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加强国际会展之都建设
- 来源:中国会展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上海,会展,建设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5-20 09:44
“十三五” 时期主要进展
过去五年,上海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配置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了与我国经济贸易地位相匹配、在全球贸易投资网络中具有枢纽作用的国际贸易中心。
消费基础性作用更加凸显,国际消费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流通和消费规模居全国城市首位。商品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13.98万亿元和1.59万亿元。商贸业增加值占全市 GDP比重达13.5%,商贸业税收占第三产业税收比重达21.3%。商业模式创新持续加快。电子商务交易额从1.65万亿元增长到2.94万亿元,年均增长12.3%,居全国城市首位。“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 创新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已有5300多家企业落户。产业互联网领域创新性平台集聚发展,成为引领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品牌集聚效应显著提升。成功举办首届“五五购物节”,拉动消费作用明显。打响“上海购物”品牌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完成,年均引进首店超过800家,占全国一半左右,消费品进口占全国三分之一,离境退税销售额占全国六成以上,浦东机场免税销售额跻身全球前三,上海时装周位列全球五大时装周之一。
国际会展之都基本建成。“十三五” 期间,上海在向国际会展之都目标迈进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主要三方面:第一、场馆展能世界第一。上海拥有9座专业展览馆,室内展览面积近100平方米。第二、展览面积世界第一。2019年,上海1000 多个展览,展出总面积1941万平方米,这个规模到目前为止是全球第一。第三、展会数量世界第一。全市展览面积从2015年的1513万平方米扩大到2019年的1941.7万平方米,年均增长6.4%,2020 年国际展占比提高至78.9%,世界百强商展数量稳居全球首位。出台全国首部省级会展业地方法规。成功举办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逐步显现,“6天 +365天”常年展示交易服务平台达到56 个,城市推介大会打响“上海投资”品牌。区域辐射带动效应明显增强。建立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合作机制,推动重要产品追溯信息互通,推进国际贸易 “单一窗口”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推动长三角经贸摩擦应对协同发展。加强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进出口额占全市比重从19.3%提高到22.5%。
“十四五” 时期环境分析
“十四五”时期,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面临着更加深刻复杂的内外部发展环境,但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并存。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1、国际经贸规则出现新变化。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和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国际大都市,既首当其冲受到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重大挑战,也面临着全球治理体系和经贸规则变动带来的新机遇。
2、全球供应链深度调整形成新布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范围内深度推进,进而推动全球范围内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布局深度调整,新冠肺炎疫情促使跨国公司谋求多元化布局,这有利于吸引全球供应链向我国及长三角地区集聚,助力上海成为全球资本的重要流入地之一。
3、内需潜力释放带来新机遇。上海坚定实施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大力吸引国内外高端要素集聚,推动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类流量扩容增能,有利于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枢纽功能的不断跃升。
4、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催生新动能。上海明确要加快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发展,实现数字贸易以及线上购物、线上文娱、数字医疗、数字教育等跨越式发展,这将成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新的增长点。
5、国家对上海战略定位提出新要求。推进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和新的三项重大任务、强化“四大功能”、加快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都是新时期国家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也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指明了方向,拓展了空间。未来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要求,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高的起点上构筑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新平台、新网络。
“十四五” 时期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上海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五年,也是开启深化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新征程、实现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能级提升的关键时期。过去五年,上海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配置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了与我国经济贸易地位相匹配、在全球贸易投资网络中具有枢纽作用的国际贸易中心。
经过5年努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能级实现跃升,基本建成全球贸易枢纽、亚太投资门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亚太供应链管理中心、贸易投资制度创新高地,全面建成国际会展之都,为上海建设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提供重要支撑。
1、贸易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口岸货物进出口总额保持全球城市首位,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保持世界城市前列。消费规模稳步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率先超过2万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2 万亿元左右,保持全国城市首位。实到外资保持稳中有进。会展综合竞争力进入全球会展中心城市前列。
