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视阈下区域产业学院发展的若干思考

  • 来源:高教探索
  • 关键字: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生态圈,区域产业学院
  • 发布时间:2020-04-08 20:03

  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及珠三角9市,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香港、澳门服务业高度发达,珠三角9市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这种产业生态圈的形成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进入了高阶化发展形态,呈现出同一产业内高中低端并存且自成体系、不同产业间错位发展且互补性强、产业整体发展位居全球产业链制高点等特点。大湾区产业生态变化的同时带来人力资源需求结构的变化,由此呈现“底部抬高、顶部扁平、一体贯通、开放包容”的梯形生态结构。这就要求依托产业学院,采用面对面、面对链的方式培养人才,通过整体规划支撑产业发展的人才生态系统,形成符合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生态圈的重要人才培养方式。为此,应本着“统筹布局、合理规划”“中高贯通、一体培养”“着眼需求、高端培养”“服务战略、体现特色”的原则,谋划粤港澳大湾区视阈下区域产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生态圈;人力资源结构;区域产业学院

  在当前世界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和产业经济发展艰难的背景下,区域经济成为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特别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等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区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区域经济将进一步成为推动国内全面开放新格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引擎。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区域人力资源的支撑,产业学院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肩负着围绕区域产业需求开设专业、建构课程,为区域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站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视阈来审视区域产业学院发展模式,对于深化区域产教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湾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从产业链到产业生态圈: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实现高阶化发展

  (一)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看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形态

  从全球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看,区域经济发展涵盖一个从低水平均衡到非均衡、再到高水平均衡的成长过程。以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为例,改革开放前,全国一盘棋吃大锅饭,珠三角经济落后并呈现低水平均衡态势,区域内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均较低,人均收入始终在低水平徘徊;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奇迹,成为广东乃至我国投资环境佳、经济增长快的重要区域,广州和深圳则是这一区域的关键极核。这一时期珠三角经济发展呈现的非均衡状态,既指珠三角区域与广东省内非珠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非均衡①,也指珠三角内部作为极核发展的广州、深圳与珠三角其他地市发展的非均衡②;“规划纲要”提出要组建包括香港、澳门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在内的“9+2”世界级城市群③,其实质是在珠三角城市群的基础上纳入了香港和澳门,珠三角9市与2个特别行政区共同开启一体化发展的局面。由此,区域内经济发展将更加协调,并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看,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形态将与纽约、旧金山、东京三大湾区趋同,大湾区经济将在原有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与香港、澳门连片发展并呈现区域内经济高水平均衡,区域内产业多层次、多样化、立体化发展特点,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而是原有珠三角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模式的高阶化。

  (二)从产业链到产业生态圈: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高阶化发展的表征

  1.产业生态圈:区域产业高阶化发展的标志

  区域产业从无到有,往往是從一个企业、一个点开始,通过发展上下游产业,变成一条产业链;然后前后左右发生关系,再变成一个产业集群;最后从一个产业发展到相互支撑的多个产业,并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立体化的产业生态圈。产业生态圈的出现,往往是区域产业高阶化发展的标志。所谓产业生态圈,即指某种(些)产业在某个(些)地域范围内业已形成(或按规划将要形成)的以某(些)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地域产业多维网络体系,体现了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及产业布局形式。与产业链、产业集群相比,产业生态圈形成了一种包括生产维、科技维、服务维、劳动维、公共维在内的多维立体网络体系,不仅聚焦现有区域产业的发展,更是着眼于未来产业的布局。

  2.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生态圈的特点

  改革开放初期,作为“世界工厂”的珠三角企业只负责贴牌生产,产品研发、设计、销售等均无需投入,区域产业链不够完整,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动的能力较差。近年来,珠三角致力于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在珠江东岸,以深圳、东莞、惠州及广州为主体,形成了全国著名的电子信息产业走廊;在珠江西岸,以佛山、中山、珠海、广州为主体,形成了电器机械产业集群。珠三角业已基本形成从基础产业、技术研发到市场拓展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条,其发展具有强烈外向型经济特征,通过抢占全球产业链制高点取得优势,并构建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但其仍缺涵盖低端、中端、次高端、高端等在内的单个产业的完整形态,特别是尚未形成包括研发、制造、供应、销售、技术服务、公共服务等在内的立体多维的产业生态布局,而这正是粤港澳大湾区当前急需着力打造的产业生态。

  (1)同一产业内高中低端并存且自成体系。生态系统是生态要素间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系,是生态圈中最突出的特点。如森林生态系统以乔木为主体,同时也包括少量灌木和草本植物,森林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并产生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这是森林生态圈中最突出的特点。与之类似,粤港澳大湾区既有发达的高端产业,也有作为高端产业支撑和配套的中低端产业,高中低端产业自成一体,共同构成一条完整的“微笑曲线”。如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信息技术产业,上下游供应链完备,产业生态系统完善,既包括高端研发及品牌营销,又包括中低端加工制造。这种“高低多元”且“自成体系”的产业层次,既是湾区产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又是湾区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

