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推进乡村振兴的优势、瓶颈及对策建议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山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落实总书记的要求,是对菏泽市的党员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现实检验,是实现“突破菏泽、后来居上”的重大机遇和重要举措。菏泽市作为农业大市,弄清当前推进乡村振兴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能够为下一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菏泽路径提供参考。

  一、菏泽市推进乡村振兴的优势条件

  菏泽市作为山东省农业大市,农业乡村发展具有较好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自己的优势条件。

  1.土地资源优势

  土地资源是乡村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发展现代农业重要载体。菏泽市属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四季分明,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先天的条件和优势。菏泽市耕地面积1244.5万亩,占全省的10.9%,其中水田0.9万亩,水浇地1235亩,旱地8.9万亩。2018年菏泽市粮食产量为149亿斤,占山东省粮食产量的14%,是全国重要的优质粮棉、果蔬、畜牧生产、中药材基地。

  2.人力资源优势

  菏泽市是人口大市,户籍人口1019万,常住人口876.5万,其中15—54岁之间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达到51.9%,产业发展具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由于菏泽市前期工业化进程起步较晚,容纳的就业岗位有限,大量的劳动力外出打工。随着菏泽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就业容量的扩大,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创业就业。针对这种趋势,菏泽市因势利导,大力实施“归雁兴菏”行动,出台了《菏泽市人才新政30条》。自全市返乡创业工作启动以来,共7.5万名菏泽籍在外人士相继返乡创业就业,领办创办企业3.8万家,带动就业21.5万人。

  3.规模化经营优势

  近年来菏泽市土地流转和托管的速度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推动了土地的规模经营。截止2018年底,菏泽市土地流转面积为385万亩,流转率达到33.1%,土地托管面积达到425万亩。全市工商登记注册农民合作社29834家,占全省14.7%,家庭农场6657家,占全省10.4%,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833家,占全省14.1%。

  4.农业新动能优势

  首先,农村电商迅猛发展。2018年菏泽市淘宝村267个、淘宝镇35个,数量稳居全国地市级第一位。其次,乡村休闲旅游业迅速发展。菏泽市先后有8个特色小镇被定为山东省服务业特色小镇培育项目,东明玉皇新村被定为山东省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这些项目是下一步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载体。再次,现代食品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菏泽市以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为抓手,以提升农产品品质、培育企业品牌为目标,充分利用特色农业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山东绿禾、巨鑫源和银香伟业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5.良好生态优势

  菏泽市是典型的平原城市,地势平整,四季分明,气候宜居,乡村生态基础良好。2018年以来,菏泽市深入开展村庄环境、路域环境、河域环境、田野環境、庭院环境等专项整治行动,大力实施农村“七改”工程,积极推进乡村全域保洁市场化,深入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通过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菏泽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6.文化底蕴优势

  菏泽地处“两圈一带”(中原文化圈、齐鲁文化圈,黄河文化带)交汇之处,特殊的文化地缘,使得菏泽境内的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文化特色异常鲜明,民俗原貌相当完整。近年来菏泽市加大了文化遗产的发掘和整理,目前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21项,全国地级市第3名。菏泽市大力弘扬优秀乡村文化,加快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建设了一批乡村记忆博物馆和村史馆。总的来说,菏泽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有待进一步发展,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

  二、菏泽市推进乡村振兴的瓶颈因素

  1.产业发展瓶颈

  菏泽市产业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同质化严重,“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产业格局还没有形成;二是产业发展缺少组织带动,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三是产业化水平不高,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带动。分析产业发展瓶颈因素,其根源是分散的小农户经营方式。要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耕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目前菏泽市土地流转中,不少是一家一户的零散流转,流转总面积、单体流转规模都不大,形不成规模效益;二是通过农民组织把土地集中起来,比如农民合作社,菏泽市农民合作社数量近3万家,由于人才和经营能力的限制,大多数合作社规模小,服务带动能力有限。

  2.基层组织建设瓶颈

  村级基层组织建设目前突出表现为村干部能力不足,主要原因是村级班子中存在年龄老化、能力弱化、组织力涣散等问题,全市4958名农村党组织书记中,60岁以上的占21.6%。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主要原因党员年龄偏大、年轻党员发展缓慢,老党员普遍存在参与组织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归属感和凝聚力不强。

  3.集体经济薄弱瓶颈

  菏泽市在全国推行土地承包较早的地区,很多村把集体资产全部分光,村集体没有了经济基础。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就会出现村干部“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活动没人来”的现象。尽管全菏泽市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上的村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经济收入渠道普遍较为单一,大多是出租土地、扶贫车间或者光伏发电收益等资产型收入,很少有经营型收入,无钱办事问题仍然突出。