2、资源配置能级逐步提升。在有色金属、钢铁、铁矿石、能源化工等大宗商品领域,培育若干千亿级、万亿级交易平台,打造一批百亿、千亿级重点功能性平台,部分商品价格和指数成为重要国际风向标。具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贸易主体加快集聚,累计落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1000家左右、贸易型总部 300家左右、规模以上本土跨国公司200家左右。世界百强商展在沪举办比重进一步提升。
3、开放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离岸贸易、转口贸易取得突破,规模稳步扩大。加快建设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数字贸易年均增速达到4%左右。加快吸引和培育一批具有强劲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外资研发中心。
4、消费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持续打响“上海购物”品牌,集聚高端商品和服务,推进消费数字化转型,扩大新型消费规模,基本建成线上线下融合、引领全球消费潮流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成若干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世界级商圈,培育形成一批特色商业街区。
5、贸易投资环境更加便利。外商投资开放度和透明度进一步提高,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度位居世界海运经济体前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拓展、覆盖面拓宽,智慧口岸综合治理能力显著提高,长三角“单一窗口”互联互通持续深化。国内外知名专业机构和贸易投资促进机构、国际组织加快集聚,面向国际的商事争议解决平台和纠纷解决机制加快形成。
提升会展业发展质量
提升进博会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全面建成国际会展之都。高质量办好进博会,推动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充分发挥进博会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四大平台作用,持续放大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推动会展模式、技术、机制创新,着力将上海打造成为市场机制更加成熟、会展企业更有活力、品牌会展更加集聚、更具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会展之都。
实施贸易高质量发展战略,着力推动贸易强国建设,协同推进货物贸易“优进优出”和服务贸易“创新提升”,促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加快形成贸易规模稳定、集散功能强劲、竞争优势明显、链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全球贸易枢纽。
推进联合国采购大会、中国国际公共采购论坛和联合国亚洲采购中心等项目落地。推进崇明横沙渔港国际渔业贸易中心建设。优化国际市场布局。支持企业稳定重点市场,有效运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自贸协定中关税减让、原产地累积规则、开放市场准入、简化通关程序等互惠措施,逐步扩大与协定国贸易规模,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更好地促进产业升级。支持行业组织、贸易促进机构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参加境内外贸易促进活动,鼓励企业参加海外自办展和专业性展览。支持企业加快建立多层次的国际营销服务网络,扩大国际营销公共平台服务覆盖面,引入一批贸易促进机构。
持续放大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推动贸易升级。做精做优做强“6天+365天” 常年展示交易服务平台,增加境内外专业采购商规模。强化虹桥商务区进口集散功能,高水平建设一批面向“一带一路” 国家和地区的专业贸易平台和国别(地区)商品交易中心,加快建设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进出口商品集散地。推动产业升级。用好参展商资源,办好上海城市推介大会等重大活动,推进重大项目落地、总部能级提升。用好进博会海外资源网络,加强投资活动和项目信息联动,推介上海投资环境。推动消费升级。借力进博会新品首发平台,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举办进博会参展国商品周、文化周、文化集市和各类场外延展和品牌推介活动,鼓励老字号、非遗品牌等在进博会展示推介,做大做强中国品牌日、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等各类品牌展会。提升进博会常态化精品旅游线路的吸引力、影响力,打造集展会、旅游、购物、体验等为一体的新地标。推动开放升级。巩固和放大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国际影响力,打造世界级高水平论坛和国际公共产品。将进博会期间的展品税收支持、通关监管、资金结算、投资便利、人员出入境等创新政策依法上升为常态化制度安排。围绕“越办越好” 总要求,按照“一流城市形象和一流服务保障”目标,高标准提升城市服务保障能力,着力打造成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际样板。
提升会展业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集聚高能级办展主体。大力引进国际知名会展企业总部、境内外专业组展机构及其上下游配套企业,支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集团。鼓励本土会展企业采取国内外合作、收购兼并等模式增强组展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探索试点境外机构在本市特定展馆独立举办对外经济技术展会。规划布局大型会展场馆,进一步提升展览场馆运营能力。积极开展与国际展览业协会(UFI)和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IEAA)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项目体系。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天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商业零售、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展会项目,引进一批细分行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世界知名展会项目。大力发展“会议+展览”模式,吸引高级别国际会议在沪举办。创新展会服务模式。大力发展“云展”,培育以线上会展为主的新型展会主体,鼓励会展企业融合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办展,实现会展行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打造国际化城市会展促进体系。形成具有引领性的会展业标准体系。对接国际最高标准,完善会展服务、会展经营、绿色会展、评估认证等标准,在全国率先形成面向市场、服务产业、主次分明、科学合理的会展业标准化体系。构建会展业营商环境高地。深入贯彻本市会展业条例,率先建立会展活动“一网通办” 和信息备案制度。构建市、区两级多措并举、精准高效的政策促进体系。完善高效便捷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纠纷解决机制。加强国际宣传推广,提升上海国际会展之都整体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