  (2)不同产业间错位发展且互补性强。珠三角区域经济起步时代,区域内各个城市产业独立规划、分别发展,产业重复性建设、同质化竞争严重。佛山市政协委员陈小霞在《关于加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几点问题及建议》中指出,珠三角9市中工业结构相似系数超过90%的有5对,9市的工业产值47%以上集中在食品、纺织、机械工业、电气机械、电子及通讯设备等5个行业,“诸侯经济”的思想壁垒导致产业规划资源浪费严重[1]。粤港澳大湾区将珠三角9市与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统一规划,重在实现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大城市产业间错位发展并形成互补关系。如深圳的科技企业加上香港融资市场,能促进整个大湾区高新科技产业链的形成;珠海横琴和澳门在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中错位分工,共同建设世界休闲旅游中心;广州及周边城市群制造业基础雄厚,对外贸易发达。而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城市则是四大城市第一、二产业外迁的聚集地。整体上看,湾区内产业结构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300多个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互补性较强,形成湾区特殊的综合竞争优势。

  (3)产业协同发展位居全球产业链制高点。与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定位不同,粤港澳大湾区通过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占据全球产业链制高点,湾区内产业发展格局更加开放,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如湾区移动通信技术产业具有全球领先的科技含量,深圳华为正在获得全球5G产业链中间环节(网络设备提供商领域、移动设备领域)的主导权。通过占据全球产业链高端,湾区GDP总量已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4)产业整体发展的生态环境良好。当前,国家正从生态文明、环境治理和修复的角度,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生态的发展,主要目的是通过创新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区域资源整合、生产要素整合,形成区域产业环境治理的大框架,即以创新发展的方式,实现湾区产业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

  二、从人才链到人才生态系统:粤港澳大湾区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变化

  (一)从区域人才需求变化看粤港澳大湾区人力资源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往往带来区域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导致区域人才的技能层次需求不断上移、能力类型需求更加多样。以珠三角为例,随着“两头在外、中间加工”的加工制造业向智能制造、高端服务业、高端金融业和高科技产业转型升级,珠三角人才需求结构逐步由“扁平形”向“金字塔形”轉变,在技能型人才为塔基的基础上,创新型、科技型人才的需求比例逐步增加,构成人才需求结构的金字塔尖。在原有珠三角产业转型发展的基础上,大湾区进一步提出经济共同发展基础上的区域整合,着力构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相应的,大湾区人力资源结构则由“金字塔形”向“梯形”转变,创新型、科技型等原有金字塔尖人才需求不断扩充,并与技能型人才一道呈现梯形结构(如图1)。

  总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人力资源结构呈现底部抬高、顶部扁平、一体贯通、开放包容的特点。

  1.底部抬高

  与珠三角人力资源需求结构相比,技能型人才虽然也是湾区人力资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才的技能层次明显提升,原来简单重复的手工劳作和低端的技能劳动越来越不适应湾区产业发展。作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高技能人才成为推动湾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作为塔底的技能型人才层次明显抬高。

  2.顶部扁平

  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于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原来作为金字塔塔尖的创新型、科技型人才数量必将大大扩充,顶部扁平的人力资源结构更能满足湾区对创新型、科技型人才日益增长的数量需求。

  3.一体贯通

  与珠三角割裂培养的不同层次人力资源特点相比,湾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力资源呈现一体贯通培养的特点,即技能型人才、科技型人才到创新型人才层次相互衔接,人才培养和成长路径更加一体和贯通。

  4.开放包容

  与珠三角人力资源培养主要面向区域内部需求不同,湾区在人力资源配置上更加强调国际视野,并直接面向国际产业分工与竞争,人力资源配置更加开放和包容。

  (二)从人才链到人才生态系统:契合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生态圈的人力资源生态环境

  人才生态系统,即指在特定的区域与时间内,所有各类人才群体与其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科技环境等)所形成的有机复合体。如果说长期以来珠三角重点打造与产业链相对应的人才链,重点关注的是人才链中不同层次技能人才培养,那么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生态圈构建的背景下,未来湾区打造的人才生态系统将把视线投向人才与环境的协同发展。从人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看,湾区通过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实现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为人才在湾区的自由流动提供便利;从人才与制度环境的关系看,粤港澳大湾区内法律和体制的差异,使得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作用的发挥受到一定限制,应直面大湾区制度性分割带来的困难,着力破解人才自由流动的体制障碍;从经济环境看,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均具备各自的优势行业,且能形成较好的互补关系,四大中心城市通过明确定位,可以解决多年的同质化竞争、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从而推动湾区内人力资源错位配置、一体化发展。契合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生态圈特点,湾区人力资源不宜采用传统的点对点配置方式(即针对某个固定岗位开设专业、设置课程、培养人才),而应更加注重整体规划、立体培养,即在湾区产业生态系统的背景下重新规划人力资源结构,面向全产业链、岗位群,多角度、全方位培养技能人才、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

