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男护士”到“第一书记”
- 来源:中国报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彝族,贫困户,故事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11-06 18:44
“苏木地伟喔(远方的贵宾),确波果拉苏(四方的朋友)……纸张我木都(彝乡多美酒),色拉你喔苏(美酒敬宾朋),苏尼苏达洛洛(请喝一杯酒呀)……”8月30日下午,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螺髻山彝寨,来自中国文联等机构的“心连心”文艺小分队与彝族乡亲们载歌载舞,欢快地唱起了彝族的祝酒歌。
冯巩、张泽群等演职人员都已不是第一次来凉山,青山绿水依旧旖旎,而凉山彝族老乡的生活已是大变样,头一次入住由当地彝族贫困户运营的民宿——“朵洛荷”非遗民宿(妞妞嫫艺术客栈),更是让他们感觉特别有意义。
“说起‘朵洛荷,可不简单,它是第一家集彝族传统文化民宿、特色餐饮、电商线下、非遗文创工坊于一体的民宿综合体。”一手打造“朵洛荷”民宿的汉族小伙儿王新对《中国报道》记者娓娓道来他当“第一书记”的故事。而他的故事,正是千千万万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扶贫干部的真实写照。
干好电商先当“护士”
今年还不满30岁的王新是土生土长的凉山人,在国家助学贷款和爱心人士的资助下考上大学,因为想回馈社会,王新选择了成都医学院的护理专业。2014年,王新进入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务部工作,有了大城市稳定的工作,娶妻安家,但他还是心心念念要为家乡做点事情。2017年11月17日,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发出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的通知,王新第一个报名。一个月后,2017年12月18日,王新来到普格县螺髻山镇德育村担任第一书记。
在彝语里,普格的意思是“山垭口下的草甸子”,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南部的普格县,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典型的高山农业县,也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当时,德育村共有67户贫困户296人。没有产业、没有资金、没有技能,村集体经济等于零。
如何让他们脱贫,走上致富路,是个大难题。驻村两年多来,王新主要做了这样两件和自己的专业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儿,“一是电商;二是民宿综合体。”这是王新“望闻问切”后给德育村开出的诊断处方:电商做“外敷”,民宿当“内服”,两者结合在一起,就能根治“穷病”。
“如果发展种植业,山上没有大片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土壤;发展养殖业,村民们没有承担前期投入抗风险的能力……”经过深入调研和摸索,王新发现这里的原生态特产,山菌、核桃、苦荞等“藏在深山人未知”,它们如果能走出大山,肯定很受欢迎。于是,王新从零学起,摸索着在京东、淘宝、天猫上开店,搭建了电子商城、微店等销售渠道,还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宣传平台,同时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拔培养电商销售人员,就这样从无到有打造出了一支完整的电商运营队伍。
千百年来只会务农的当地村民破天荒地学做电商,当然遇到了不少困难。“一开始,几乎有一半货都退了回来。后来一调查才发现,灌装、打包、邮寄等生产销售流程都有问题,不少村民发货时不是填错了姓名地址,就是少放了产品,还有的直接把空箱子寄走,闹了不少笑话,也出了不少纠纷。”王新经过反复思考,创造性地把在学护理时学到的“三查七对”“双人核对”等工作流程引入电商工作中,防范再出错。
“我要求他们在货物打包时,要逐条核对客户姓名、电话、地址和产品是否对得上,重量是否够,到邮局后再核对一次,出错率明显降了下来。”王新说,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村民们逐渐熟悉了工作流程,养成了严谨的工作态度,质量关把控住了。“当护士和干电商,从工作的严谨角度是一样的,我这也算是把上大学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
