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再见时

  • 来源:中国摄影
  • 关键字:网红,图像,价值
  • 发布时间:2021-01-07 10:37

  网红打卡不新鲜了,不过当包括摄影在内的艺术展成为“小红书”标注的打卡新宠时,情况变得有点耐人寻味了。近日,网络上一份关于“网红拍照打卡对当代艺术意味着什么的”的问卷引起了不少讨论,“再次佐证了这是个娱乐致死的时代”的观点得到了19% 的赞同;29% 的人认为机构运营打卡效应带来的门票收入倾斜,进一步挤压严肃艺术创作生存空间,是对艺术严肃性的消解;也有22% 的读者持积极态度,认为这是当代艺术对接公众的一种积极方式,是艺术社会价值及功能性的一种体现。

  当图像的创造与解释权被大多数人掌握时,就像文字作为日常应用的文本一样,我们所做的大概只有在接近专业性的努力下,以更谦卑的、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了。“模糊之影,即象征的‘开放性’,是任何真正艺术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随时向新的解释开放,如果这些解释合适,我们就永远无法知道它们与原意的一部分离得有多远。” (贡布里希,1972 年)

  20 世纪70 年代,贡布里希和库尔茨合作,在瓦尔堡研究院向学生们教授图像志课程。他们对图像持有开放的态度,提醒学生对已有的原理保持警惕,用回到起点的心态不带偏见地利用原文经典、习俗惯例、知识潮流来还原建立图像方案的情景。

  而此时,被托夫勒命名的“第三次浪潮” 正汹涌而来。1980 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预见并影响了许多行业的发展,托夫勒在书中写道:我们每个人都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对现实的形象模式,这些形象集中在一起,形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使自己置于具体的时空以及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中。第三次浪潮的到来,迫使我们尽快地修正脑子里储存的形象,形象的形成过程在加速。快照、速印品、随处丢弃的艺术品,还有那些思念、观念,每天被推翻,随时被取代。

  如果说,彼时影像工业化的过程加剧了影像领域的扩张,各种新的影像生产、发布和实践改变了再现和见证的社会条件(《地理媒介》,斯科特• 麦夸尔);那么今天,图像彻底转变为数据,具备了前所未有的仿造世界的能力。刚刚过去的11 月,Adobe 联合约翰斯• 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者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合成框架,也就是所谓无需用户输入即可生成高质量合成图片的新方法。基于这一方法完成的合成图像近乎完美,已经远远超过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修图师了。

  基于不断堆积的图像数据,未来,我们越来越难以分辨是世界落入了图像,还是图像创造了世界;而两个世界究竟是愈发割裂还是彼此交融,尚还处在十字路口。更不要说,让大多数人一头雾水的量子力学对于微观世界真实性的质疑,或许,会彻底改变图像指涉现实的属性。

  新一代的实践者,在记录现实的功用之外,理解并尝试着图像更多的可能性。“我认为摄影拥有一种力量,它能够捕捉到超越人们的肉眼、感官理解的世界。我坚信照片并非仅仅因为可见的物体而存在,我迷恋将可见与不可见之物重叠”,志贺理江子如此阐释自己的作品《螺旋海岸》。这个正在集美• 阿尔勒摄影季展出的系列拍摄于只有百来户人家的北釜村落,我们很难将其归于对现实的记录或虚构,但它试图用影像去揭示不可见的“灵魂”—环绕着村子里日复一日的生活的努力,显然被更多人看见了。

  摄影,作为集纳多种科学技术进步的后工业时代的产物,必然要用更开放的心态去迎接新世界的到来,历经考验的2020 年终于要过去了,东拉西扯的图像事件也要暂别大家了,未来再见时,也许我们已改用图像交流,而图像如今日的文字一般,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文本。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