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己之学与自由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自由,社会,市场
  • 发布时间:2021-06-11 11:25

  无处不在的功利说教

  从小时候起,就常常听长辈师长说教:你要好好读书,考上好学校,不然就没有好工作,一辈子只能吃土,都是为了你好云云。工作了,长辈领导们又说,你要好好工作,以便保住饭碗,不被社会和市场所淘汰等等。

  这样的认识和说法,已经是长久就有的了。从民间家庭的日常对话脚本中,从社会评价话语系统中,从人们的行为细节中,无处不弥漫着类似的功利说教。王阳明将其归结为以名利为目的的霸道学说。三代以后,王道衰、霸道兴,功利之说与功利之行便长期甚嚣寰宇了。

  王阳明的为己学说

  道家、佛家是反霸道的两大力量,但是,两者又进入了空、出世另一种“保身”私见中,并没有真正起到医治功利之症的作用。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士,担负起了这样的责任,以期恢复王道之治、圣贤之行。到了王阳明,再度扛起了回归原儒的大旗,以致良知为立足点,以求复兴孔孟之道,复归长期以来被名利学说所遮蔽的心。

  王阳明认为,为学就是认识自己良知的过程,为学为己,不为名利。科考功名、父母期望皆不应作为致良知的干扰因素。

  科考功名、父母期望本质上与致良知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传递和达到一种知;但它们是结果与本源、名和实的关系,科考功名属于知识技艺范畴,致良知属于智慧天赋范畴,且后者是前者的前件和主导。

  而后世的问题在于,功名之心湮没了致良知功夫的重要性,为己之学被等同于甚至低于为功名之学。从而,今天格这个、明天学那个,立志好色是物,立志求财也是一种物。广学万事万物看似学富五车、功名加身,实则是失了那个主心之物的破铜烂铁,主一之道成了无主之道或被物役之道。那些将名利作为求学目标的人,要么荣登科名不过是被这种名利之见进一步裹挟,要么如范进、洪秀全般屡试不中而为科举消耗了青春甚至陷入迷狂。世上还有什么错误比颠倒黑白、本末倒置更为可怕的呢!因此,王阳明说,要治这病,得连根拔除!

  找回心,所学之物便有了主人,心本身也就恢复了不被物役的自由

  王阳明要做的就是把心找回来,人人皆有良知,当人人皆寻着自己的良知的时候,就获得了判断和鉴别的能力,知道了所学是为名利还是为己,能辨明物意义上的声、色、词、行是否于己相契,真正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的克己功夫。

  这么一看,就知道师长们的“都是为了你好”不过是为了晚辈的功名和利禄好,而不是为了学习者本人的耳目口鼻、身体发肤、心智健康好。

  “圣贤只是为己之学,重功夫不重效验”,如此,则天下万物为一体,全在我心。王阳明从忠恕、恻隐之心、仁孝之心这一经验的良知良能出发,建立了一个万物至善至诚的心的国度,以心的视角而不是以名利/物的视角体认世界,人性本无善恶,良知促发了行动。因此,有人说他这是泄露天机。

  道为本,术为用。再高明的手段和技能若困于术本身又能有多高远的格局呢,它是一种功用,有用,但不是智慧。“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逆境、顺境不过如浮云,又有什么能阻挡得住圣人之志呢,有圣人之志之人是术的主管者,将以积极的入世态度、为己不为利的价值观应用诸种能力手段,与那个霸道世界较量,让那些为名利奔波劳碌之人觉醒,复归良知的光明之心。

  坚持为己之学,也就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本身不再是为了不符合人性的目标去作为,达到“任自然”的境界。

  为己之学实乃去物欲的良知自主之学,需要在事事物物上磨砺。成功其实或应该很容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