参与电商工作的贫困户生活都有了质的提高,曾经的建卡贫困户吉木阿牛现在已经是负责市场运营的部门经理,月工资有5000多元。
2019年,王新先后争取到了两笔扶持资金共135万元,全部用于德育村的产业开发和产品销售推广,让全村528户共2187人都能收益,每年创造收入近10万元。
彝绣包包成“网红”
“彝绣是凉山的特色,但是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怎么传承和发扬彝族传统刺绣技艺、把它和现代商品结合起来、符合现代的审美需求,是个很大的课题。”王新向《中国报道》记者说。
以前的彝绣产品品种单一,难有销路,村民自己做出来的东西既不够好看,也缺乏创新,根本无法凸显文化特色,村民们也根本不相信这种东西也能挣钱。为了鼓动村民们参与文创产业开发,王新每天带着扶贫队员挨家挨户苦口婆心地动员,一部分村民半信半疑地跟著他干了起来。
“我们摸索出一条产学研一体的文化产业扶贫机制,这在凉山州也是首创。”王新多方打听,联系到了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专业的钱华敏副教授,坚持不懈地沟通联络,王新最终用诚意打动了钱华敏,她来到德育村进行研究考察后,决定与德育村合作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
王新还联系螺髻山景区管理局、凉山州非遗保护中心联合开展了产业扶贫彝绣培训班,并从外地请来了有20年经验的资深老师,对当地的彝族妇女展开轮训。
身着彝族服饰的王新推介德育村这两年来开发的电商产品。 摄影/ 王哲
绣着彝族图案的女士手提包,色彩艳丽的冰箱贴,摆放整齐的茶垫、靠枕……四川泸州援彝帮扶干部、普格县委常委、副县长刘彬也来为彝绣工坊打call,他带着记者走进位于螺髻山彝寨的文创扶贫工坊,色彩别致的各色产品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刺绣精美的文创产品都是由彝族妇女制作而成。
德育村妇联主任博什么日洛从小喜欢刺绣,但都是自己在家里接服饰制作的活儿,通过集中学习,对彝绣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自己的技艺也提高了不少。德育村村民阿力莫惹洛之前从未学习过彝绣,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有了自己独立完成的文创绣品。
“我们把彝绣融入了日常的包包等物件上,看起来既别致又时尚还实用。然后再通过电商销售出去。”王新说,“小小的彝绣,意义很重大。以前彝族农妇在家做完农活就是照看孩子,自己没有经济收入,家庭地位也低;现在学习彝绣,实现了在家就业,可以增加家庭收入,更重要的是,家庭地位也提高了。”
为了进一步拓展德育村特色文创产业,王新远赴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取经,甘孜州植物标本装饰画项目的发展给了王新启发,德育村有着丰富的草木资源可以作为制作标本装饰的原材料,还可以将彝族文化元素融入画作之中,目前,德育村的文创产品已经有植物标本装饰画、民族特色台历、彝绣包包等20大门类产品。“不到100元,就能买一个彝乡风情的包包,彝绣的小件包包现在都成了大城市女生青睐的网红产品。” 王新说。
在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螺髻山镇黄草坪村,梯田下修建的新房整齐排列。
为了德育村文创产品的可持续发展,王新摸索着用做企业的思维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头设计并注册了“妞妞嫫”商标,并申请了“四川扶贫”公用商标的使用权,注册了普格县螺髻山妞妞嫫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王新带着合作社成员先后去北京、成都、广州等地推广“妞妞嫫”品牌,并先后与中国电子商务大数据交易中心、成都乡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泸州老窖集团等大型企业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今年4月1日,王新在多方面支持下上线了德育村扶贫商城。该平台由“妞妞嫫”合作社直接运作,开设了农特产品、特色文化产品等专区。商城运营所得利润的30%上交村集体经济账簿,30%给村里的贫困户分红,剩余用于合作社后续发展需要。
凉山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克惹晓夫对此深有感慨:“将旅游文创产品与非遗相结合,打造出受市场欢迎的文创产品,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同时也让非遗文化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意义非同凡响。”
