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像中生存2017—至今

  • 来源:摄影之友
  • 关键字:照片,读者,摄影
  • 发布时间:2021-01-21 11:15

  做主编的这几年,我常常会遇到编辑提出的困惑:那就是35年 481期杂志里,几乎把所有的选题都做尽了,我们该如何突破?

  我的答案是,同样一张照片,在不同的环境和语境下观看和解释,都有不同的意义。半夜刷朋友圈,当看到别人晒美食时,我们都会一边抱怨“拉仇恨”,一边默默咽口水。但如果是19点左右刷到这条,我们大概只会笑她吃得太多。观看图像如此,制作选题也是如此。尤其是我们正处在从“景观社会”向“山水社会”过渡的时期,拍照手机的出现、自媒体的兴起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对我们的选题设计、制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是我们推出35周年特刊的主要原因。

  在35周年特刊里,我们没有向读者和厂商要掌声,因为我们知道,《摄影之友》已经深深扎根在你们心里。所以,这一次,我们只想真诚地和大家聊聊“生存”这个话题,也许有些沉重,但却不得不面对。

  一是因为疫情。再过一个月,就要迎来2021年了,但全球疫情依然没有好转的迹象,这一年里,我们惊恐、害怕、保持社交距离,如惊弓之鸟;我们抢购、停工、消费降级、不能拍照、被迫隔离。作为媒体人,我们不想贩卖焦虑,因为这一年,我们每个人都已经承受了太多的焦虑,但我们也看到了,因为疫情,很多摄影师都处于停工状态,于是我们提出了“签约摄影师”这个项目,再次直面“艺术梦初醒,商业只谈钱” 这个尖锐的现实问题,为摄影师牵线搭桥找出路。

  第二个话题就是:在当下,谁还在看杂志?

  的确,这些年,我们获取信息的平台从传统的报纸到微博、微信,再到短视频、直播,已经更新了很多代,但无论平台如何变,都改变不了一条内在的规律,那就是我们已经从文字交流逐渐转移到用图像交流。相较于文字,图像更具有侵略性,不管你愿意与否,它都会随时入侵、占据你的眼睛。

  做了十年的网络新闻,跳槽到平媒,我的经验是:越是信息爆炸、图像泛滥,越需要有人“静”下来帮你挑选、过滤。作为一本以刊登精品图像为主的摄影杂志,我认为,我们依然是这个时代最好的呈现载体。而且,让我特别欣慰的是,本以为我们的读者都陪着我们一天天变老了,却没想到,通过35周年的征集,发现我们还有很多00后的读者。

  第三个话题是:摄影作为艺术,在今天存在的意义。

  国外摄影师到底影响了我们什么?中国风景是否到了清算的时候?手机照片是不是艺术?谁定义了滤镜下的审美?针对摄影领域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我们邀请了著名摄影评论家顾铮、林路、赵斌、杨莉莉,分别从国外摄影大师到中国风景的反思,从手机摄影和社交图像到滤镜、算法,解析了摄影在今天存在的意义。

  此外,35周年特刊还关注了钱元凯、梅生、蔡元、胡黎明这四位“不甘寂寞”至今仍在“推陈出新”的摄影前辈;我们还举办了一系列跨界高端对谈、榜中榜评选等活动。

  我们希望通过这期特刊,在这个充满焦虑的2020年,给自己一个鼓励和期望。

  同时,也感谢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你们和我们一起坚守。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