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薪和裁员只是手段 企业自救需顺应变化

  企业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促使企业降薪和裁员的直接原因是现金流紧张,难以维持正常开支。而现金流紧张则是源于企业复工一再被迫延迟,业务无法正常开展。

  截至发稿前,除湖北省以外的地区,大部分都允许企业在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复工,但情况并不算乐观。

  企业最现实的困难是防护物资短缺,国内产能和产量仍不能满足现阶段全面复工的需求。防护物资分为设备和易耗品两类,前者如额温枪、消毒器械等,后者如口罩、消毒液。前者一次购买可重复使用,紧张状况正在缓解;而口罩、消毒液属于需求旺盛的消耗品,供给虽有跳跃式增长,但仍处于短缺状态。

  以口罩为例,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3月2日的消息,目前国内产能和产量突破了1亿个。而我国的就业人口高达7.8亿人(2019年国家统计局数据),即便每天每人用一个就消耗近8亿个,缺口仍然非常巨大。

  因此,目前只能优先保障医疗、水电、交通和通信等基础产业,以维持国计民生最低水平的正常运转。

  现在口罩供应链的瓶颈在原料熔喷布环节,其生产规模门槛远比口罩厂大得多,投资大周期长,短期内难以提升。也就是,即便继续扩大口罩产能,短期内口罩的实际产量提升仍非常困难。在产能全面征管的情况下,企业想采购足够数量的口罩等防护物资并不容易。

  其次,目前复工风险仍然较高,企业主担心遭受更大的损失而不敢复工。2月,多地相继传出了复工企业发现感染者的消息,个别感染者导致整栋办公楼被隔离封闭。截至发稿前,最新的一个事件发在生合肥,3月2日合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通报称,辖区内某企业发现一例感染者,密切接触者167人被集中隔离。

  通常情况下,员工的隔离成本将由企业承担,对于本就现金流紧张的企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员工感染导致企业被封闭隔离,反而使得复工实际时间推迟,落后于竞争对手,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企业主比较矛盾,一方面确实急于复工、愿望迫切,另一方面担心风险不敢复工。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复工,可能需要等到疫情彻底过去。

  这意味着,大多数企业至少要熬过四个月的断档期(1月~4月)和随后至少两三个月的爬坡期(5月~7月,不同行业的整个产业链从启动到恢复,需要不等的时间)。这段长达半年的时间内,企业无法获得收入(或收入非常有限),却仍需要承担房租、工资、五险一金和贷款本息等庞大的基本开支,其现金流压力可想而知。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早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公司一项对1 435家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84.91%的企业账上现金余额维持不到3个月,能维持6個月及以上的企业只有9.27%。即使是大企业,现金流充足维持6个月以上的也并非多数。前面提到的那些裁员、降薪企业,其实都属于大企业范畴。

  也就是说,如果不紧缩开支的话,大多数企业都不容易度过难关。而企业能做的选择非常有限。房租往往是长约,即便现在能够解约也未必能搬迁,可能性不大。而税收和员工五险一金以及银行贷款等,具有法律强制性,除非政策或合同调整,否则也无法减少或缓交(好在各地出台了一些减免社保金的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资金紧张)。

  停工或半停工状态下的其他开支本来就少,企业真正有效紧缩成本支出的方式,就只有降薪或裁员。

  同样紧缩开支,降薪、裁员各有利弊

  国内企业非常避讳裁员二字,似乎裁员与企业经营不善、难以为继画上了等号。一旦某个企业有裁员消息透露出来,它们往往第一反应是否认三连的辟谣式公关。因此,我们看到国内企业的消息多以降薪为主流。

  降薪的好处明显,在无需裁员的情况下就能实现紧缩开支的财务目标,有利于树立一个与员工共渡难关、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品牌形象。

  降薪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做法,那就是冻薪。所谓冻薪,就是常规的晋升加薪计划被冻结,原本要涨的部分都不涨了,在某个时间段内保持员工工资标准不变。冻薪对员工收入的影响较小,适合具有相当实力的企业。

  大多数企业的降薪,则是在现有的工资基础上下调。考虑到公平因素,企业降薪往往是按级别(比如管理层和普通员工等)统一标准下调薪资。以优信二手车为例,一般员工的降幅在20%~30%,高管降薪幅度高于40%。这样一来,外界形象固然良好,降薪的弊端却无法忽视。其一,初期大家意见不大,但时间一长容易造成士气低下,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削弱。其二,在没有业绩提成的情况下,集体降薪的做法与大锅饭无异,不利于员工间的良性竞争。其三,由于实际收入下降较多,一些能力强的员工容易被竞争对手以较低成本(高于其现有薪资)“挖走”,最后留下来的往往是能力平庸的员工,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竞争力下降。

  裁员的利弊则正好和降薪相反。它有利于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机制,留下的基本都是不可缺少的优秀员工,而裁掉多是能力较差或是工作不努力的员工。这样就会对全体员工产生正向的激励,留住的员工士气更高,对公司的凝聚力增强,有利于保持和增加企业竞争力。

  除了担心负面公众影响外,企业较少裁员的原因是裁员的成本较高。现行劳动法规定,企业主动辞退员工应按工龄年限进行补偿,业内通常采用略高一些“N+1补偿方案”,这将占用当前本来就非常宝贵的现金流。无力裁员,可能是一些企业转向降薪的重要原因。

  降薪裁员是手段,顺应变化调整策略才是根本

  无论是冻薪、降薪还是裁员,主要直接目的是节约开支,延长现金流的使用时间。这些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这些手段能帮助企业“止血”、挺过当下,但无法帮助企业“造血”,去赢得未来。

  面对当前的困局,企业正确的应对方式是:在长期竞争策略的大框架下,根据行业现状和企业自身情况,调整现有的短期竞争策略,以度过非常时期、放眼未来的市场竞争。

  每个企业的情况不同,各自的策略调整自然也不尽相同,但这几个原则应该是通用的。

  首先,可以放弃部分非核心利益,但前提是必须保持核心竞争力。以严重削弱核心竞争力为代价的方案断不可取,砍掉核心业务或是裁去核心员工可以节约开支无疑,但挨过了疫情期,企业也很难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其如此,不如将企业卖掉或趁早宣布破产,那样还可以多为股东保留一些资产价值。

  其次,短期内生存第一,开源和节流两手抓,以确保足够的现金流。利润和市场占有率决定发展,而现金流决定企业的生死。在降薪和减员之外,企业还要积极地拓展业务回笼资金。笔者的有限观察范围内,房地产行业中恒大全场打折销售是做得最好的,而中国图书网春节便提前预售的做法同样也值得肯定。

  再次,关注疫情对行业和自身的影响,并相应作出策略调整。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疫情带来的是短期性的负面影响。疫情过后行业会逐渐复苏,只是过程有快有慢。通常刚需品行业及其产业链上下游复苏比较快,而非刚需的如奢侈品、中高端服务等市场时间会更长。企业需要重视这个复苏时间,因为复苏时间越长,意味着对现金流的消耗越大。

  最后,无论如何应对和调整,企业必须清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保存实力、做好产品和服务永远都不会错,而脱离核心竞争力去谈机会和策略都是没有意义的。

  蚂蚁虫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