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息肉,如何泰然应对

  • 来源:家庭医药
  • 关键字:息肉,环境,改变
  • 发布时间:2020-05-16 18:04

  经常听到有朋友说,我体检发现结肠上有息肉,这该怎么办?会不会恶变?是不是得了结肠癌?为此,笔者借此文为大家讲讲什么是息肉,以及发现各种息肉应该怎么办。

  息肉是指人体组织表面长出的赘生物,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严格意义上说息肉是良性的病变,但是不能排除良性息肉有恶变的可能,以及合并有恶性等情况的存在。

  那么,息肉是如何形成的呢?

  现代医学对息肉形成的具体原因目前尚无定论,通常认为其可能与局部慢性刺激和微环境改变有关,包括细菌、病毒感染,遗传,饮食等因素。而其形成的具体机制,则一般认为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器官的黏膜组织长期受到过敏原的激惹,导致局部组织水肿,逐渐膨胀,形成息肉;二是器官黏膜组织长期慢性发炎,导致局部黏膜组织增生水肿,形成息肉。

  临床因息肉存在的部位不同,命名各異,如鼻腔内的称为鼻息肉,鼻窦内的称为鼻窦息肉,牙龈上的称为牙龈息肉,胆囊内的称为胆囊息肉,胃内的称为胃息肉,中耳内的称为中耳息肉,声带上的称为声带息肉。对于不同的息肉,防治策略也完全不同——

  鼻息肉

  鼻息肉是耳鼻喉科的一种常见病,主要是指发生于鼻腔内的赘生物,中医称为“鼻痔”,通常与过敏体质及鼻腔慢性炎症有关。一般认为,鼻息肉是因为鼻腔和鼻窦黏膜极端水肿受重力作用而逐渐下垂所形成的非真性肿瘤,可为单侧或双侧,常发生于鼻腔的筛窦区、中鼻甲的游离缘及上颌窦口等处。症状以鼻塞为主,随着息肉不停增生,鼻塞逐渐加重,鼻涕多不易擤出,嗅觉减退或损失,进而出现头昏或头痛等。

  看似小小的鼻息肉,若不及时根治后果其实非常严重。这是因为,由鼻息肉引发的鼻窦炎往往是鼻炎中最严重的;鼻腔黏膜如果长期水肿下垂,形成荔枝肉状肿物,就会堵塞鼻腔,不仅妨碍呼吸,还使得鼻窦分泌物引流不畅,加重鼻窦炎,形成恶性循环。同时,鼻息肉还会引发诸多并发症,如咽喉炎、中耳炎及心、肺等脏器功能损害,有的甚至会发生恶变。因此,鼻息肉必须及时治疗。

  事实上,在鼻科领域,没有比鼻息肉更容易诊断的疾病。临床医生只需要通过问诊,配合运用内窥镜看到鼻腔内的淡黄色或灰白色息肉,一般即可确诊。而针对性的治疗手段,目前最常用的是功能性鼻内窥镜技术。鼻内窥镜被誉为耳鼻喉科医生的“第三只眼”,借助它可直接窥视到鼻腔、鼻窦内的隐蔽细微部位,不仅可以让手术操作变得更加精细,治疗更彻底,避免预后反复发作,同时还能保留鼻腔正常黏膜结构和功能,形成良好的通气和引流。据临床试验表明,通过运用功能性鼻内窥镜技术治疗鼻息肉,95%的患者术后恢复很好。

  声带息肉

  声带息肉好发于声带的前、中1/3交界处边缘,多为半透明、白色或粉红色,表面光滑的肿物,多为单侧,也可为双侧,是常见的引起声音嘶哑的疾病之一。患者往往有明显的喉炎、吸烟、长期发声不当等病史。临床表现主要是较长时间的声嘶,其程度和息肉大小及部位有关。因为对正常发声影响比较明显,诊断为声带息肉后就应及时处理,临床多采用手术切除。手术方法有多种,可视息肉大小、部位等具体情况而定。需要注意的是,出现声音嘶哑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并及时处理,排除声门型喉癌的可能。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包括:胆固醇息肉,它是胆固醇代谢失调的局部表现,无需太担心;炎性息肉、胆囊腺肌瘤病、腺瘤性息肉,这三种息肉都是可以发生癌变的,尤其合并有胆结石时癌变率更高。胆囊息肉的病因比较复杂,目前比较清楚的有3个方面:常见胆固醇息肉主要原因是胆汁中脂质代谢异常,导致胆固醇结晶析出,形成息肉;胆囊慢性炎症刺激,导致胆囊壁黏膜破坏,形成纤维瘢痕增生;其他原因如胆管梗阻、长时间的胆汁潴留、浓缩的胆汁的刺激、胰液反流以及来自肠道细菌、病毒感染等。一般认为肿瘤性胆囊息肉的高危因素为:单发,病变直径≥10mm;病变位于胆囊颈部;基底部宽或蒂粗大;合并胆结石;超声显示有丰富血流;患者年龄大于60岁。

  胆囊息肉的治疗可采取手术切除或腹腔镜切除,多数学者认为,以下情况应积极行手术治疗:高度怀疑为肿瘤性息肉;有明显临床症状;病变短期内明显增大。对于病变直径<5mm、无临床症状的息肉患者,主要予以随访,一般3~6个月行一次B超检查。

  消化道息肉

  消化道息肉包括食管息肉、胃息肉和肠息肉等,经常在体检过程中通过胃肠镜被发现。其表现为黏膜的慢性炎症引起局部黏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黏膜隆起样病变,也可以是腺瘤或错构瘤。消化道息肉的致病因素非常多,可能由原发疾病如炎症刺激等引起,也可能受情绪、饮食、环境等因素影响而诱发,还有部分大肠息肉有遗传倾向。

  常见的肠胃息肉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一般情况下不会癌变,腺瘤性息肉则有癌变的可能。消化道息肉的治疗目的是防止息肉发展为癌。一般而言,较大的息肉病变都应该考虑外科切除;良性息肉建议定期复查,关注变化,以便及时采取对应措施。

  子宫颈息肉

  子宫颈息肉是最常见的子宫颈良性病变,是小的子宫颈赘生物,有蒂或无蒂。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妇女,最常见于生育年龄的妇女,绝经后妇女偶尔可见。息肉根部多附着于子宫颈外口,或在颈管内,是由于慢性炎症刺激,颈管黏膜局部增生,逐渐向外口突出形成息肉。子宫颈息肉常无症状,一旦出现症状,最常见的是经间出血或性交后出血,有时可有白带增多或有月经过多。

  因宫颈息肉会产生有炎性刺激的分泌物,会破坏阴道生理环境,降低精子活力,息肉也会形成黏液栓,阻碍部分精液进入子宫,影响受孕。子宫颈息肉虽是子宫颈的良性肿瘤,恶变的发生率很低(小于1%),但它也有可能发生恶变。因此,子宫颈息肉的诊断明确后,最好选择摘除。此外,患者生活中应对宫颈中的慢性炎症及时关注,并将其消除,避免再次发生息肉。

  总之一句话,息肉不可怕,但也不容忽视,发现息肉要及早处理。此外,息肉的生命力极其旺盛,即使患者切除了息肉,但如果生活习惯没变,体内环境没变,适合息肉生长的土壤还在,息肉就有可能死灰复燃!所以,即使患者已经切除息肉,也建议视情况定期复查。

  毕晓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