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农村,乡亲们遇到孩子满月、老人过寿或者是婚丧嫁娶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事情,都要举办宴席,宴请四乡八邻的亲朋好友,这就是河南的乡宴。至于乡宴的历史到底有多久,至今无从考证。我想,这种习俗的历史一定非常久远,毕竟“民以食为天”嘛!
我拍摄乡宴这个选题始于2000 年初。当时我一直关注着农村的婚礼,每一次去参加婚礼,都会在婚礼的宴席上和乡亲们一起吃上一顿。当然,我也不是白吃,每次都要按当地习俗随上份子。有一次,参加一个小乡村一对儿新人的婚礼,开始时我问要随多少份子钱,主家说8 元起够了,我掏出10 元没让找,结果被当为嘉宾坐到了主宾席上; 还有一次,在三门峡一个叫人马寨的小乡村,我参加了一对双胞胎的婚礼。村民任更厚是我多年的朋友,入席时,他安排我坐在主宾席的位子上。双胞胎的宴席则依主宾席左右顺势而排开。老大家的客人在左边,老二家的客人在右边,每家都有数十桌。席间,我傻眼了,还没来得及品味美食,就被一会儿从左、一会儿从右前来敬酒的乡村们给灌晕了。事后回想起这些经历,我被乡亲们那纯朴的热情深深感动,令我至今难忘。
当然拍摄也不总是一帆风顺,有一次,我和几位影友在路上碰到一户村民的婚礼。我们说明了事由,并随了份子钱,主家也很配合,一切拍摄都在顺利进行。直到快结束的时候,村里突然来了七八个年轻人,不由分说、生拉硬拽地把我们从院子里推了出来。他们说:“别拍了!你们严重地侵犯了肖像权,你们拍的照片是要拿去卖的,你们赶紧走吧!”这时,主家出来打圆场说:“份子钱给你们退了,你们走吧。”
快二十年了,乡宴就这样成了我诸多摄影专题的一个自选项目,遇到了就拍一些,慢慢地积累。每一次拍摄乡宴的过程,我都会加深对乡宴的认识。每次参加乡宴,当我看到老人们一张张慈祥的面孔和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容,听着妇女们家长里短的议论,我就一次次地被感动了。我感到在乡宴上,乡亲们最能表白真情,最能释放情感。大家彼此畅所欲言,完全沉浸在欢乐之中。
在大大小小、种类繁多的乡宴上,虽然没有鲍鱼海参、龙虾鱼翅,但是却有乡亲们熟悉的萝卜白菜、豆腐粉条。你会发现那些身居乡野的大厨们,虽然说不出多少烹饪理论,也叫不出各大菜系的名字,但是,他们对养育他们的一方水土出产的食材,心里最清楚;他们对村民们的口味也最了解,会通过最简单、也最管用的烹饪方式,胸有成竹地将各种食材进行合理搭配,最终向村民们献上一桌又一桌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保留了浓郁乡土气息的美味佳肴。
说到厨艺,有个人不得不提。相貌不扬、年近50 的任石元是三门峡市郊南沟村人,他是远近闻名的厨师。任石元23 岁就跟随做厨师的父亲任栓五打下手、学厨艺。几年下来,任石元对宴席场面的掌控,对食材的选购搭配,对烹饪的过程,对乡亲们口味的了解,等等,都已能独掌门面,很快就当起了主厨。他告诉我,每年他都要被方园几十里的乡亲们请去操办宴席。一年少的有七八十场,多的一百多场。他办的宴席当中,最小的宴席也有四五十桌,最大的一次办过三百多桌,按八人一桌算,就是两千多人。
任石元说,这些年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乡亲们对口味的要求也提高了。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乡亲们喜欢的还是地地道道的乡村味道。他做的小酥肉、大酥肉、扣碗、红烧豆腐、猪肉炖粉条,凉拌牛肉片、凉拌红白萝卜丝都是乡亲们的最爱,每次宴席都少不了。
任石元还跟我说过一件事:有一次,村里一对新人要办婚宴,因为男方家是城里的,他们就在三门峡的一个酒店订了几十桌。席间有海参、鱿鱼、鲍鱼、龙虾……结果吃完酒席,乡亲们回来跟任石元说:“城里的酒店虽然排场豪华,上的菜品也很贵,但是感觉那个味道说不上来的不对,还是你任大厨做的那种家乡味儿我们喜欢。”
如果说乡宴是乡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那么乡宴中的各种美味佳肴则是这道风景中的灵魂。风景可以让大家欣赏,灵魂则可以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是的,乡亲们的情感维系靠的就是信任和支持。味蕾的记忆就是对故乡的记忆,也是对幸福刻骨铭心的记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