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风情有滋有味 金山嘴渔村生活习俗

  • 来源:旅游时报
  • 关键字:金山,生活习俗,渔村
  • 发布时间:2021-05-29 14:52

  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金山嘴渔村的习俗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主要由信仰习俗、饮食传统、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生活习俗、制作技艺六个方面组成,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揭示了以上海金山为典型的中国杭州湾海洋渔业文化的历史、发展和传承。

  在近千年的渔村发展史上,勤劳勇敢的渔村人民用他们淳朴的民风以及世代传承的生活劳作习惯,形成了风格独特、充满“渔滋渔味”的渔村生活习俗。这些习俗不仅是一种习惯、风俗、技艺的继承,更是一种精神上、情感上的传承。金山嘴渔村习俗不仅为渔村注入了别样风情,也为杭州湾海洋渔业文化留下了不朽的功绩。

  妈祖祭祀,祈求平安

  金山嘴渔村的妈祖庙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妈祖庙,非常特别的是,当地人在侧殿的楼上安排了一间房间,床、橱、桌、椅、蚊帐、被褥样样俱全,就像大家闺秀的闺房一样,以供妈祖住宿用,床上的被褥还经常拿出来放在太阳底下晒。

  和中国其他地区的妈祖文化相比,金山嘴渔村的妈祖文化有很多独特之处。渔村的“请妈祖”仪式非常隆重,要接连上演整整三天。金山嘴渔村的渔民们把妈祖作为渔村的守护神,一年四季都要祭拜。除夕祭祀、正月初五祭、汛前祭祀、丰收祭,除了这四次隆重的祭拜仪式外,平日里妈祖庙的香火也十分旺盛。

  手工技艺,智慧结晶

  近千年的渔村发展中,勤劳智慧的渔民们开辟出了属于他们的新天地,总结了一套如撇麻、结网、编篾袋、摇索等非常实用的劳作技巧。其中以舢板船制作和各类海鲜产品的加工制作尤为突出。

  要打造一艘出海的实用舢板,制作的工序繁多,需要十几个工人花上半年的时间。选材、圆木、打造、油漆、命名,每个环节都十分考究,这是数百年来渔村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而每到渔汛期间,当地渔民几乎家家腌制海鱼,自家门前晒不下,就直接拿到海塘上去晒。海塘上晒满的鱼干,成了金山嘴渔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由于金山嘴渔村独一无二的地理环境,再加上当地渔民们特殊的腌制技艺,使得那里的海产品口味独特,味道鲜美。

  渔家菜肴,鲜掉眉毛

  金山嘴渔家菜除了必要的佐料之外,几乎不加其他调味品,尽量保存食材的原汁原味。正是这种“素面朝天”的鲜美,成就了独具特色的渔家风味。

  渔家菜通常有五种烹饪方法:蒸、煮、炝、腌、氽。蒸即清蒸,色泽清新素雅,味道咸鲜适口,质感细嫩松软;煮可分为红烧和白烧,红烧色泽红润,口感肥糯,白烧汁白香醇,清淡可口;炝是将新鲜的虾蟹等用盐、白酒等调料炝拌入味,口感脆爽,回味无穷;腌即用盐腌制,无须蒸煮,直接就可食用,是渔民出海佐餐的佳肴;氽即油煎,色泽光亮,香味四溢。

  民间文学,处处见“海”

  金山嘴渔村的语言文化相当丰富,且文化特色鲜明。由于渔民沿海而居,以海洋捕捞为主,所以在他们的语言文化中,到处可见“海”的影子。

  渔家方言也叫山阳方言,是当地人几千年来积淀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渔家方言中最典型的一句,就是“疙姜呒姜啥呒姜”。“疙姜”指现在,“呒姜”指时间,“啥呒姜”是指啥时候。用普通话说,就是“现在是什么时候”。

  渔民们沿海而居,以海洋捕捞为主,他们的生活、劳作,乃至收成都与天气好坏、季节节气等有直接关联。于是,金山嘴渔村的渔民们祖祖辈辈还积累了一系列渔村谚语、歇后语,并口耳相传一直到今。

  民间艺术。多姿多彩

  金山嘴渔村的民间艺术相当丰富。渔民画起源于金山嘴渔民家中的灶头画,后来,渔民们将灶头画搬到画纸上,并逐渐融入了渔家风俗、捕鱼作业、生产劳作等一些有趣的场景。发展至今,形成了富有渔业生产生活特色的作品。

  渔村花鼓灯又称调花灯,起源于宋代,晚清时期盛行于金山的金山卫、山阳等地。调花灯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样式,每逢出灯,鼓乐齐鸣,鞭炮声声,观众人山人海。

  生活习俗,别样有趣

  金山嘴渔村的渔民对于赖以生存的大海有着比常人更深厚的感情。他们常年沿海而居,在近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约定成俗的习惯和风俗。在语言、行为的禁忌,衣着服饰,日常劳作和接人待物方面,都有比较明确的、有别于田耕农村的不同之处。

  金山嘴渔村里有许多禁忌,这是祖先留下来的传统。比如,在渔村吃饭要叫“享饭”,喊吃饭叫“开饭”,筷子叫“篙子”,盛饭叫“兜饭”,因“盛”字与“沉”字同音。

  在衣着服饰上,金山嘴渔民十分喜爱穿十字裆龙裤。这种用蓝色或青色斜纹花其布料制作的十字裆龙裤,裤腰两边用七彩丝线绣上八仙过海、青松白鹤,黄龙飞禽等图案,腰身前后分别绣上“顺风得利”与 “四海平安”等祈求平安丰收的字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