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末,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将他的艺术实践定义为观念艺术,声称其是为观众的心智而非眼睛或情绪而创作。约瑟夫·科苏斯(Joseph Kosuth)也认为艺术像思想一样是思想。观念(或概念)艺术开始突破形式主义的舒适圈,成为前卫艺术的代表之一,这样的变革在摄影中也开始萌芽。尽管彼时以报道摄影为代表的纪实摄影仍然是主流,但是也有批评声音,认为纪实摄影过度关注弱势群体和灾难事件以生产猎奇的视觉体验。在这样的背景下,摄影语言又恢复了多样性的一面,通过不同方式介入、建构与操控,照片介于纪实和观念之间,介于现实和虚构之间,拓展了摄影表达的潜力和范畴。
这股潮流之中,格里高里·克鲁德森(Gregory Crewdson)的作品以其电影般的建构而闻名,其作品中出现模特甚至包括好莱坞明星,比如朱莉安·摩尔、蒂尔达·斯文顿等人,这就让观众更难以察觉照片究竟是不是电影剧照。芭芭拉·克鲁格(Barbara Kruger)的艺术实践完全是另一种思路,她擅长操控符号,以图像和文字的组合阐述自己的观念。那些挪用自老照片的图像,配合挑选过的设计字体,以一种海报式的视觉挑战了父权制社会。
通过介入、建构与操控等方式的摄影,往往也是虚构为主,有的照片基于现实却也不是现实主义。摆拍是常用手段,场景和道具都是经过筛选甚至搭建而成。照片中的人物形象是角色扮演,并可能具备典型化的人物特征。照片制作过程可能相对复杂,前期拍摄的场面调度、光线布置等都会刻意设计,后期制作也涉及大量对照片的修改。在不是普通人像摆拍的前提下,经过这样一系列的复杂操作,艺术家最终想表达的意图,都存在于照片里的各种细节中。
数字技术的发展成为世界进入后真相时代的推动力,视觉的真实性受到严峻的挑战。一本名为《地球不是圆的》的书中阐述了地球非球形的阴谋论,并使地平说至今仍有强大的影响力。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年度阿尔勒”单元中,艺术家菲利普·布拉格涅的作品《地球不是圆的》以阴谋论的话语机制,制造了一系列佐证地平说的图像证据。这些看似客观真实的图像,实则疑点重重。当观众理解了作者所留下的线索,便会从阴谋论的角度破解地平说的阴谋论。
与纪实摄影相比,菲利普·布拉格涅建构的图像介于真实客观与个人主观之间,以一种观念性的方式探究了在后真相时代,图像作为证据的可靠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