而且,由于湖北已经处于封闭状态,湖北省之外的疫情进展对整体经济的影响更大;湖北省之外的经济占全国经济的95%,如果省外能够控制住,那么经济生产就能恢复。

  不过,韦志超指出,各方也应考虑肥尾效应的可能性和应对办法。上海市政府也表示,未来各地返工将给防范输入性病例带来很大的难度。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研究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奇渊的看法则更为谨慎。他认为,从每年一季度本身来看,疫情对经济活动的主要影响,在服务业方面将体现为需求冲击,但是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则不仅仅体现为需求冲击,还将体现为供给冲击。

  徐奇渊指出,从2005年1月以来的数据看,每年春节后的3、4月是年内的出口订单下单高峰期,两者甚至明显高于第三高峰的9月份圣诞节订单,且3、4月中又以3月订单指数的均值最高。

  由此可见,3、4月份的出口订单表现,将决定后续几个月的出口表现。目前,外国采购商对于中国疫情高度关注。而由于前述原因,年初订单交付时间目前尚无法确认,甚至將有一定比例发生延误。

  如果到3月工业产能的恢复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则可能对当月新订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后续二季度的生产活动。而且,由于工业企业固定支出不变、生产困难增加,资金链承压雪上加霜。

  复工难度有多大?

  虽然目前抗击疫情吸引了公众舆论的主要注意力,出于防疫的要求,城乡居民需要减少外出和流动,但是复工也涉及民生,而且从部分地区的封路封村、从严限制等措施来看,对劳动力和资源流动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会对经济产生限产之外的影响,因此,疫情相对较轻的地区加大复工力度更显必要。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2月3日召开会议,听取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和有关部门关于疫情防控工作情况的汇报,研究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会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为实现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而努力。这显示出经济工作仍将是2020年国家各项工作的重心,此前各界公认的发展目标仍具有约束性。

  根据疫情的轻重程度区别工作重点来看,会议指出,疫情严重的地区要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其他地区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特别是要抓好涉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

  由于这次病毒的传染性较强,稳定和控制疫情应是复工的前提。会议指出,要密切监测经济运行状况,聚焦疫情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围绕做好“六稳”工作,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的准备。

  会议还指出,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持和组织推动各类生产企业复工复产,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企业复产用工保障力度,用好用足援企稳岗政策,加大新投资项目开工力度,积极推进在建项目。

  目前,各个部委已经在陆续发文要求各行各业组织复工,保障国民经济正常运行。例如,春节期间农村由于封路封村影响到禽畜和饲料运输导致养殖户受损的新闻报道引起社会关注。农业农村部办公厅2月4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不得以防疫为由违规拦截仔畜雏禽及种畜禽运输车辆、饲料运输车辆和畜产品运输车辆,不得关闭屠宰场,不得封村断路,维护畜牧业正常产销秩序,保障肉蛋奶市场供应。

  但诸多“不得”再具体执行中难免被打折扣,相应的损失难以避免。

  在抗击疫情的主战场湖北,物资是否充足是保障一线医疗队伍和百姓防疫的关键。

  工信部总工程师田玉龙2月3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湖北物资告急的问题,总体来看情况已经得到缓解,目前属于“紧平衡”的状态。物资供应正在复工复产,只达到了百分之六七十,还需要一点时间。田玉龙还强调,作为医用物资生产基地的湖北“产能恢复得非常快”。

  不过在当天,还有医疗行业的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口罩产品因物料短缺,已停止生产,暂时无法供货。”由此可见,复工难以开展对制造业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已经产生了影响,进而会给相应的产品生产带来进一步的影响。

  在评估和应对疫情对进出口的冲击方面,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2月3日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外贸企业大多都是在正月十五以后开工出货,这次疫情正好和春节撞在一起,很多外贸企业正在迅速恢复产能,近日苏州等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企业减负助力。王炳南指出,世卫组织反对任何针对中国的旅行、贸易的限制措施,相信处于全球供应链各环节的政府和市场主体,会为来自中国的商品、服务和输华的商品提供更多的贸易便利。

