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退休那些事 哪个朝代的官员退休后待遇最好?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退休,春秋时期,传说
  • 发布时间:2020-03-05 08:08

  “退休”这个概念,对我们当代人并不陌生。尤其是2015年以来,国家人社部提出将逐步向社会公开延迟退休改革方案,引发了民众大规模的讨论。我国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龄,依照的是1978年5月2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原则批准的文件。文件规定的现行退休年龄是:男性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

  诚然我国是目前世界上退休年龄最早的国家之一,但回望古代,真正意义上的“退休”概念出现较晚,并且在很长的时间内没有退休工资。现代人享受的退休待遇,是经过漫长的历史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

  “人到古来稀”时才退休

  退休这码事,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有了。只不过,那时候不用“退休”一词,而叫“致仕”“致事”“致政”等。《春秋公羊传》里说:“退而致仕”。什么叫“致仕”呢?就是“还禄位于君”,即把权力交还给君王。从这一层意义上讲,古代只有官员才有“退休”一说。因为只有官员才涉及将权利交还给君王,其他阶层不存在这种情况,也就无“退休”一说。

  那么,古代官员多大岁数才被允许退休?《禮记·曲礼》作了最早的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事”。也就是说,古代官员70岁才允许退休,这在古代是高龄中的高龄。唐代大诗人杜甫曾作《曲江》一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得享70岁高寿的人从古以来就不多见。学者林万孝在《我国历代人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一文中估算:周、秦时人的平均寿命约为20岁,汉代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杜甫在《羌村三首》中说自己“晚岁迫偷生”,其实他作这诗时才46岁,就已经称自己是“晚岁”了;而另一个大文学家苏东坡,写“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老夫”时,也仅仅只有38岁。当然,如果不算上婴儿的夭折率和战争的因素,按《人口论纲要》文献估算,古人平均寿命能达到60岁左右。“六十花甲子”,曾有民间传说,如果时人活到60岁还没有去世,要被埋进“活坟”。虽然这只是一则传说,但它从侧面证明了古人平均寿命确实是相当短的。

  苏东坡

  杜甫

  《礼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因此又名《小戴礼记》。它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内容涉及先秦礼制、先秦儒家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礼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因此又名《小戴礼记》。它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内容涉及先秦礼制、先秦儒家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70岁退休,按中国古人的平均年龄估算,已经算相当迟了。那么,对于平均寿命本就不高的古人,基本可以算是“终身制”。因为没有几个人能来到“退休”的岁数,就故去了。但既然《礼记》上做了规定,从汉朝直到元朝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朝廷都严格遵循。直到明清两朝,当权者大概觉得70岁实在太高寿,故将官员的退休年龄降了下来,变成了60岁——“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60岁退休较为合理,几乎和现在一样。级别低的官员,退休年龄还能提前。如清朝规定“参将为54岁,都司守备48岁,千总、把总45岁”可以退休。按当时的平均寿命推断,这个退休年龄相对合理。

  历朝历代退休待遇各不同

  由春秋时期提出“致事”概念,《札记》首次规定退休年岁,到后来唐宋元明逐步完善关于退休的各种制度,不难看出尤其重视文官的宋朝,出了许多文官古来稀告老还乡,仍被当权者返聘的故事。

  明太祖

  韩愈

  明孝宗

  退休一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是什么时候呢?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复志赋序》一文中说:“退休于居,作《复志赋》,这是文献记载的关于“退休”词的最早记录。可以说,是韩愈“发明”了退休一词,后人用之,渐渐流行开来。《宋史·韩贽传》有“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的语句,已比韩愈晚几百年了。

