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妇们的心头好
提到斜桥,上海人脑子里马上跳出两个印象:一是区域,另一是榨菜。
作为“区域”概念的斜桥,在上海南五条马路的交会处,这里原有一座桥,名叫斜桥,上世纪初就没了,空有地名留传至今;作为“榨菜”概念的斜桥,多少年来一直好好地卖着,只不过它的 “出生”地在浙江海宁斜桥镇,是许多人并不清楚的。要对两者进行区分,仅靠动词即可,比如, “到斜桥”或“买斜桥”,没有人会因此犯迷糊。
很多时候,“榨菜”概念的斜桥比“区域”概念的斜桥,给人以更加强烈的印象。
有人说,只要随身带着斜桥榨菜,就拥有了“一菜一汤”,出国旅行心里就不慌,吃饭也踏实了。这倒是真的。我想,这是所有出境旅行者的共识。
我还可宕开一笔的是,太太差我去超市买榨菜,总要不厌其烦地再叮嘱我一句:“要斜桥的。”
为什么?榨菜分川式和浙式。川式可以想象;浙式的代表就是“斜桥”。除了老字号外,斜桥榨菜究竟还有什么“后手”让江南一带的家庭主妇情有独钟?
大致说来,它有一种其他派别的榨菜少有的酸劲,锐度相当饱和,它的鲜度又很突出,同时还很厚实香脆。这些在煲汤上的表现尤为出色,可援番茄蛋汤为例。
了不起的真空小包装
不少人以为,斜桥榨菜是上世纪80 年代诞生的,其实不然,至少在上世纪30 年代就有了。然而,它之所以在上世纪80 年代初才家喻户晓,还多亏了一位传奇人物——封益生。是他于1982 年在国内第一个开发成功 “斜桥”牌真空小包装美味榨菜,为此还得了很高级别的奖牌。
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把零零碎碎的榨菜放在一个小袋袋里而已,那有什么了不起的?此话差矣!
记得吗?20 世纪初,著名电机专家斯坦门茨帮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修理一台无人能修的电机。故障排除后,斯坦门茨开出的酬金是1 万美元。人们惊呆了:你只在出问题的部位用粉笔简简单单画了一条线,怎么要拿 1 万美元?斯坦门茨告诉他们: “画一条线,1 美元;知道在哪儿画线,9999 美元。”
开发“真空小包装榨菜”,看似拍脑袋而来的小小改变,但从此颠覆了榨菜生产、销售、运营的传统模式,影响或改变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这难道不是“知道在哪儿画线”的翻版吗?“知道在哪儿画线”是生产力,是创新思维真正的价值所在。
我见识过不少生产腌制品、调味品的厂家,总体印象是“眼不见为净”,其中的潜台词就不说了。到斜桥榨菜厂一看,放心了。据说当初环保部门对于该厂下过一道死命令:通过水路运来的榨菜原料吊到岸上,不允许有汁液滴滴答答地流到河里,否则环评通不过!我不知道,这算不算过于严苛了,但斜桥榨菜厂对于卫生的敬畏,大概毋庸置疑。
基于生活的伟大
在市场竞争极其激烈的情况下,斜桥榨菜厂这家100 号人的小厂,遭遇过诸多困难。比如只能靠手工挑筋修剪,限制了全自动生产线的投入,规模效应上不去,但他们没有自暴自弃,每年还实现利税达300 多万元。封益生说,想到还有那么多职工需要在岗,想到还有那么多的拥趸,想到还有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外汇要赚,无论如何都得坚持下去!
海宁的潮水好看,但它的凶悍没有多少人知道;海宁的王国维好厉害,但他的勤奋没有多少人知道;海宁的斜桥榨菜好吃,但它的坚忍没有多少人知道。
我们得意于随身携带“一菜一汤”而不致困窘,或者,在灶头边因缺少几根“斜桥”而一筹莫展的时候,是否会记得并不起眼的斜桥榨菜其实也蛮伟大的,尽管它似乎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伟大。须知一切所谓的“伟大”,只要脱离了人类的生活,其实都不会伟大到哪里去。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