  三、从专业学院到产业学院:粤港澳大湾区视阈下区域产业学院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从点对点到面对面:粤港澳大湾区视阈下区域产业学院的生成逻辑

  1.点对点:职业院校专业学院技能人才培养的通行模式

  职业教育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母机,如果说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生态圈的构建需要人才生态系统的支撑,那么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就是人才生态系统的重要子系统。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重点发展职业学校教育,职业院校依托专业(群)建院(即“专业学院”),采取一个专业对应一个岗位,或一个专业对应多个岗位的点对点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被高度分割且不成系统,虽在特定产业条件下能精准对接特定工作岗位,但随着区域产业高阶化发展及区域人力资源需求结构的变化,专业学院内的专业(群)往往难以紧跟区域产业发展进程,不能满足产业生态圈对人才生态系统的要求。

  2.面对面:粤港澳大湾区视阈下区域产业学院的生成逻辑

  产业学院以服务相关产业集群、满足产业生态特点为出发点,关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背后的生态环境要素,依托产业集群建设专业群,依托产业生态系统构建人才培养系统,弥补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盲目、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缺陷,是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元素。与专业学院相比,产业学院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现有的产业生态圈重新规划专业群,基于产业生态系统建构人才生态系统,更加符合湾区人才整体规划、立体培养的特点,是对原有专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补充。依托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采用面对面、面对链的方式,形成基于人才生態系统的人才整体规划,是能满足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生态圈要求的重要人才培养方式。从专业学院到产业学院,体现了作为湾区人才生态子系统的职业教育正在系统升级和趋于完善。

  (二)粤港澳大湾区视阈下区域产业学院承担的特殊使命

  1.产业学院是实现湾区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的沃土

  制度创新指的是能够使创新者获得追加或额外利益的、对现存制度的变革。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为标志,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由资源投入转向制度创新,诸如现代学徒制、混合所有制、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终身教育资历框架、1+X证书制度等制度创新举措相继在职业教育领域内快速推广,意在通过调整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内部要素间的关系,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及办学质量。然而,制度创新往往需要有利于创新性要素发挥作用的特定环境,产业学院以其灵活的办学体制、相对独立的运行机制及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为湾区职业教育制度创新提供了平台。如佛山市顺德区中等专业学校依托与佛山恺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办的中恺汽车产业学院,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由于该产业学院定位为民办非营利机构,学校与企业在其中各占股50%,这使得该产业学院自产生起便带有天然的混合所有制性质。也有学者认为,产业学院是由不同所有制属性资本混合注入的实行市场化独立运作的高职二级学院,具有服务明确产业的综合性功能和混合所有制属性[2];又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与华为共建的“华为ICT学院”,将职业院校学历教育课程、信息通信技术龙头企业的技能等级证书相融合,课证共生共长成为湾区1+X证书制度的模板等。

  2.产业学院是构建湾区“梯型”人力资源结构的重要平台

  位于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融合处的产业学院,承担着促进互补性知识流动、共享、整合、创新、应用和传播的功能,通过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这是其产生和发展的深层次机理和逻辑。所以,产业学院建设必须以区域产业链的价值活动分析为基础,紧密围绕产业价值链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部署创新链和教育链。[3]湾区产业学院直面湾区产业生态圈及“梯型”人力资源需求结构,一是面向湾区自成体系的产业生态,打造高中低端并存的人才培养链条。如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依托广州市教育局与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合作共建的动漫游戏产业学院,面向湾区自成体系的动漫游戏产业,打造涵盖动漫设计(产业链上游)、动漫产品及影视产品制作(产业链中游)、动漫游戏产品的展览与营销(产业链下游)的人才培养链条。二是针对湾区底部抬高、顶部扁平的“梯型”人力资源结构,不仅围绕中高端产业及产业中高端,不断提升底部技能人才培养层次,而且通过联合科技创新型企业,注重人才培养的科技、创新要素,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比例。前者如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与中峪智能增材制造加速器有限公司共建的3D打印产业学院,将传统打印提升到更加智能化、便捷化、通用化的3D打印模式,通过重点培养打印行业人才的3D打印技术、材料开发、3D打印机生产研发等能力,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及技能水平;后者如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广州市教育局与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合作共建的区块链产业学院,面向湾区培养区块链产业相关人才。正是因为产业学院与湾区产业生态圈及人才资源需求结构有这种密切关系,使得其能够成为构建湾区“梯型”人力资源结构的重要平台。