  关于退休的待遇,各朝各代是大不相同的。比如汉代规定,年岁70,官员达到一定级别(年薪两千石以上),退休后可领取在任时俸禄的30%作为退休金,达不到这个条件则没有退休工资。年薪两千石的标准高不高?汉代的“太守”年薪两千石,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干部,级别相当高。这样一来,古来稀的年纪再加上级别的限制,真正能享受到退休待遇的人依然很少。这一情况到了唐朝有所改变。唐朝皇帝的朝堂实行差别化退休工资待遇制,功臣元勋是第一级,经皇帝特批退休后,与在职时相同享受全薪,只是没有权位;五品以上退休官员给“半俸”;六品官以下退休后则无退休金,有“唐致仕官,非有特敕,例不给俸”的规定。但为了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可以分配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补偿。到了大明朝,贫民出身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官员特别“抠”。一般情况下是不给退休官员发放“退休金”的,但会免除退休官员的赋税和徭役。并且,若经调查发现退休官员家里实在太穷的话,“有司月给米二石,终其身”,算是另一种名义上的养老补贴。

  相对来说,退休官员待遇最好的是宋朝。宋朝重文轻武,是文人的黄金时代,经济又高度发达,所以宋朝是古代官员待遇最好的时期。尤其宋神宗以后允许带职退休,除了没有了实权,官员待遇不变。而且为了鼓励退休,官员退休时皆晋升一级,退休后仍然拥有加衔晋级、参与朝政的权利。

  官员告老还乡“乞骸骨”

  “伴君如伴虎”,在古代,当官可以说是冒着生命危险。如果伺侯了半辈子皇帝,侥幸不死熬到退休,也算是人生幸事一件。官员和皇帝坐在板凳的两头,对坐在板凳这头的大臣来说,功业已建,激流勇退是明智的选择。如果当退不退,惹得皇帝动怒,反为不美,甚至引来杀身之祸。对坐在板凳那头的皇帝来说,大臣们知道很多秘密,一旦不在御前,有点“放虎归山”的意味。虽然这“虎”老了,但还是要随时监控,以防生事。

  大臣们申请退休,有一个常常用到的词,叫“乞骸骨”。在古人的观念里,他们做官,等于将身体卖给皇家,退休时不仅交还了权力,还要乞求皇帝将自己这一把老骨头还给自己,以期能埋在老家。大臣可以“乞骸骨”,但最终能否退休,还是天子说了算。汉代著名经学家张禹多次申请,皇帝从不答允:有病太医给你看,无论如何不准退休。到了宋朝,大臣告老还乡,当权者不允的事更是时有发生。譬如两朝元老向敏中,到了“法定退休年龄”70岁,皇帝仍不准退,直到72岁死在宰相任上;老臣孙固虽多次请辞,太皇太后也不心软,感念朝廷知遇之恩被拒后“强起视事”,75岁死在任上;老臣孙沔71岁被宋神宗委以守边大臣的重任,最终因不忍长途跋涉之苦,死在赴任途中……

  既然有屡次请辞,仍要“返聘”的高龄人才,对应就有部分不被看重、尸位素餐的官员,朝廷也会动用各种办法让他们退休。譬如明孝宗曾专门下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意即昭告天下,你们不想当官,有的是人想当,一经请辞立即批准。清朝更出台新规:“其年老有疾,恋职不去而被议者,则勒令休致”,推出了强行退休的条例。当然,也有仁慈的皇帝,特许一些大臣因为身体原因提前退休,唐朝名臣李靖便因年老体弱,被批准64岁退休。还有一种情况,是该官员的主观能动性极强,建功立业以后激流勇退,像越国的大臣范蠡。在帮助勾践复国后,官封上将军。但他没有享受最高人臣的待遇,而是选择离开朝廷,更名改姓做了商人,遂成为儒商的鼻祖。

  班固在《白虎通.致仕》篇中提出“悬车致仕”,就是说原本在70岁的高龄,耳不聪目不明,此时将车高高悬挂再不使用,是告老还乡,安居在家的好事。所以,对古代从政的大臣们而言,如果能顺利退休安享晚年,便完成人生中一件从一而終、得了善终的事业。

  宋神宗

  陆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