  从各个部委的发文情况可以看出目前物资紧缺必须保障供应的关键环节在哪里。在社会库存较低的情况下,本次疫情防控带来的供求关系变化也给企业以及政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自2月4日以来,在政治局常委会议提出了“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要求之后,陆续有多个湖北以外的大型城市发布了加强市区内人口流动管制的措施,农村和乡镇的封路措施也没有解除的迹象。

  考虑到各个地区各自掌握当地的实际情况,也会权衡风险利弊,加强管控在防疫关键时期估计是有很大的必要性,但是目前距离正月十五这一传统的复工节点越来越近,这或许会给将来复工带来一些新的挑战,进而反映在一些行業和宏观数据上。

  杭州市政府出台“防控疫情,人人有责”十项措施,包括该市所有村庄、小区、单位实行封闭式管理,非涉及居民生活必需的公共场所一律关闭,并倡导每户家庭每两天指派1名家庭成员外出采购生活物资。南京市政府发布了“进一步加强疫情期间小区管理八条措施”,包括全面实施小区封闭式管理,小区内非涉及居民生活必需的公共场所一律关闭,暂停各类工程施工等。福州市各区县发布最新禁令,对小区实施封闭式管理,倡导每户每两天1人外出。

  政策响应守护就业底线

  基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有总量和结构两个视角,因此政策做好“六稳”的工作也需要从这两个视角来看,并且需要更加重视底线思维,解决基本民生问题。

  经济下行趋势叠加本次冲击,将给就业增长带来困难。如何在防范疫情的同时做好人民群众的就业和生活保障,应当是2020年政府经济工作的最大底线。

  西南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杨业伟曾在本刊撰文指出,中国经济增速与劳动力转移指标之间存在较好的正相关性,经济增速提升1个百分点,能够推动每年非农就业多增加128.3万人。同样,GDP增速与新增农民工之间也存在非常高的正相关性,GDP增速提升1个百分点,将推动每年非农劳动力增加86.9万人。虽然GDP与新增城镇就业相关性略弱,但也存在明显正相关性,GDP增速提升1个百分点,将推动城镇新增就业提升45.2万人。

  疫情导致各类企业和个体从业者停业,大型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较强,中小企业已经面临困难,更微小的个体从业者更难抵御风险。

  数据显示,城镇就业中个体就业占比已经从2012年15.4%提升至2018年的24.0%,这也就意味着近1/4的城镇就业者为个体从业者。农村占比虽然略低,但提升速度更快,从2012年7.5%的水平上升至2018年的16.4%,占比提升1倍以上。个体从业者相当一部分在社会服务业就业,本身需求受到疫情的影响就是最大的。

  根据中金公司的研究,短期停工可能会对经营杠杆或财务杠杆较高的企业、线下服务业及融资渠道有限的中小企业等带来较大的现金流压力。

  受隔离措施影响较大的行业包括餐饮、旅游、交运物流、零售、地产(60 余个城市关闭售楼处)、(线下)教育以及整体可选消费行业。1月24日至30日,全国铁路客运量比2019年春节同期下降61.5%,公路、民航旅客同比分别下跌64.6%和48%。疫情冲击将导致企业部门的现金流骤然收紧,信贷渠道有限的中小企业可能“脆弱性”更高。

  鉴于大部分政府工作目标和方案尚未正式宣布,包括信贷额度、增长目标、财政赤字规模等,梁红估计,在技术层面,逆周期调节的空间更大。

  在本次疫情冲击农村人口返工以及部分农业领域生产受阻的情况下,可以预计,年内政策对农村和农业的支持将会有较大力度。2月5日,新华社受权发布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明确2020年两大重点任务是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包括一批涉农基础设施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9年,非洲猪瘟蔓延导致猪肉供给大降,已经产生了比较明显的社会影响,甚至制约了其他的宏观政策。目前从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母猪存栏数据看,生猪产能还没有明显恢复,虽然经济下行会降低需求,但是供给依然是主要矛盾,而且低收入群体受到的收入端冲击使得其对食品价格会更加敏感。叠加本次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2020年做好农产品供应保障工作,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农业,更是经济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

  此次疫情暴露出医疗资源作为公共用品的供给瓶颈,公立医院医护人员舍己为人的担当精神更是抗击疫情的关键。如何补上公立医疗资源不足的短板,应当是在值得政府持续投入的,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增长的作用。

  魏枫凌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