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校园欺凌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研究
- 来源:父母课堂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农村中学,校园欺凌,原因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1-15 14:57
摘要:校园欺凌是当前社会热议的话题,基本很多校园都会存在这种情况。其中农村中学生校园这种现象更是频繁出现。对此,本文则从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分析农村中学校园欺凌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治措施,望给予教育者提供参考。
本文系莆田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9年度立项课题《秀屿区农村中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及防治策略研究》(课题编号:PTJYKT19049)的研究成果。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发展和以往相比实现大幅度提升,但教育问题依旧是农村地区的重点话题。大部分农村年轻人都选择前往经济发达的地区发展,老人和小孩则成为农村的留守群体,导致农村地区普遍出现留守儿童问题。农村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出现校园欺凌事件,一旦没有及时干预,则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此,农村中学需从多方面强化农村中学校园欺凌防治,减少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最大限度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1.农村中学校园欺凌的原因
1.1学校方面
农村中学在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学校配套设施缺乏健全完善;当前大部分农村学校为寄宿制,而此类学校管理以看管为主,和传统意义层面上的管理有着很大差距。由于住宿的学生人数过多,教师无法全面和及时了解到学生思想情感波动,正确教育管理和引导更不知从何谈起。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教师未能提供及时的心理疏导帮助,日积月累导致学生思想走向极端。其次农村中学教育者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普遍轻视德育,重视智力教育,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再加上当前市区各种统考、抽考的考评压力的影响,大部分农村中学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并将其看作判断学生学习能力和个人素质的唯一标准,连带家长都将重心转移到学生成绩方面。在面临各种考试和测试之前,将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课、美术课等课程缩减乃至部分课时调换成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这种做法没有考虑到体育课、美术课、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对学生身心发展重要性和必要性,长期缺少则会造成学生学习和思想压力较大,当学生无法释放心中压力则会产生失望、自卑、紧张、压抑等负面情绪,最终引发校园欺凌事件。
1.2社会方面
相关研究指出,社会环境在无形中对中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如果缺少社会教育,极易爆发校园欺凌事件。但农村地区受经济和地理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大部分商家为了谋取利益,在学校周边开设黑网吧或对学生出售烟酒,严重伤害学生身心。再加上很多学校没有重点治理周边环境,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智能手机的影响,使得农村中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导致其行为出现偏差,随之出现偷窃、抽烟、打架等情况,也因此频繁出现校园欺凌事件。
1.3家庭方面
当前农村青壮年前往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农村的老年人成为照顾孩子的监护人,隔代教育问题也因此暴露。最为显著的现象就是老人过于溺爱孩子,放任孩子做任何事情,导致孩子养成霸道、自以为是的性格,尤其在学校中与他人相处会因上述问题为校园欺凌埋下隐患。再加上农村家长教育观念相对落后,部分家长自身存在的错误观念和行为在无形中影响孩子,造成孩子出现狂妄、浮躁、世俗、虚荣等,甚至家长认为学校应承担孩子的一切教育,正是这种错误思想降低家庭教育质量。相关研究指出,有近 80%的校园欺凌事件存在十分严重的家庭教育缺少现象,父母双方或一方存有不良习气,教育观念落后以及家庭结构复杂等均会在无形中伤害孩子身心,导致校园欺凌。
2.防治农村中学校园欺凌措施
2.1发挥教育职能
当前大部分中学生都为家中的独生子女,享受家庭成员赋予的一切宠爱,也因此受到挫折时会出现嚎啕大哭或一蹶不振情况,长期以往必然影响心理健康。学校在开展防治校园欺凌工作时应注重引导学生了解自我;学生应充分了解自身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优缺点等,学会自我调控情绪,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确自身与他人的差距,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由此一来才能更好地完善自我。很多班级中的学困生因缺少自信心而形成自卑和懦弱的性格,不敢表达内心想法,对其学习能力和身心发展都造成严重影响。针对此类群体,教师应引导其了解和认识自我,敢于面对现实,找到原因后以健全的心态和清醒理智的头脑调整心理和学习方式,树立挑战自我和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同时还要增强学生抗挫能力,挫折对个体影响有着显著的积极性和消极性两面作用,只要认识到两重性才能增强抗挫能力。当前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对自己要求不高,没有尊重他人意识,也不懂得珍惜事物,正因如此导致学生无法承受挫折和面对困难。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在合理范围内让学生体验挫折,感悟生命,必要时还可为学生困难性生活情境,借此增强学生忍耐力,改变以往学生有需求立即满足情况。
