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不能打小算盘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生态,治理,环境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6-11 11:30
近期,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集中通报了云南、安徽、辽宁等8省份一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连日来,被通报地区开展生态环保百日攻坚,启动问责调查程序,开展专项排查整治……一系列态度鲜明、措施坚决、要求明确的整改行动纷纷展开,不少生态环境问题正得到有效解决。
被通报地区通过霹雳手段彰显了整改决心,但教训依然深刻。以云南昆明滇池污染治理为例,这是我国污染防治史上最早启动的治理工程之一,为何历经25年却“久治不愈”?从中央第八生态环保督察组的下沉督查中不难找到答案。除当地截污不力外,滇池正在被高尔夫球场、房地产项目全面围堵,“与湖争土地,与湖争空间,与湖争生态”,甚至争到“寸土不让”的地步。吊诡的是,一些违规项目存在多年,当地各级部门却轮番上演“敷衍式整改”,放任滇池生态系统完整性受到严重破坏。
窥斑知豹,生态环境领域的突出问题,之所以演化为顽瘴痼疾,就在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的背后,往往牵扯着陈旧发展模式的复杂利益链条。有的地方舍不得粗放增长模式的红利,不惜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发展;有的城市为短期利益透支长远发展和整体利益,对自然生态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类似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情时而上演,盖因少数地方、城市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仍然缺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没有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
实践证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没有实打实的作风,就难有实打实的作为。每一项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不到位的背后,都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在作祟。例如,位于滇池东岸的铭真高尔夫球场,长期违法运营,即便被约谈也我行我素,而相关部门长期视而不见,整改敷衍了事,甚至弄虚作假;审核把关走马观花,材料不加辨别,甚至部分部门还为相关违法违规项目提供“保护”。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敷衍了事习以为常,当“不查实情、不求实效”的虚与委蛇大行其道,许多生态环境问题自然是“整而未治、禁而不绝”。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表象的背后,其实是不讲政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从秦岭北麓的违规别墅,到甘肃祁连山生态破坏;从洞庭湖畔的超级矮围,到青海木里煤田超采破坏植被,这些都在警示我们,与保护自然生态同等重要的,是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各地方和城市的治理者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要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当此之时,各个城市只有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才能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美丽中国的愿景早日实现。