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乡村”扮靓青岛发展基底

  • 来源:商周刊
  • 关键字:保障,支撑,发展
  • 发布时间:2020-09-08 17:43

  有了人才,乡村就有了生机与活力,产业兴旺就有了支撑和保障,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也是一个可以预见的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未来。

  国家级龙头农业企业康大集团每年从法国进口优良品种作为育种素材,从单靠国外育种到可以独立开发新品种,康大跨越上万公里,学到了世界前端育种技术,并面向全国推广。

  与此同时,一个满载着青岛农产品的集装箱正在穿洋过海。一个多月的时间,它将经行数万公里到达欧洲,将青岛产的肉兔产品、辣椒产品等优质农产品送进欧洲多家知名商超,成为欧洲人餐桌上的紧俏货。

  数万公里的一来一去,均是被同一个“磁场”——青岛乡村所牵引。这片有着东方瑞士美誉的肥沃土地,正在因为一场划时代的战略焕发出新的生机。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国家战略,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这20字方针,瞬间犹如一道光束,照遍华夏大地。

  时代所期,民心所向。2019年以来,青岛市紧紧围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目标定位,全面发起“乡村振兴攻势”,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谋篇布局,科学推进,在11293平方公里的青岛大地上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青岛答卷,一幅灿烂锦绣的画卷正次第展开。

  生态环境改善带来幸福感飙升

  7月初,即墨灵山玫瑰小镇的玫瑰迎来盛花期,1200多种五颜六色的玫瑰,让乡村田野变成一片花海。玫瑰小镇的玫瑰、花茶、糕点、精油皂等产品成为了吸引外地游客的法宝。

  玫瑰小镇位于即墨最北部、最偏远贫困村庄——西姜戈庄村。千亩玫瑰让这个原来贫困落后的村庄华丽转身,变成了全国4A级景区和全国最美休闲村庄。

  如西姜戈庄村般“颓势”逆转的村庄在青岛有很多,这种逆袭源于青岛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坚守。在青岛决策者看来,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青岛乡村生态本底具有大量独特的美学元素,新形态将使它们的资源价值得以重估。因而,青岛始终把打造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最大优势,通过不断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构建新型乡村形态,塑造出历史文脉、经济流向、绿色廊道、产业分布交互融合的空间结构,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以“大美乡村”扮靓城市发展基底。

  “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青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探索,要追溯到2006年。2006年至2011年,青岛市启动以村庄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为内容的“五化”工程,引导农民建设新农村。2011至2016年,青岛市实施以新型农村社区为载体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程,因地制宜推进集聚类社区建设,带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和社区集中。2017年起,实施以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服务美、人文美“五美”融合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带动村庄结构的全面优化。

  在2019年8月发布的《青岛市乡村振兴攻势作战方案(2019—2022年)》中,又将乡村生态宜居攻坚战作为一项重点内容,对提升农村规划和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提升美丽乡村品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工作做了任务分解。如今青岛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已初显成效, 2019年全省农村人居环境考核中,青岛农村污水治理、美丽乡村、美丽庭院位列全省第一。

  未来可期。经过四年攻坚,青岛乡村生态将开启崭新篇章。全市40%以上的村庄建成美丽宜居乡村,农村生态宜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升,村庄规划实现应编尽编,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6%以上……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就是要推进乡村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要主动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通过“绿化”“美化”“规划”等措施,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和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为重点,把乡村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富裕繁荣、和谐发展的美丽家园,让乡亲们都能生活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舒适环境中。

  绿树环绕的休闲区配置了石凳石桌,别致的花草树木和清凉河水相映成趣,加上公共区域的健身娱乐设施……莱西市沟东新村居住条件丝毫不逊于城市里的高档小区;供暖、天然气、自来水等配套,小区门口还设有镇级服务窗口,保障居民日常手续等服务办理,由周边8个村庄优化调整而成的龙泉湖社区的农民从2015年开始便已享受城里社区的待遇。

  美丽乡村的“美丽”不能只在表面,村民富了才是精髓所在。玫瑰小镇所在地西姜戈庄村原有土地贫瘠、沟壑纵横,地质坚硬,且水资源匮乏。因地质问题,当地农民辛苦一年种植的庄稼收成很低,年收入不足万元。自2012年玫瑰小镇建设以来,这片贫瘠的土地变成了玫瑰的海洋、爱情的圣地。村民李积佳在玫瑰小镇当花工,锄草、摘花,一个月挣3000多元! “我家住在公园里,欢迎大家来做客!”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还有幸福感的飙升,现在村民们最喜欢在天气晴好时,呼朋引伴到家里来做客,感受幸福美丽新农村的魅力。

  农商文旅全方位搭建产业生态圈

  位于铁山街道杨家山里的六合人家生态农家宴店主杨文淑近来忙得不可开交。“现在游客来了既能赏花,又能体验红色文化,尤其节假日店里都会爆满,生意比以前好太多了。” 在杨文淑看来,如今店里生意的火爆,得益于政府整体规划建设的杨家山里田园综合体。

  杨家山里田园综合体由原本散落在山沟里的8个村庄整体规划建设而成,充分挖掘各村独特的自然、文化及产业优势,推出了“踏春賞花+红色文化+影视体验”的乡村一日游,成为青岛网红打卡地。杨家山里田园综合体有关负责人表示,杨家山里田园综合体通过产业联动,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以文旅化融合探索乡村旅游新路子,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动村民共同富裕。

