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方式破解好照片的密码
- 来源:摄影之友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照片,元素,影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1-21 13:49
魅力之于好照片,常常是难以言说的。好照片画面里的各种元素组合在一起是相得益彰、相映生辉,而非简单的叠加,且造像过程与人的知觉本身一样复杂。因此,让我们一起跟随布莱恩·迪尔格的视角学会利用观者期待,创造出让观者惊叹的优秀影像。
PART 1 心智理论
照相机是不能记录思想的,它只能记录光线。从机械层面讲,这是绝对正确的。与此同时,人类神奇的一面是,我们有能力猜测别人在思考什么,知道别人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是有区别的,心理学家称这种能力为“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我们每天都在玩“心智理论”的游戏。在生意场上、在处理各种关系中,我们总在寻思怎么去取悦(或者触怒)别人。我们想要弄清楚事实的真相,喜欢想象摄影师在想什么以及被摄者在想什么。
凝视跟随
最为细微的身体语言,即使是纹丝不动,也能够暴露其思想。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我们就已成了专家—能察觉到某人注视着哪个特定方向,也能察觉到某人在专心地看什么东西(与此相对应的则是目光缥缈、脑子空白)。这叫作“凝视跟随”(gaze following)。
当意识到某人被什么事情吸引的时候,我们会跟随其视线,一直追踪到此人关注的事情,并根据他的行为和神情想象此人之所想。左图中,两位男士在看一位女士。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俯视他们的“天使”正在对其进行评判:这两位男士本来是到中央公园来看她—这座有名的雕塑,但他们的注意力被漂亮的女孩分散了。
比如上图的这张艾略特·厄威特的作品,依然是他一如既往的幽默风格。 这个人体模型似乎正在以责备的目光盯着眼前这位回过头来的女士,而这位女士可能就是刚刚卸走她双臂、 脱掉她裙装的那个人。
当然,“读心术”(mind reading)也导致很多误解的产生。猜测经常出错的原因是,我们总以为别人的想法与我们一样。通过观看照片,知道人们观看世界的方式差别极大,可以扩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生活。
PART 2 镜像法:自我肖像的艺术
不管我们有没有去揣测摄影师的意图,艺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把作者和观者暴露给其本人。你可能不相信,一名摄影师可以被自己的照片惊到。但是,本书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我们大脑里的大多数东西,是到达不了意识层面的。
摄影师潜意识
照片能够深刻揭示摄影师的成长经历,但摄影师可能会低估这一情况,甚至根本意识不到。 艺术家詹姆斯·费(James Fee)的照片昏暗、 阴郁。一开始,他认为这与自己的梦想破灭有关,其实不然。詹姆斯童年时知道了自己父亲曾因参加过战争的往事,一直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直至 1972 年过世才算解脱。在追溯这些往事后,詹姆斯认为,“潜意识”是个深藏不露的东西,儿时所见会一辈子都有记忆。大脑总是把记忆埋藏在潜意识中,让我们免受痛苦经历的折磨,所以,艺术家并不总能仅靠意识来弄清楚自己在寻找什么,但照片本身已经说清楚了你在寻找什么。
反映观者自己
观者看照片时,是在进行诠释,在构建意义,其得出的结论也会通过他们的潜在信念进行过滤。同一张照片会被以不同的方式解读,这也证明了观者的地位。汉斯·帕尔布默(Hans Palmboom)拍摄的照片中,一只灵提犬是那么不情愿被人摆布。至于如何解读,毫无疑问,取决于观者怎么理解狗的自主性,怎么理解人与狗的关系。
保留一定程度的歧义性,提出有争议的问题,而不是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可以给观者留出自行揣测的余地。观者自己的想法,也能真实地反馈给自己。一张耐看的照片会超越拍摄者本人。
PART 3 省略与想象力
尽管没有准确的统计,但世界上只有两位小说家的图书销售能达到以十亿计,他们就是阿加莎· 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和威廉·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莎士比亚的非凡才华,使他的作品成为大多数学英语的学生的必读图书。而那么多人喜欢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又是什么原因呢?
