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向风景

  • 来源:中国摄影
  • 关键字:拍照,乡下,社会意味
  • 发布时间:2020-07-20 18:02

  “……她会在房子里里外外拍照,我则在童年故乡韦尔弗利特空无一人的安静海滩上漫步,关注时间和潮汐、风和水的细微动荡。”

  “现在,只有猫咪能够享受空荡荡又安静的公园。我从小在乡下成长,如今在这座大城市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想念大自然,那些森林和田野。”

  上面两段文字摘自玛格南图片社微信公号刊发的一系列玛格南摄影师们的新冠病毒疫情日记,这些文字分别由亚历克斯 ? 韦布 (Alex Webb) 和娜娜 ? 赫德曼(Nanna Heitmann)撰写,每人的文字后面都搭配着自己所拍的一张照片。往常,以纪实和报道摄影见长的玛格南摄影师大部分都是在路上进行着各种与社会政治相关题材的拍摄,如今一场突然暴发的疫情,使得他们过上了居家隔离的生活。以往,自然的、都市的风景多是报道摄影师作品中的“调味剂”,而疫情居然让风景成为这一段时间里不少玛格南摄影师关注的焦点。和普通人一样,可以让我们“自由呼吸”的大自然,也成为纪实摄影师的心之所向。此次有关疫情的摄影,除了抗疫现场的报道,众多冷清的都市景观恐怕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影像。而因为封城封国,人类停止活动,天空变蓝,河水变清,很多消失已久的动物开始回归的图像也时常成为疫情期间世界各地社交媒体的热搜。难怪不少人发出感叹:大自然根本不需要人类的拯救,需要人类拯救的只是人类本身。当我们看向风景,那些绝美的自然景观无不具有深深的社会意味;而那些社会景观,归根结底,其实也是这个世界的一种自然。

  所谓风景其实就是世界存在的方式和状态。法国艺术史学者卡特琳?古特(Catherine Grout)曾在《重返风景:当代艺术的地景再现》一书中进一步指出:“风景是和土地甚至整个地球紧密结合的,土地是人类和所有文化最原始的元素,我们生活在其上,它也是我们得以存活的重要条件。因此,透过每个风景/地景概念的了解方法,可以得知其中的文化属性,特别是作者的感官状态:他的智识、他的欲望、他的恐惧。风景也表达了我们和世界、和他人,甚至是和我们自己的关系。此外就现今的现象而言,风景见证了危险、混乱,甚至于和谐的关系。”这段话很好地诠释了艺术家和摄影师为何会不断地看向风景。

  摄影术发明以来,风景一直是许多摄影师们热衷的拍摄题材。在中国,因为风景摄影与中国的山水画一样都以山川自然为描绘的对象,所以没有哪一个摄影门类像风景摄影那样承载了如此多的摄影爱好者,甚至一些专业摄影师对艺术的理想和对世界的理解,正因如此,风景摄影也一直是国内研究者们讨论的重要话题。

  《中国摄影》杂志社承办的 “阜平 ? 中国风景摄影大展”在疫情期间展开评选,显得别有深意。这次大展由中国摄影家协会、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希望通过影像观照人类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摄影语言在风景主题创作中的多元表达,思考风景摄影在东西方文化脉络中的继承与创新。大展从2019 年 7 月 30 日开始征稿,至 2020 年 2 月9 日结束,共收到 396 位作者的投稿。疫情打乱了原定的评选节奏,评选方式从线下改成线上,评选时间也被拉长(从 2 月 20 日开始,至 3 月 14 日结束),最后由朱其、刘铮、庄辉、孙慨、杨越峦、袁园、颜长江 7 位艺术家和评论家组成的评委会遴选出 10 位优秀摄影师——魏壁、曾翰、陈见非、辛宏安、方国平、赵宇、唐凤中、白伟生、欧阳世忠、倪黎祥。

  这些作品代表了中国当下风景摄影的一些重要面向。

  1990 年代末以来,许多中国艺术家、摄影家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绘画图式中汲取养分,并吸收当代艺术的方法,去寻找自己的摄影语汇,风景摄影成为他们艺术探索的重要载体。这次大展有一半的入选者——魏壁、曾翰、陈见非、辛宏安、方国平,是从这一方向去创作的。这从一个侧面提示我们,在中国谈论风景摄影,以“山水”概念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自然观、艺术观与我们当下的关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方向。入展的另一些摄影师的作品显示出西方的新地形学摄影在中国当代摄影中的巨大影响,以及近些年在中国流行的景观摄影唤起的问题意识,对中国的风景摄影从自然风景转向社会风景的巨大推动。不可否认,研究和吸收来自中国传统和来自西方的许多艺术范式是摄影师们常用的创作策略,而这次入选的一些摄影师从个体感受出发,借助风景反观自身,追问风景背后的社会文化问题,形成了这些作品具体而独特的面貌。

  本期专题除了选登 10 位入选摄影师的风景摄影代表作品,还着重介绍了刘铮、庄辉和颜长江三位评委的风景摄影作品。刘铮还在进行中的《中土之国》系列,从宏观上看,以地理为界,类似文献摄影的方式呈现了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本土文明现今的面貌;但从他自身来看,从之前那些以“人”为主体的观念摄影转到如今的风景摄影,是“对人心恐惧的逃离,是自己得以存活的心灵安慰剂,是自己在惶惶不安中试图接近历史,回溯过往的尝试”,置身风景可以“让压抑与疲惫的内心得以片刻的喘息”。刘铮的风景是从社会历史和现实向内心回归的影像投射。颜长江的三峡摄影关注的是现实问题,剧烈的社会变迁刺激着他不断用摄影记录自己与地域景物之间的交互感应,大画幅相机拍摄的一张张“冷风景”照片的背后,蕴含的是“一种有着历史感、永恒感的大思考”。庄辉的《万物》是一部纯摄影作品,而且是无意识拍摄后整理而成的延续性作品,与此前庄辉常常使用的融合着影像、装置和行为等艺术媒介创作手法截然不同。在这部作品中,庄辉凭借自己的直觉和兴趣用相机记录行走中遇见的风景,当这些看似随意的照片连接在一起,凸显出艺术家对世界敏锐的感知和自由的观看。非常有意思的是,庄辉还把这组作品视为自己跳脱开创作中的认知和观念先行,打破“自我构建的欢欲”的渠道,因此风景摄影在庄辉那里上升到了艺术认识论的层面,成为一种观看,并思考自己的观看的行为。

  本期专题还邀请了此次大展的其他 4 位评委撰文。朱其、袁园、孙慨从各自擅长的研究角度对风景摄影的相关概念、发展变化和存在的问题做出独到的梳理和剖析;杨越峦作为大展发起人之一,介绍了这次大展的来龙去脉。

  “风景能给予我们三种真实——地理、自传和隐喻。地理如果单独存在,有时会使人感到乏味;自传总是琐碎的;隐喻可能是不靠谱的。而三者合在一起的话彼此会得到加强,我们会保持完整的对生活的热爱。”这是美国摄影师罗伯特 ? 亚当斯对风景给出的理解。

  本期专题从创作和理论的角度,展现“阜平 ?风景摄影大展”中 7 位评委和 10 位入选摄影师对风景摄影的各自看法。希望借助这些作品及其背后的思考,启发更多人看向风景,用影像和文字尽可能地去描摹它所处的环境和结构,并能保持对世界和对生活的热爱。

  钟华连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