  4.内生动力瓶颈

  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目前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一些地方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仍存在要项目、等资金、靠上级的思想,“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政府干、农民看”等现象依然存在。在调研中发现,一些乡村新型社区和美丽乡村示范点在打造的过程中,镇政府是推动主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后续推进难以为继。一些地方乡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不够,组织发动群众的方式方法陈旧,干部拍板多、农民声音少,发挥农民主体地位和作用不够。

  5.乡村“空心化”瓶颈

  菏泽目前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在市场机制的驱动下,乡村要素向城市流动,导致乡村空心化。一是人口“空心化”。全市常年140多万人在外务工,这些人大多数为青壮年,老人、孩子和妇女留守农村,乡村发展不少地方缺少生机、缺少活力。二是产业“空心化”。目前绝大部分村庄几乎没有土地存量,甚至村庄外的沟壕已被定为一般农田,缺少乡村集体发展经济的空间,村庄集体产业很难发展。三是配套“空心化”。乡村院落大小不一,地基高度参差不齐,房屋造型各异,胡同弯曲狭窄,给道路、供水、排涝、通讯、供暖、供气等设施配套带来较大困难。

  6.资金用地瓶颈

  首先是资金瓶颈。目前菏泽市县区乡镇经济基础薄弱,财力有限,除了切块的涉农整合资金,很难有更多财政资金投向乡村。由于农业面临自然灾害风险、市场风险和负面信息风险,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资本进入相对审慎。其次是设施用地瓶颈。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包括休闲旅游业、设施大棚、农产品储存和加工,需要农用设施用地,但难以审批。近两年全国加大了土地卫片专项整治行动的力度,导致很多设施农业用地被认定为违法占地,严重制约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壮大。

  三、菏泽市推进乡村振兴的若干建议

  推动乡村振兴,要结合菏泽市实际,紧紧把握产业振兴这个重点,抓住组织振兴这个牛鼻子,带动人才振兴、生态振兴和文化振兴。

  1.围绕产业振兴,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一定要在县域内统筹考虑城乡产业发展,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布局,促进县镇村联动发展。一是推动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走规模经营的路子,通过集中连片种植、规模化经营实现提质增效。菏泽市有基本农田1084.4万亩,农业规模化经营潜力很大。要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为土地流转提供明晰产权、规范合同等基础支撑和信息发布、政策咨询、价格评估等公共服务。二是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是支持农民合作社做强做大,鼓励成立合作社联社,村两委领办合作社,切实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三是大力培育特色农业品牌。积极培育壮大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要立足菏泽特色优势,按照“品牌高端化”的要求,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农业特色、本土优势,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要增强企业品牌化发展意识,支持企业培育发展自主品牌,引导企业与农户等共创企业品牌,培育一批“土字号”“乡字号”产品品牌。四是大力发展农业“新六产”,带动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農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进一步推动农村电商扩面增量、提档升级,切实发挥其在催生实体经济、促进创新创业、带动群众致富等方面的作用。

  2.围绕人才振兴,推动形成乡村新活力

  一是大力培育和扶持新型经营主体。从财政、金融、用地、税收等方面制定扶持政策,引导土地资源流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愿意种地的人能获得更多的土地经营权。建议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认证制度,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通过有效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培养造就“新农人”。三是吸引返乡人员创业就业,发展“归雁经济”。外出打工人员是人才“富矿”,通过打拼,他们积累了知识、经验、能力和商脉,实践证明,引来一个能人就带来一个产业,带动一批人就业。要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吸引返乡人员,以乡情感化人、以热情打动人、以产业留住人。

  3.围绕生态振兴,推动乡村绿色发展

  一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核心,倡导绿色生产。推行标准化生产,农药化肥减量化,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农作物秸秆回收再利用。二是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继续推进乡村道路、厕所、供电、学校、住房、饮水、供暖“七改”工程,积极争取省三年乡村道路改建计划,2020年基本实现乡村道路硬化“户户通”。加快推进乡村“厕所革命”,全面完成改厕任务。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完善基本农田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树立规划引领的理念,加快编制管长远、可操作、切实际的乡村发展规划,确保实现乡村规划全覆盖。在建设新型乡村社区过程中,要科学布局,量力而行,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挥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活农民热情。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土地规模经营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4.围绕文化振兴,推动形成乡村新气象

  一要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乡村、深入人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四德工程”。二要积极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发展文化产业。要结合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深入挖掘、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留住乡村的文化符号和历史印迹,打造一批集乡土建筑和乡村民俗为一体的乡村博物馆。三要大力推动移风易俗。把移风易俗作为乡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坚决遏制天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行为。

  作者简介:

  郭存德,山东曹县人,现任中共菏泽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和“三农”问题。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