画面内与画面外
简单来说,我们喜欢神秘,喜欢分析线索, 猜测究竟发生了什么,然后在惊讶中获得快感。任何作家都会告诉你,比起把所有的事情都一股脑儿告诉读者,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去猜测要有意义得多。
确实,很多摄影师是把所有的东西都毫无保留地呈现给读者,如最高的清晰度、最强的锐度、最大的反差、最浓的色彩,令观者没有任何想象的空间。数字暗房能够进行影像的后期处理,这对人们获得“完美”照片的作用很大,而观者只需要把处理影调的所有滑块都拉到“10”即可。
要让观者获得有意义的观看体验,出奇制胜的方法是省略。真正想要表现的信息只是暗示出来,含糊其辞、若隐若现,或者根本不表现出来,但这反而会激发观看者的想象力。摄影师的工具库里,没有比省略更有分量的了。即使是熟悉的被摄体,也能表现得出乎意料,而且只是简单地省略掉了一些信息。 比如,我拍摄的马脖子照片就是这样。
匈牙利大师安德烈·柯特兹(André Kertész)的作品,就不太会让人物主体清晰地展示出来,由此令观者产生观看的兴趣。我们是“生存至上”的,好奇的我们非常想要识别这个主体。 请看右图,一个阳台上观景的人,其特征甚至性别都被隐去了,观者只能被迫仔细观看,想象着照片未表达出的是什么,为观者积极发挥想象力提供空间,继而长时间仔细地观看照片,创造出更加持久的观看体验。
PART 4 时间建构叙事
在单一框架中,一张照片要讲述一个故事,需要把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压缩进单一的画面,以阻止时间流动。但其实,曝光之前和之后发生的事情, 对照片的成败也至关重要。区别在于,曝光之前和之后的事情只能交给观者的大脑去想象。
超越影像的时间段
相比基于时间的媒介,单一的画面似乎是个局限。然而,所有艺术媒介都必须找到方法, 把缺点变成优点。照片是一种速记方法,它不是小说、戏剧、 电影,但令人惊叹的是,照片可以超越拍摄时的时间范围。一个特别有表现力的瞬间, 暗含着过去和未来,并把细节留给了想象力。
上图是发生在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家博物馆内的一个场景,相信你会不由自主地疑惑,这幅著名的伦勃朗绘画的观众,为什么只有医护人员和一个躺在床上的妇人?你不需要知道完整的故事就能想到,把这名老妇人拉到这里肯定颇费周折,并且画面里的一切都会是有特别意义的。像这样的照片,文字说明非常重要。 一些照片本身不需要解释,但不是所有照片都是这样的,当然你也可以想象。这张照片的完整信息是:照片的拍摄者是 “救护车遗愿基金会”(Ambulance Wish Foundation)的志愿人员,这个基金会是荷兰的慈善组织, 宗旨是满足临终病人的最后愿望。临终的老妇人想要再看一眼自己最喜欢的伦勃朗画作,所以志愿者们为她安排了这次参观,且是在闭馆后进行的。不久后,她死于 ALS(一种运动神经元疾病)。病人所剩时日有限,事不宜迟, 这个瞬间上的重要性也是这张照片充满力量的一个原因。
时间、技术和文化
照片不仅是时间流逝的证据,还与变化紧紧相伴,密不可分。所用形式则是照片所依赖的技术革新。右侧的这两张照片是分别于 1965 年、1970 年拍摄的家庭快照, 以及我对那个时代的记忆,与久违的胶卷的色彩风格,与那些迷人的化学缺陷永远关联。
但如今这些胶片已被淘汰,所有那些充满韵味的化学缺陷也不存在了。摄影师以前常常抱怨胶卷的各种不准确,尤其是彩色胶卷。如今的数码相机,能够预测结果,且都同样准确,人们的兴趣点却又回归胶卷了,这真是颇具讽刺性。但无论怎么样,照片在时间的长河里更被镀上了一层永恒的光辉。
PART 5 语境与并置:意义的易变性
电影专业的学生都学过一个关于知觉的著名案例:苏联电影家列维库勒修(Lev Kuleshov)做过一个影像并置的简单实验。他拍摄了三个无声短片:一碗汤、棺材中的一个孩子,还有一个斜躺着的女人。这三个片段都与一个男演员的特写并置,以测试观者的反应。观者都肯定地说,三个片段分别反映出这个男演员感到饥饿、悲伤和充满性欲。这个实验揭示出一个道理,就是“意义取决于语境”。男演员的影像完全是同一个镜头, 画面中他根本没什么特别的表现。多幅影像并置的力量,并不局限于电影蒙太奇。一张照片中包括了什么或者排除了什么、并置什么因素、强调什么因素,甚至照片拍摄的背景情况,对观者如何解读照片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并置选择影响观者知觉
该为主体搭配什么样的环境,是所有摄影师都必须做出的决定。拍摄一个主体而不交代周围的环境、所在地点和他(或她)的职业等,就基本抛弃了有意义的线索。
马丁·舍勒(Martin Schoeller)拍摄了一位无家可归的妇人肖像,使用了标准的影室照明;而布鲁斯·吉尔登(Bruce Gilden)拍摄了一名睡在东京街头的流浪汉,环境典型,令人同情。两张照片都会激起观者很不一样的反应。是否一张比另一张更加真实呢?略去了环境,是否让照片更加真实或更不真实?或者只是影响了我们对主体的感觉?
评论家们恐怕从不认为摄影里有什么真实。但他们认同的是,摄影中这样的选择会影响观者的知觉,至于具体怎么影响的,我们一般并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