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扩张不等于多取少予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08-11-28 17:25
  亮丽的奥运会结束了,针对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中央高层近日聚会北戴河,进行关键的对策讨论。各方面的信息表明,一些基本共识已经形成,接下来就要看如何协调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其中还有所争议的则是财政政策会否转向积极,在可能的财政扩张行动中,是继续以政府为主多收多支,还是通过大规模减免税负给企业和个人更多自由?

  我们当然希望是后者,这也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持续多年的税收高增长,让政府部门习惯了手上有足够的钱花,即使今年经济增长出现疲态、通胀率居高不下,1~7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仍然高达30.5%。10年前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也是靠扩张式的政府投资刺激,才避免了经济失速。因此相当一批决策者的思维定势中,财政政策要转向积极,就是政府要先多收入,然后再多支出。

  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看法目前在财政部等核心部委中,仍然颇具代表性。在近期有关宏观政策调整的争议中,财政部门一再说手上钱不够多,难以保证今年因为雪灾、地震和经济减速所需的额外支出。一些财政官员和研究专家还声称,下半年税收增长存在不确定性,财政减收因素不容忽视,说白了就是不愿减少财政收入,反对大规模减税。

  财政部门老调重弹,并不出人意料,因为中国并没有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诸如政府多收入才能多支出、经济增长需要政府支出才能得到有效刺激等传统经济思维,短期内很难完全退出政府决策通盘考虑之中。

  由此我们对即将出台的财政扩张举措不无忧虑,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很可能借此死保财政收入来源,并扩大财政支出权限。

  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看,财政扩张既有政府通过预算赤字多支出,直接刺激经济增长,还有通过减税或退税,充分让利于企业和公众,间接刺激经济增长。特别是在经济繁荣周期趋向变局时,因为此前分享了增长成果,政府更有能力大幅减税或退税。只有在严重经济衰退接近尾声时,政府采取财政性投资等支出扩张手段,才有可能刺激经济逐步复苏,这也是凯恩斯最重要的贡献。

  当前中国经济显然不是严重衰退接近尾声,而是经济繁荣周期面临变局。因此更需要政府大规模减免企业和个人税负。

  《投资者报》在社论中已多次论述,作为全球排名前列的高税负国家,中国具有大幅提高个税起征点、调低累进税率、减免企业所得税并推进增值税转型的充分条件。在税收增长多年3倍于同期GDP增速的情况下,再不推出大规模减税计划,不仅难以挽救当前经济困境,更会错过酝酿多年的税收体制改革,给中国经济增长埋下隐患。

  我们强调,市场经济体制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减少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不当作为。最近1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高税收政策和财政收入高增长,事实上让政府成为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中一个庞大的利益主体,不仅深度介入各经济领域活动,还对市场化竞争主体崛起形成巨大制约。虽然我们认同,中国可以兼用行政和市场的手段,整合出一批世界级国企,但我们也都承认,真正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和全球竞争优势的企业,只能是激烈竞争的胜者。

  这就提醒决策者,始终不能忘记给予企业和公众更大的自由度,诸如适时减免较高的税负,就是政府对市场经济最好的支持举措,是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财政扩张行动。事实已经证明,过多的钱留在政府手上,容易出现低效率和重复性财政性投资,容易诱发行政开支猛增,财政转移支付也会留下许多权力寻租空间。8月27日,全国人大审议的2007年中央决算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表明,53个中央部门被审计出问题资金470亿元,几大中央电信企业的重复投资接近1000亿元,财政部还将376亿多元收入未纳入预算管理,类似问题在各地政府就更多。与其让政府多拿钱乱花,不如让企业和公众拥有更大自主权。

  我们注意到,一些零星税负减免和杂费减除,近期已经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层面展开,这值得充分肯定。但从总体规模上看,即使目前有关机构提出所谓的经济刺激计划,涉及各项减税总额也不过1500亿元,无论是相对于中国一年约6万亿元财政收入,还是近25万亿元的GDP,这样的减税规模都显得微不足道,决策层需要考虑扩大减税的范围和幅度。

  改革开放30年之际,新的财政扩张能否不再重走多取多予的老路,值得决策者审慎选择。

  《投资者报》社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