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的“职业病”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职业病,强迫症,专业力
  • 发布时间:2020-04-18 15:53

  从期待到热爱,我坚持着,进步着,也收获着。

  “职业病”

  没学习这个专业之前,“逛书店”时我和大多人一样会主要看那些摆在最前面的热销图书,通常在文创产品区停留的时间最长,大多时候也不会产生实际消费行为,因为要把想买的书留到网上促销时凑单。

  后来学了编辑出版学专业,去旅行时会把特色书店列在必去地点,每次去了商场不去书店总觉得没逛完,去了书店也时常会给朋友“拖后腿”,因为总要看看书店的热销榜单、新书推荐、图书分类方式、陈列形式,观察读者状态、阅读氛围也都成了必要流程,有时还会在阅览区和陌生人交流起读后感,“全套流程”总得花费不少时间。久而久之,朋友都说我有“职业病”。

  渐渐地,不知从何时起,每每看到图书折扣价太低,就会为出版人付出的劳动价值感到“愤愤不平”。拿到一本书不仅看内容、看装帧,还会想了解不同出版社的同一选题有哪些区别,在同类书里我买到的这本又具备哪些优势……

  我和许多追求进步的同学一样,曾立下过“多去图书馆,多读书”的Flag,只是后来我才领悟到,学习编辑出版学,“书”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而读书只是初阶目标,品书、爱书、与书相伴才是常态。到了研究生阶段,我不再只是“表面”地爱书,我开始本能地关注书,对书有了一份出版人的责任感。

  也可以说,学习编辑出版学的四年,我成长为一名有“职业病”的行业小兵。

  “强迫症”

  “做编辑,一定要有对文字的敏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字素养。”一位专业课老师在第一堂课上的开场白,我到现在还记着,而那门《校对实务》,就是“外人”眼里为我们专业量身定制的课程。

  在这门课上我们学习最基础的编辑知识,反复做着枯燥无味的校对练习,改过不计其数似是而非的错字病句。而似乎也是因为当时在这门课上拿到的高分,我对文字的“强迫症”开始一发不可收拾,走在街上随手拿的广告单里能发现错别字,小区墙上的宣传栏里能看到物业通知中不规范使用标点,也不止一次地对别人的文稿“指手画脚”,首行缩进两个字符不等于随意空格,汉字序号“一”后用顿号,数字序号“1”后用圆点,段落间距不统一实属“低级错误”……

  仿佛“职业病”日益严重,但我没有为此而困扰,从不因为比别人多花了时间在文章格式上而觉得多此一举,也不会因为时间仓促就放低对文字词句的要求。我始终觉得扎实的文字素养,是专业学习的收获,更是精进不休的“能源”,是有“专业力”的表现。

  每当有其他专业的同学因为论文格式找到我时,老师上课时教的Word排版就派上了用场;在单位实习做微信公众号编辑时,前辈会说“发送前你来检查文字”。随着学习和工作的深入,我越发觉得,文字素养不仅对于编辑来说是重中之重,几乎对于每个人都是必需的基础技能,我们常提到的“能说”“会写”都离不开扎实的文字素养。我想,即使毕业后不从事相关工作,在专业学习中练就的文字功底,在专业熏陶下积淀的文化素养都会伴随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使前进的每一步走得更沉稳、有力。

  也许是一份出彩的工作报告,也许是一次精彩的演讲展示,也許是一场成功的读书交流……我在后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受益于这些“职业病”,我也一改当初对编辑出版学专业的误解。我曾浅薄地认为这是一个与文字打交道的专业,未来的工作大抵就是校对文稿和看书读报,从未想到这些对文字的较真本领会对我有如此大的影响。后来,我逐渐体会到当时的想法有多狭隘,了解到文稿校对只是编辑工作的一部分,也意识到我们要学习的也远不只改错那么简单。

  专业力

  2014年我入学时,北京印刷学院的编辑出版学已经是北京市特色重点学科,我们学过的基础必修课包括编辑学、出版学、传播学、出版应用写作、校对实务、出版法规、编辑出版史、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新闻学概论、国外出版概况(中英双语)、版权贸易(中英双语)等。在这些课上,我们培养起最基本的专业素养,构建专业学习的基础框架体系,老师一步一步引导我们打下坚实的“地基”。然而,对于编辑所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来说,学好这些最基础的课程还远远不够。专业经典阅读(中英双语)、中国文学史、西方文化概论、畅销书与大众文化、公共关系学、文艺概论、印刷概论等基础拓展课程亦必不可少。俗言道,“根深才能叶茂”。只有地基稳固,方能高楼林立。具备了最基本的专业素养,才能开始进阶学习。

  2020年1月,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鲜出炉,北京印刷学院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入选。一时之间,师生同庆。而本科学习了四年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我更是深感自豪,因为这是我本科毕业后,得以进阶为一名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深厚基础。

  学习不同的方向总会有新的收获,专注不同的模块总能找到新的志趣。

  研究生阶段的媒体策划方向包括包括期刊策划、选题策划导论、选题策划实践、读者学、出版物市场调查等课程,在这些课上我们很多人是第一次接触书刊策划,学着从读者的角度考虑、从经营者的角度出发,而不只是在意自己的兴趣点。我们学着去策划一本书刊,去让一个构思从“发芽”到“结果”。

  还记得大三模拟书制作的课程上,老师带领我们结合市场调查与自身兴趣拟定图书选题。经过组织内容、编辑校对、排版设计等环节,将原本散乱无章的内容整理成一本图书的“雏形”。这期间要经历的是数次整理筛选内容、挨字逐句校对、图片元素处理、版式美化调整等流程。每个步骤都是专业知识与审美能力的考验,每个环节都是耐心与细心程度的体现。接下来,再去印刷厂挑选出符合图书内容主题和版式的纸张,与印刷师傅沟通如何使呈现效果最佳……最终亲眼看着自己数日的“心血”变成一本精美的图书,内心不觉会涌起几分成就感。

  除了媒体策划,出版营销也是我们的必修课。包括出版社经营管理、出版物市场营销、发行实务、出版物成本核算、出版物发行模拟等课程。

  有了一本图书的内容策划,出版人还需考虑如何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如何能让做出的书被更多读者喜爱,如何做好连接读者与优质内容的一根纽带。要有对内容的情怀,才能传承经典,要懂点“技术”,才能与时俱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理论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深入感受、投身实践更加不可或缺。图书大厦、书店、图书馆、报刊社、出版社、图书公司都是我们的第二课堂。

  在几门专业课上,老师还组织我们开展了多次出版物市场调查。这类实践调查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分工合作,前期不仅要确定好调查主题,撰写调查计划,也要备好采访提纲和调查问卷,随时准备着在调查过程中与读者以及书店的工作人员沟通交流,以获取最直接的市场信息。还记得为了“儿童绘本”主题调研,我们在盛夏骄阳的炙烤下,一天走遍了大大小小10余家书店,回收了近200份有效问卷,只为一份出色的调研报告,只为更了解我们热爱着的这个行业。

  从期待到热爱,我坚持着,进步着,也收获着。目标各异的课程给予我们不同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学习过程中或许没有太深的感受,但亲自上手实践后,我终于领悟,此前的每份努力都如此有意义。

  近年,有人唱衰传统出版,称之为“夕阳行业”,随之就有人会认为这个职业不再“吃香”,这个行业不再景气,但我始终坚信,出版是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行业,编辑是连结读者精神世界的职业。编辑出版学,不仅有关于“书”,更有关于“人”,它能聚集能量,散发光芒。

  赵晓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