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奔小康的思考——以广东省潮州市为例

  • 来源:广东经济
  • 关键字:小康社会,思考,产业扶贫
  • 发布时间:2020-11-17 13:47

  2020 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 , 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恢复期,2020 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之后,潮州市在紧盯现行标准下 100% 贫困人口脱贫、100% 贫困村出列硬任务的同时,如何答好“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的新时期考卷值得我们思考。

  探析潮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做出的战略部署,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潮州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升,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显著加快、治理能力明显提升。据统计,到 2019 年底,全市 99.9% 贫困人口达到“八有”脱贫标准,45 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达到出列标准,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一)产业扶贫,厚植经济发展新优势

  发展产业是乡村脱贫致富的关键。为推动产业扶贫落到实处,潮州市统筹财政资金5300 万元,发展农业特色专业村 56 个、专业镇 2 个,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产业。当前,潮州市产业扶贫茶叶、水果等种植面积达到 5.23 万亩,畜禽等养殖 17.38 万头(只),淡水、海水养殖面积 12962 公顷,初步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项目示范基地和特色品牌。大力推进“万企帮万村”,组织开展农业产业现状调查,摸清镇村和龙头企业各自需求,引导开展村企项目供需对接,推广“龙头企业 + 基地 + 农户”三级联动模式,至目前,已有 260 家企业与 93 个村进行对接,全市45个贫困村都有一个以上企业对接帮扶。

  (二)就业扶贫,培育创新创业新群体

  增加就业是乡村脱贫致富的摇篮。“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脱贫致富的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提升村民创新创业能力,潮州开展拉网式培训工作,通过举办“潮州菜师傅”工程、“南粤家政工程”、南药种植推广、电商培训、茶农培训等一系列针对性较强的就业扶持培训班,直接有效增强贫困劳动力就业本领和创业技能,为提高乡村就业率打下良好基础。据统计,2019 年全市共举办就业精准扶贫专场招聘会 34 场,提供就业岗位约 3.5 万个次;覆盖全市 1015 个村居的“村村通”就业信息网已提供适合扶贫对象就业对接岗位 9151 个;公益性岗位安置 1200 人;鼓励、帮助贫困劳力务工就业 1.27 万人。

  (三)消费扶贫,催生品牌直销新业态

  促进消费是乡村脱贫致富的动力。大力实施消费扶贫,有利于动员社会各界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调动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促进当地产业的持续发展。潮州通过鼓励政府机关、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采购贫困地区产品。与此同时,进一步支持发展“电商+农户”等直采直播直销模式,多角度展现潮式美食制作的场景,推销各村特色农产品。如登塘镇白水村,成立白水粿条制作培训实操作坊,注册“白水粿条”商标,销售范围扩大至全国各个省份,产业年创值达116.6 万元,真正实现粿条变“金条”。

  探寻潮州全面脱贫衔接乡村振兴的新难点“水泥路修到家门口,无害化厕所正在普及,返乡创业成为新热潮……”如今的潮州乡村,正行驶在振兴发展的快车道上,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难点。

  (一)乡风传承乏力,内生动力不足

  随着时间坐标的变化,潮州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数据显示,2019 年末全市乡村人口90.97 万人,城镇化率为 65.8%,比 2018 年提高 0.5 个百分点,比 2017 年提高 1.3 个百分点,比 2016 年提高 1.8 个百分点,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360 元,比上年增长 9.5%。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带来乡村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无可避免地遭遇“虹吸效应”,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向城市和二、三产业,导致农村大量的良田撂荒,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批流失,多年来乡村“老龄化”“空心化”造成乡村文化的断层与失落。虽然近年来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相继回到家乡,“空心村”逐渐重新迎来“主心骨”,但是本土“新鲜血液”和新鲜思想注入仍然有限,一些乡镇出现乡村文化、风土人情、民俗民技的传承乏力,缺乏内生动力去盘活当地特有的资源自发“造血”,过分依赖政府“输血式”的资金、人力、文化等要素投入,难以支撑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任。

  (二)投入机制单一,集聚发展较难

  《2020 年潮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9 年,全市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 16.9 亿元,完成农村人居环境基础整治和农村公厕新改建年度任务,改造危房 1822 户,建设“四好农村路”400 公里。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乡村建设投入机制较为单一成为一大制约因素。一直以来,乡村建设资金来源绝大部分甚至全部是来自中央财政投入再加上地方各级财政投入,如乡村的路、水、危房改造等公益项目的投入,仅有少数地方有少量社会投入,即乡民的自筹款,多数来源于捐赠。脱贫攻坚中,财政投入主要精力在于兜底保障,培育产业也很少考虑投入回报,更重视的是扶贫效果。而脱贫摘帽后的乡村振兴,是一个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改善乡村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完全依靠财政支撑是不现实的,更需要考虑如何建立健全“国家财政补贴 + 农村金融 + 社会参与支持 +……”多渠道资金供给体系,引入市场机制,拓宽资金来源,增强造血能力,维持乡村振兴长久持续运转。

  ( 三 ) 乡村旅游粗放,综合效益不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为了缓解都市生活的压力,人们渴望到乡村享受暂时的悠闲与宁静,重温与体验乡村生活,于是本市特有的潮式乡村环境、文化、民俗风情、意境和生活方式等都成为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和核心竞争力,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迅猛发展插上双翼,然而有些地方乡村游仍处于粗放式发展,主要存在营销经验不足、低层次的开发、基础设施滞后、服务质量不高、环保意识不强等问题,大多数景点开发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烧土窑等传统农家乐项目上,同质化较为严重,可替代性强,缺乏精神需求和氛围,难以吸引游客多次回访,综合效益不高的同时,对周围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潮安区某村地处深山,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经过改造成为徒步休闲、夏日戏水的“网红”打卡地,然而当地有些村民环保意识较为薄弱,甚至有的饮食摊档将厨房直接设在沿溪楼阁,导致当地空气中油烟弥漫,溪水浮着油花及杂物,以往吸引游客的“硬核”逐渐变成“硬伤”。