  无独有偶。山东“半岛田园综合体则是在融合了胶州市洋河镇南官庄村等4个村的基础上,整建制流转土地近1万亩,引进青岛金禾联投、中城开农业科技、富士康永龄农场等投资23.7亿元项目; 西海岸新区采取“指挥部+平台公司”开发模式,打造藏马山田园综合体,引进融创、佳诺华等工商资本,建设中国-以色列永丰农业园等20个园区;平度三合山、莱西“龙泉仙草”田园综合体入选省级示范创建……2019年以来,青岛在田园综合体创建方面实现新突破,新开工20家,累计引入工商资本358亿元,流转土地12万亩,辐射210个村庄、5.1万农户,带动6000多农民就业,促进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高于全市30%。

  2017年,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首次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作为新农村、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大目标,田园综合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路径。这是以绿色田园为本底、自然山水为映衬、文化为内核,乡村经济得以重塑,田园价值得以重估的一种新经济。通过农商文旅融合,搭建新产业生态圈,为新的城乡格局注入强大动力。

  从全国情况看,各省市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地方建设配套比较成熟,或有可借鉴的地方。如成都市都江堰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浙江安吉“田园鲁家”、云南保山万亩生态观光农业园、沂南县朱家林等,这些田园综合体各具特色,但不可或缺的是产业基础和文化支撑。其中,成都市都江堰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项目以粮油蔬菜产业为基础,以红阳猕猴桃为特色,以都江堰深厚的水文化、道文化、农耕文化为支撑,3年总投资21亿元,包含中央、省、市等各级财政投入,及各类金融和社会资本投资。沂南县朱家林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创客为主体,以创意农业、休闲农业、文创产业为核心,规划布局为“二带二园三区”,项目获评山东唯一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中央省市专项资金连续3年每年投入7000万元用于试点项目建设。现阶段,田园综合体项目多以国有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强调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确保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让农民充分分享发展成果,更有获得感。

  “无农不成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是农业。在平度大泽山脚下的东岳石村,“冬棚葡萄+春棚葡萄+露天葡萄+冷库葡萄”形成全季节性葡萄产业链,越来越多的村民试水旅游采摘和农家宴,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突破3.2万元。如今,青岛的农村不断涌现出乡村旅游、农业休闲和农村电商这些现代高效农业,不仅提升了农业附加值,也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在市级层面上,为下活产业振兴这盘棋而作出精心布局。日前,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牵头组成了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专班,在产业发展方向上,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专班将突破发展规模农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体验农业、终端农业等“七大农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生猪、禽类、养牛3个百亿级产业,培育打造粮食、蔬菜、果品3个百亿级产业。在集群培育方面,培育打造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2条千亿级产业链,蓝莓、茶叶、葡萄和大樱桃等5条10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链。培育打造青岛农品品牌集群,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计划年内引进过亿元乡村振兴大项目20个以上,开工建设5亿元大项目32个、总投资838亿元,农业固投增长30%以上。

  目前,总投资40亿元的莱西新希望六和生猪养殖项目进展顺利,包括正邦集团总投资100亿元的生猪全产业链项目、郎坤现代农业产业园、中荷花卉智谷项目、唐人神生猪产业链及肉制品加工项目等在内的19个在谈项目都在顺利推进中。

  一个个以农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圈正在聚集成环,有力促进城乡功能和空间融合发展,青岛农业内涵正在不断拓展。

  科技人才汇聚成为乡村振兴发展“新引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的是要人才振兴。但是,對于乡村而言,本土人才成为当下振兴乡村的一个“缺口”。吸引走出去的农村青年“回流”,让飞出去的“凤凰”飞回来,投身到当地的农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希望所在,也是乡村振兴的未来所在。

  2013年,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毕业后的耿琪超,毅然选择回到家乡莱西创业,从事与农业有关的胡萝卜的种植、加工和出口生意。“在莱西,两口之家每年最多能种十几亩地,而在美国,一个人运用现代机械化轻轻松松就可以管理万亩良田。”在美国求学期间,耿琪超深切体会到了两个国家在设施农业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那时他便立志将美国的机械化农业作业技术带回养育自己的家乡,把家乡的父老乡亲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回到家乡后,他带领团队科研攻关,经过四年的时间,成功开发了一套集计算机、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微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一体的胡萝卜品质检测系统及设备。“这样一台机器人每年可以给公司节省上百万元人工成本,胡萝卜年出口量可以提高30%。” 耿琪超说,他已经收到多家公司关于胡萝卜智能分拣机器人的订单。下一步,他们还打算研究胡萝卜全自动装箱生产线和苹果自动网套生产线,待实验成功后,会将所有机器人进行批量生产并投入市场。“届时,将极大提高农产品的产业化程度及其在外贸出口中的国际竞争力。”谈起未来的打算,耿琪超信心满满。

  有了人才,乡村就有了生机与活力,产业兴旺就有了支撑和保障,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也是一个可以预见的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未来。近年来,大量的外来人才进乡村和本土人才“留下来”,汇聚成为青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有专家分析表示,农村要实现现代化,一方面,要大力“聚”人才,狠下功夫引进乡村发展中急需的技术、管理人才,用好的事业平台、机制待遇让人才“愿意留”且留下来有发展;另一方面,还要着力培养本土人才,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加强技术帮扶、教育和培训力度,通过培养人才、搭建平台,让更多的本土人才成长起来,就近施展才华。

  目前,青岛正通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专业技术队伍提升工程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工程,加快乡村人才集聚。一组数据可以看出“聚”人才的力度:2019年,青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3万人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1万人,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和合作社1300家,总量居全省第一。招聘大学生基层服务岗156人,农业科技特派员达到700名。发放创业扶持资金4485万元,帮扶4535人次、增长258%。2019年乡村人才考核中,青岛位居全省首位。

  植根乡土乡村,在青岛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展现的不仅仅是一股浓浓的“科技范”,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聂艳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