  3.产业学院是助推湾区占领国际产业链制高点的重要驱动力

  湾区产业学院是与湾区产业生态紧密对接,集学历教育、社会培训、技术研发与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教育实体机构。在当前湾区产业整体发展抢占全球产业链制高点的背景下,湾区产业学院必然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引入产业发展的国际先进标准,并将标准引入教学内容,培养适应产业链高端的技术技能人才,因而是助推湾区占领国际产业链制高点的重要驱动力。

  4.产业学院是实现湾区内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的重要路径

  传统职业教育话语体系中的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往往关注的是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纳入同一个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下的学历层次贯通,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基于技术技能复杂程度的技能贯通。湾区产业学院跳出原有职业教育内部层次贯通的局限,更多地依托产业内部高中低端人才技能特点及衔接特征,来开展技能人才贯通培养,更加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才规律,因而是实现湾区内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的重要路径。

  (三)粤港澳大湾区视阈下区域产业学院建设的方向

  与职业院校主要依托自身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专业学院不同,产业学院以服务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为宗旨,一般临近产业集群,或在产业集聚区内办学,从而解决产学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粤港澳大湾区视阈下区域产业学院服务湾区产业生态,其建设须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1.统筹布局、合理规划

  围绕湾区现有的产业生态布局,建议在原有区域职教集团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产业及教育资源,统筹产业学院建设布局,通过以若干个产业学院支撑一个职教集团的方式,实现人才高端培养的由虚向实。如围绕湾区内新一代通信技术及5G移动互联网发展,依托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建立华为通信产业学院、中兴通讯产业学院等,以上述实体性的产业学院为基础,建立并完善湾区通信技术职教集团,并围绕通信技术产业需求规划产业学院内部专业群,建构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与方式,真正成为集“项目化平台、嵌入式课程、混合式教与学”三元为一体,致力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机构。[4]

  2.中高贯通、一体培养

  基于湾区产业生态系统内高中低端并存且自成体系的特点,可在对标产业高中低端的基础上,依托产业学院实施中高贯通、一体培养。如依托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建立的产业学院、应用型本科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建立的产业学院,打通技术技能人才在产业的高中低端流动的通道,基于产业内技术技能的复杂程度,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贯通培养,培养覆盖产业需求的高中低端的人才。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也可通过与行业企业共建产业学院的方式,与职业院校融合并打通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的通道。

  3.着眼需求、高端培养

  聚焦湾区产业参与国际竞争、抢占全球产业链制高点的需求,重点培养适应全球高端产业链的人才。如广州市教育局与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针对湾区产业高端发展的需求,联合打造集“人才源、创新源、技术源与信息源”为一体的“产教融合示范区”,通过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区块链产业学院、物联网产业学院、食品工程产业学院、动漫游戏产业学院、康复医疗产业学院、石油化工产业学院等7个产业学院,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4.服务战略、体现特色

  服务战略,即指湾区内产业学院要服务国家大力推进的1+X证书制度、现代学徒制、高职扩招等职业教育重大制度及战略。一是服务国家1+X证书制度,鼓励产业学院与行业企业联合培训评价组织培育一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使湾区产业学院成为书证融通的重要平台;二是服务国家现代学徒制战略,鼓励职业院校、企业依托产业学院共建公共实训中心,鼓励行业企业将工作场地设在产业学院,使产业学院成为学徒在岗培养的重要基地;三是服务国家高职百万扩招战略,鼓励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依托产业学院扩充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使产业学院成为针对农民工、退役士兵、下岗职工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适切地点,成为实施职业教育百万扩招计划的重要支点。

  体现特色,即指湾区内产业学院要围绕湾区构建世界级城市群的特点,通过承接社会培训、开展技术服务,成为支撑湾区产业生态圈的重要动力。

  注释:

  ①2017年,珠三角9市总面积55368.7平方公里,占比全省31.2%;总人口5962.67万人,占比全省53.35%;经济总量75809.74亿元,占比全省79.67%。

  ②2017年,广州、深圳经济总量达43941.54亿元,占比珠三角9市57.96%。

  ③从区域覆盖范围看,粤港澳大湾区是在原有珠三角9市的基础上增加了香港与澳门,一定程度上与原有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有接续。但从产业发展方向看,原有珠江三角洲产业更强调对内辐射、带动腹地发展,湾区则更强调对外连接、抢占全球产业链的制高点,产业高阶化特征明显。

  李海东 黄文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