2.2完善社会支持
学校是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社会影响是无法避免的事情,甚至可将学校看作社会的一部分缩影,因为可以体现大量社会问题。针对农村中学校园欺凌事件可发挥社会支持作用,强化校园欺凌防治效果。首先强化社会舆论宣传;农村中学生了解外界会借助互联网和电视,但互联网和电视中会有很多暴力行为或拉帮结派情况,对于好奇心强烈且缺乏辨别能力的中学生而言无疑是崇拜和模仿对象,无形中加剧校园欺凌事件爆发。针对上述情况,相关部门应强化对互联网和电视等媒体渠道监督管理,严厉整治传播低俗和暴力等传媒机构。大众传媒是人们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肩负传递社会主义价值观作用。正因如此需要充分考虑青少年身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宣传反暴力和反欺凌,营造公平公正和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和面貌。其次健全完善监管责任;农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校园欺凌求助热线,因为以往很多农村政府和学校的校园欺凌求助热线存在形式化问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生对其缺少相应的了解,其信任度较低。所以通过宣传能更好地发挥校园欺凌热线职能,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除此之外社会公益组织也应重点关注农村地区学校欺凌伤害,设立相关求助平台开展心理辅导,提高校园欺凌防治效果。
2.3注重家校合作
随着教育改革全面深入,对学生教育管理不仅仅需要教师,还需要家长全力配合,因而在防治校园欺凌方面引入家校合作势在必行,切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育部门和农村中学可定期组织家长参与和校园欺凌有关的教育讲座,改善教师和家长错误的家校合作意识,提升合作能力,并积极参与到后续基于家校合作下的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当中,由此一来才能形成合力推动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在走访家庭中应时刻遵守学校和教育部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严禁做违背道德行为和师德的事情,以良好的教师形象获取学生家长信任,从而更好地推动家校合作开展。注重主题讲座活动的开展,深化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家校合作理念。著名教育家孔子曾提出过因材施教理念,学校在家校合作中也需结合学生学情开展多元化主题座谈会。通过调查实践得知,定期小范围组织家长座谈会比单纯讲解有着更好地效果。因为座谈会不仅仅是教育者讲解,更是家长相互交流经验的途径,大部分家长都喜欢参与。例如学校针对“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开展家长座谈会。由于家长和学生年龄、思想观念不同,在习惯养成方面不可避免会存在差异,但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也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借助座谈会可帮助家长走进学生思想世界,借此让家长明确学生成长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在督促学生改正以往错误思想观念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纠正自身不良习惯,达到双重目的。基于家校合作的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必须端正思想认识,而家长借助家校合作平台能较好地聆听来自学生、教师与学校的心声,从而更好地地配合学校开展的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外出人员数量也越来越多,使得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农村,缺少父母的教育和监督,使得其心理和行为出现偏差,成为校园欺凌主导者或被欺凌对象。校园欺凌行为主要是受到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想要有效的预防校园欺凌行为,应当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教育措施。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注重社会环境的营造,为学生身心教育和道德教育提出支持,加强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共同努力教育学生,促进农村中学生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自平.农村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新课程(教研版),2018, 000(003):67.
[2 何震宇.农村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及避免措施漫谈[J].新一代:理论版, 2018, 000(020):P.64-64.
[3]程兴国.农村中学校园欺凌现象及预防——以桃源县高中教育为例[J]. 高考, 2019(5):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