打造彝乡首个非遗民宿综合体
拥有世界第一温泉瀑布的螺髻山是凉山州第一批4A级旅游景区,现在正在创建5A级景区,风景如画的螺髻山,每年的3月到11月是旅游旺季,可是纷至沓来的游客几乎全都是“一日游”,吃住都在西昌,消费与当地的彝乡没有关系。王新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点,一个“治穷”金点子也由此產生。
“想方设法把游客留下来。”王新决定发展民族特色民宿,再与非遗特色文创工坊捆绑在一起,打造民宿综合体,实现多赢。说干就干,利用原先的彝寨房屋,一个民族风情浓郁的“朵洛荷”民宿很快就成为现实。
朵洛荷,是有着“东方狂欢节”美誉的彝族火把节之舞。彝语“朵”即火,引申为火把,“洛”为唱。“朵洛荷”民宿即以此文化为主题。刚刚开张的“朵洛荷”民宿共有21个房间,从背景墙、“火把”壁灯、伞式床头灯到室内装饰,把彝族火把节,朵洛荷舞蹈的浓郁民族风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每间房的大门上还装饰有彝族传说小故事。在民宿里,游客不仅可以吃住,还能现场观看和参与彝绣的现场制作,买到有特色的文创产品和当地的农土特产。
“朵洛荷”民宿继“妞妞嫫”合作社后,成为第二个村集体经济项目。德育村村民也投入到民宿管理中来,前台接待、大堂经理、客房经理、保洁员等岗位都由当地村民担任,每月领取工资,有效助力家庭脱贫奔康,并且也让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了质的变化。
“未来,我们要把非遗民宿综合体的概念推而广之。”王新说,今后将依托这个民宿品牌整合其他民宿,形成抱团式发展,带动当地村民增收。王新马不停蹄地带领村民利用各个场合各种平台讲述扶贫故事。“村民们多年来形成的习惯是等靠要,我希望带动他们主动出击宣传‘妞妞嫫合作社,也吸引更多游客来‘朵洛荷民宿。”
“第一书记”的艰辛
“我现在的工作状态可以说是‘5+2‘白+黑,天天忙到飞起。”每天早上起床后,王新就前往民宿和合作社,午饭后,他会下乡去村民家中,下午六七点回到住所,吃过晚饭,他就埋头做书面材料到深夜。
王新的微信头像是一张自己和妻子的卡通人物结婚登记合影,朋友圈里除了扶贫工作之外,也有一些和妻子说的“甜到肉麻”的情话。“感觉自己亏欠老婆太多,以后要加倍补偿她。”王新告诉《中国报道》记者,他与妻子结婚刚一年多就来到德育村工作,和妻子聚少离多。两个多月才能回家一次,单程就需要8小时,在家里也只能待一两天。
刚开始因为沟通少、不理解,他们也经常争吵。2019年5月,王新的妻子第一次来到德育村,目睹了丈夫的工作后,才知道扶贫干部的艰难与辛苦,并主动为他拍摄了很多扶贫工作视频发到网上,为网友们讲述“第一书记”的故事。“扶贫干部都是聚少离多,甚至还有夫妻、子女分居三地的。”在成都市新都区从事社区教育的妻子张玥说。
“我是通过读书走出大山、改变了命运,我干第一书记的初心,就是想让更多孩子也能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改变自己的命运。”王新这样告诉妻子。
在王新的组织下,由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联合螺髻山镇人民政府共同打造的教育扶贫项目——“触摸·山那边”成长营活动已经坚持了两年,成长营通过组织德育村贫困家庭的青少年走进城市、走进大学,让山区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 “山那边”的世界。
2019年年底,德育村成为螺髻山第一个有分红的村子,人均年收入5900余元,已经实现整村脱贫,村民们个个都很自豪。
由于扶贫成果出色,原本于2020年4月离任的王新继续留任德育村第一书记一职,以巩固脱贫成效。“现在看来,我至少要干到明年春节,这几年,我和螺髻山彝寨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如果组织上认可我,我还想继续为彝乡的繁荣振兴继续贡献力量。”
“彝乡有璀璨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都是无比宝贵的财富,但是因为长期山水阻隔,人们从见识到学识到意识都与现代社会脱节,从而造成了深度贫困。几年来,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去破解这种‘富饶的贫困难题,这正是我们来到这里当第一书记的真正意义。”王新这样对《中国报道》记者说。
充满彝乡风情的朵洛荷民宿。 摄影/ 王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