  (四)产业融合度低,增收空间有限

  据统计调查,潮州农民收入来源主要是打工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从 2017 年至 2019 年的统计数据看,近年来潮州农民收入实现了连续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13673 元、14945元、16360 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8.9%、9.3%、9.5%,城乡居民收入逐年缩小,从 2017 年的1.66:1 下降到 2019 年的 1.58:1,然而近三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 13.34、12.95、13.06 个百分点,相较于省内其它经济较发达地区差距仍然较大,主要由于潮州农村产业融合处于初兴阶段,农产品相对单一、融合主体稀缺、金融体系支持不足、外部环境尚待优化等问题导致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度较低,多年来停留在初级农产品的供应,处于供应链的底端,大多数村镇未能充分发掘与工业加工企业融合组成“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金融行业融合发展乡村金融、与旅游业融合创办旅游公司等产业融合新业态模式,农业资源增值空间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制约着农民增产增收。

  探讨潮州乡村振兴奔小康的路径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从 2000 多年前的《诗经》开始,“小康”作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代名词,承载着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和社会理想。城镇化的加快,村落的变迁,并不意味农业的终结,或是乡村生活的终结,而是乡土之美与人文之美融合的“潮”式新地标的开启。如何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为潮州每个乡村的生动途径,为希望的田野绘就收获的金色?

  (一)重拾乡村乡土文化,夯实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有学者指出“乡村振兴,文化是核心”,乡村文化是维系情感记忆,铭记家族历史和传承精神遗产的重要纽带,唯有传承乡村文化,才能让乡村的发展历史不断档,才能凝聚人心,形成乡村发展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在潮汕地区,要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振兴农业、振兴产业,还要充分振兴和发展乡村文化。乡村振兴,先要乡村“振心”,重拾自身特有的乡村精神,激发村民对本村公共事务的参与、决定的“主人翁”意识,激活每个乡村和每位乡亲对本村的依恋、热爱,提高每个人的参与激情,同心撸起袖子加油干追求美好生活。进一步加大当地人才回归创业的政策、税收、资金等方面扶持力度,吸引本村有乡土情怀和新知识结构的年轻人集群回归创业,充分利用本土人才和本村旧物,以乡村音乐与乡土文学为媒,借助新媒体展现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用文化资本唤醒乡民的乡土情感和亲和力,守住乡景乡愁乡音,促进资金、人才回流,夯实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二)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撬动乡村振兴“社会资本”

  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需要资金保障,无论是乡村基本设施的改善,还是农业产业规模和效益的提升,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保障各级财政强化投入的基础上,应以开放思维推进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多元化,积极借鉴国外乡村发展的成功经验,创新投融资模式,打造稳定的盈利模式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积极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例如 , 通过设立潮州乡村振兴基金,由政府引导资金和社会资本按比例出资,打造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混合发展新模式。该基金由专业的基金公司管理,在兼顾政策目标和市场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募、投、管、退”各环节的基金治理结构、风险控制体系、稽核监控系统,形成包括投资目标、投资原则、产业模式、评价标准在内的综合管理体系,确保产业资金保值增值、有进有退,推动当地作坊式、家庭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基金认购,通过固定分红、养殖收益、代工奖励等方式,帮助当地村民获得稳定收入。

  (三)提升乡村生态品质,布局乡村振兴“圈层消费”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有学者指出,乡村旅游业是立足于乡村,服务于城市,以当地农民增产增收为最终目标的新型产业,关系到农业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开发和农村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多方面。乡村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保护好当地独特人文、生态资源。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生态品质,形成吸引资本投资和推动经济结构多样化的动力。在“一村一品”的基础上,加快探索乡村振兴的商业圈层化,通过对全市各个乡村特色产业、特色产品进行研究分析,综合规划布局,多角度多题材展现蕴含“潮式”传统文化的乡村生活方式,进而将生活方式转化为消费场景,将单一的乡村休闲观光游,拓展到融入当地特色产品的制作流程与工艺展示的传统乡村生活体验游,满足新审美、新消费、新圈层对乡村体验的所有期待,不断加深与消费者的情感链接,逐渐形成精神与情感依赖,唤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四)加速乡村产业融合,拓展乡村振兴“短路经济”

  产业融合是推动乡村振兴有效途径,可考虑结合潮州特色产业发展实际,深入研究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提出的“六次产业化”理论,探索如何高效释放提高乡村经济效益的一二三产业延长产业链的加法效应(1+2+3=6)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法效应(1×2×3=6)。探索数字基建普惠性向乡村的进一步下沉,构建数字经济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畅通以数据为代表的新型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双向流动,加大农村地区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信息终端和服务供给,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信息落差”“知识分隔”,推动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充分利用“互联网 +”、区块链、可信数据池等新技术改造升级产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在农村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培训、自然资源遥感监测、农业物联网平台和智慧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重点发力,逐步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高起点推动本地茶叶、水果、畜牧、水产、花卉、蔬菜六大主导农业产业和铁皮石斛、佛手果等新兴特色农业产业与陶瓷、食品、服装、不锈钢等传统特色工业产业融合转型升级,拓展 C2M(用户直连制造)“短路经济”,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大力推进农业地产、工业地产建设发展,进而向产业地产集成,引导产业绿色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邢冬荣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